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言语法知识小结目录:1.使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4.判断句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1)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名词+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①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臣:使……称臣。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①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怀:使……归顺。②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悲泣。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止:使……停止(使愚公止)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④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使……扰乱劳:使……劳累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乐:使……快乐。(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①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凄:使……凄凉寒:使……寒冷2.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因为是主观上认为,所以称为“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主要包括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解释为“把……当做宾客”。“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思是“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名词活用作意动词,解释为“认为……有利可图”。“利其然”意思是“认为这样做有利可图”。③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鄙:本为名词,指边邑,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解释为“把……当做边邑”。“鄙远”意思是“把远地当做边邑”。(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词,这个意动词对宾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作用,即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意动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秦王纳谏》)美,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解释为“认为……美”。“美我”是动宾结构,意思是“认为我美”。②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本来是形容词,奇异,在这个句子中作意动词。“异之”的意思是“认为这很奇怪”。③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迟,本来是形容词,迟缓,在这个句子中作意动词。“迟之”的意思是“认为荆轲动身迟缓”。同理,“群臣怪之”的“怪”字也是意动用法。另外,在一些成语中,也保留着很多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情况,如“不远万里”的“远”,“不耻下问”的“耻”。3.倒装句(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调整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文言文中,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以下几种情况除外: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的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①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E.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2)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A.“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B.“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C.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3)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4.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1)句式特点A.“者也”句式“南冥者,天池也”者也判断句:a.表示类属关系:“滕,小国也。”b.表示等同关系:“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c.表示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曹公,豺狼虎也。”d.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夫战,勇气也。”e.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B.“皆”“乃”句式“吾乃常山赵子龙”C.“为”“是”句式“余为伯儵”D.“非”“否”“莫”否定判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E.语意判断句“刘备天下枭雄”(2)构成形式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A.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B.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C.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D.主语,谓语。(“兵,凶器。”)E.主语+“是(为)”+谓语。(“安能辩我是雄雌?”)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梁父即楚将项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吾乃梁人也。”“是皆秦之罪也。”
本文标题:文言语法知识小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260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