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转载)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作者:王文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空间大,探究时间长,与学科课程有明显的不同。我们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将其定为小课题研究,这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小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思路,并划分为四种课型:即课题开题、行动研究、成果展示及体味反思。一、课题开题课(选题指导课)课题开题课,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成立研究小组,形成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实际教学中就是指导教师根据学校课程内容规划,围绕预设的活动主题,指导学生选择活动的课题。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特点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源于社会,并且要充分体现地域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但这只是宏观上的资源库,而没有形成具体的研究主题,学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大而空,缺乏针对性,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从学校课程规划内容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生成研究主题,实施小而精的行动研究。研究主题确立后,和谁共同研究?怎么研究?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小组内人员应该如何分工?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进行课题开题课。基本模式——创设情境,引导发现——交流发现,形成课题——层层筛选,确定课题——指导分组,推选组长主要任务1、引导学生根据主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是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小问题为切入点展开研究的,因此,开展小课题研究要有针对性,要有明确的问题。问题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核心,而这些问题教师决不能教师包办,要从学生中来,且是与主题相关的,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2、帮助学生整理并选择要研究的问题尽管我们遵循问题即课题的原则,但是学生的研究水平毕竟有限,他们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情景化,并不一定都具有研究的价值,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筛选。首先小组内交流:推选组织能力强,有协调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选出一名记录员,记录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推选一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代表发言;开始讨论: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关心的话题(问题)。然后全班交流:班长主持召开我感兴趣的问题交流会;选出两三名记录员,记录各组的问题;各小组汇报;其他成员补充发言;评价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筛选(选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老师在热情参与全程中,要适时调控、合理引领,选题的过程是要占用一部分时间,但学生经历了提炼课题的过程,也就是明确问题、课题价值判断、可行性分析的过程,是在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究训练。3、帮助学生确定活动小组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一般是以小组形式展开活动的,自主性是我们分组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是,自主并不是听之任之、放任自由,毕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来说学生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分组效果。一般来说我们大都采取班长自行分配决定,或是同学相互间自由结合的方法分组,而这种简单的分组往往会给小课题的研究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各个小组之间明显存在能力差异,不利于整个班级集体学习的开展;自由结合的小组大部分都是因为在平时的日常接触中有比较多的来往而集合在一起,较少考虑人员之间的能力差异以及相互的补充。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分组的标准。一般来说,活动前,教师应根据研究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做到心中有数。有些教师总以为学生们还小,还不会制订什么计划,于是就常常一厢情愿地自作主张,替学生设计出完美的计划。殊不知,不管教师预设得多么完美,对学生来说,都是失败的计划,因为这里面没有学生任何思考的成份。小课题研究的指导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定方案,引导学生针对本组的研究课题,组员们共同讨论,确定活动的步骤,制订好本组的活动计划。可能学生制订的研究计划从根本上谈不上是什么计划,但那是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和具体的行动步骤,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毕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而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演变。开始时,教师的辅导可多些,逐步放手。4、指导设计方案。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拟定方案应统筹兼顾活动资源分布与学生的爱好特长之间的关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具体的设计要充分发扬民主,形成集体合力,应从内容到形式力求方便操作,动态调整,使其能服务于活动,指导于活动。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1、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开题课注重情景的创设,一是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从中发现问题。二是可以虚拟的情境。情境内容可以是故事、现实生活焦点或真实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教师的即兴创作活动。不管何种形式的活动情境,原则上应该是学生活动场所必需的适宜的情境,能够创造出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2、教师切忌包办。可能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会是五花八门、幼稚可笑的,涉及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那是他们思考的结晶,步入实践的第一步。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能以权威自居,加以干涉和压制。3、面对大的课题,要帮助学生确定各自的子课题。如面对《走近中国传统节日》这一大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交流,让学生再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想研究什么内容。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了:(1)春节的研究;(2)元宵节的研究;(3)清明节;(4)端午节;(5)七夕节、重阳节:(6)除夕节、腊八节;(7)调查当地各年龄段的人对节日的喜爱程度;(8)调查当地人的文化消费观念等八个子课题。4、教师制订方案要遵循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时还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自主性原则。教师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指导并不是一味包办,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顺势利导,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2)可行性原则。我们之所以制订研究方案,是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有条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所设计的研究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开展研究中,上网搜集资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一项研究必须有这种方式。事实上,就本地的现实情况而言,农村小学中除中心小学之外能够有上网条件的并不是很多,运用这种方式搜集材料就比较困难,要结合当地实际选择研究的方式;另外,在设计调查、采访等研究方式时也要考虑是不是该课题的研究需要调查、采访,不要只是有名无实。(3)生成性原则。方案是预设性的,尽管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因素,但这并不代表方案是一成不变的。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突发事件,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这时千万不要循规蹈矩,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方案是具有生成性的,教师要在学生的行动研究中及时发现、把握亮点问题,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已获得更丰硕的研究成果。二、行动指导课行动指导课,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根据各组共同关注的问题以及行动研究的重点,教师课上进行点拨、引导,为学生展现一个研究的过程,重点是方法指导;我们在开题课上明确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制订了研究方案,而问题的解决、课题研究的开展、方案的执行、成果的形成都必须依靠行动研究才能实现。学生可以通过到图书室、上网查找资料,外出调查、采访,实验操作等手段完成行动研究,而教师的指导必须贯穿整个过程,以保证研究的顺利展开。行动指导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活动进展到不同阶段,中段指导的特点、任务、操作模式会有很大区别,行动指导就是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需要回顾回顾,总结一下收获,分析分析问题,调整一下思路,明确此后的活动方向和策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目的是通过回顾反思调整完善,进一步提高活动效率和质量。基本模式——小组准备——汇报交流——相互评议——反思总结——调整计划主要任务1、指导学生落实方案尽管我们在开题课上制订了比较周密的研究方案,但是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或者研究兴趣的转移,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督促、引导、组织的手段落实方案,以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为了让学生落实方案,指导教师首先要抓住一切机会,采取各种形式与学生主动交流,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态度,给予相应的指导,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各小组长的组织、监督、督促职能,要建立与组长的亲密联系,并对他们提出一些专门的要求,保证各小组方案的顺利实施。2、帮助学生克服研究中的困难学生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调查、采访的失败,小组合作的意见分歧,资料的搜集困难,预设方案的修改等方面,面对这些困难,学生研究的兴趣就有可能受到影响,甚者有可能会使研究停止。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小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在水的污染与处理小课题研究活动中,由于学生到污水处理厂采访没有预约,结果导致了第一次采访空手而归,基于这一情况,指导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从预约采访到问题设计,从采访动机到采访策略,从调查人员到器材设备,都作了精心安排,使学生在初次的失败后又重新燃起了研究的希望。3、引导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中进行自我反思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生成的,这也就决定了它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的因素,于是反思就成了小课题研究的一部分。尽管我们制订了研究方案(计划),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情况不断发生变化,可能在时间安排、研究步骤、采访对象上需要根据研究的实施情况进一步调整。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方案反思。另外,指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反思,也就是在某一阶段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召开讨论会等手段对前段活动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并对下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具体的规划。4、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向学生的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对很多新生事物产生兴趣,转移预定的目标,而对于这些事物,学生往往不会考虑研究的价值或研究的可行性,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现象。因此,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当一名舵手,及时把握研究的方向,既不能使学生无目的的生成,偏离航向,又不能使学生原地不动,安于天命。需要注意的问题1、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研究方式。无论是材料的搜集与整理、调查与采访,还是实验操作、社区服务,都是比较开放的研究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开展小课题研究。2、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生在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时,势必需要与同学,与教师,与社会有关人士和部门进行交流与合作。但是,可能会由于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有的组员单干,有的组员旁观,组员之间冷漠处置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小课题研究的进展。因此,指导教师要通过各种评价机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精神。3、教师既要做指导者、组织者,又要做参与者。由于小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所限,因此,尽管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自主开展,但是所有的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活动都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与组织。同时,教师又应该是参与者,直接参与合作研究,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动力、有信心,还可以提升小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4、教师要把握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度。小课题研究具有开放性,但是这个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并不是无限的。指导教师既要保证小课题的持续研究,又要引导学生设计短期目标,保证时间的有效性;既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又要在坚持就近的原则下,精心策划活动空间,保证研究空间的适度拓展。5、保障学生的行动安全。行动指导课一般在课下进行,要求学生走出学校,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开展大量的参观、访问、调查等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活动,这样就容易发生安全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6、指导学生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空间性原则行动指导课一般在课外进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的指导要因时、因事、因人、因地而宜,没有课堂的局限性。问题性原则也就是注重问题的反馈,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有价值的,并帮助学生生成
本文标题: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转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26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