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卫生微生物学》课程标准汇总
《卫生微生物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授课教研室环境卫生学教研室授课学期第4学期课程名称中文卫生微生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英文SanitaryMicrobiology学时分配总学时20理论20习题实验实训上机见习适用专业层次预防医学五年制(一)课程性质、地位卫生微生物学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必修课程,在该学科的形成、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对生物病原体的学习、研究、应用和疾病预防、控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是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员今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科学研究和卫生管理等工作的基础,也是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必修的考查课程。(二)课程基本理念卫生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适应于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发展需求,符合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思想。既要注重理论上的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又要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重视学员的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结合本学科发展进程,适当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新动向、新技术和新方法。(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三军医大学卫生微生物学课程设计的制定依据主要是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印发的《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参考了国内部分相关医学院校卫生微生物学课程模式,结合了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卫生微生物学知识起源很早,但该学科的形成比较晚,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有了我国的第一本相关教材——《卫生微生物学》(第一版,郁庆福、杨均培主编)。由于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卫生微生物学也面临着不断涌现新病原体所致疾病的挑战,2003年全球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近几年不断出现的禽流感及猪链球菌引起人的感染等,对本学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既要把握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追求知识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实用性,引入新的学科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形成本学科新型的、有特色的内容,及时跟上学科发展水平,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先进成果。结合《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及学时规定(20学时),将本课程教学分成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前6章为总论,总体上介绍卫生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从第7章到第14章,介绍各类具体的卫生微生物,如水微生物、空气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等。无论是总论还是各论,课堂教学均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图文并茂,同时结合动画和视频。另外,通过作业、模拟考试、实践活动、网络教学、论坛交流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措施,在设计课程考核时,将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网络测验成绩、论坛学习交流情况和期末考核成绩作为学员综合评定成绩,平时考核成绩比例为20%,期末考核成绩比例为80%。期末考核时,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如小综述、实验论文、课题设计等,充分发挥学员的创造性,重点考察学员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与环境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及控制和消除有害微生物,为人们生产生活及促进健康服务。(二)分类目标1.知识与技能(1)总结各类生境特征以及各类卫生微生物的来源、种类、生存条件和特点。(2)使用规定的检测方法对各类卫生微生物进行相关检测。(3)归纳卫生微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4)说出各类卫生微生物的研究前景。2.过程与方法(1)讨论各类卫生微生物与环境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2)学会各类卫生微生物的常用检测方法。(3)学会文献检索的方法。(4)掌握各类卫生微生物的卫生标准。(5)掌握综述撰写的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各类卫生微生物的学习,掌握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践行预防医学工作者所肩负的神圣使命。(2)通过对各类卫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的学习,使学员树立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和意识。(3)通过微生物生态的学习,使学员摒弃“病原单一论”,学会从“病原——宿主——环境”的生态失衡及社会和心理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使学员树立大医学观。(4)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及文献综述撰写,使学员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具有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三、内容标准理论教学部分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了解:卫生微生物学的历史沿革理解:卫生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1.卫生微生物学的定义2.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及研究前景[重点难点]重点:1.卫生微生物学的定义2.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难点:卫生微生物学定义的范畴[学时分配]1学时[实施方法]引用国内外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如2003年的SARS)进行导课,自然引出卫生微生物话题;采取提问方法,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进行复习;通过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介绍,使学员对卫生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通过与医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比较,使学员掌握卫生微生物学的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学习策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卫生微生物学的定义及应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第二章微生物生态[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生态学的应用与研究前景理解:微生物生态平衡与失调掌握:微生物生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重点难点]重点:1.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2.微生物生态的基本规律3.自然环境和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衡难点:微生物生态的基本规律[学时分配]1学时[实施方法]通过多组概念和规律的对比学习,掌握微生物生态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昆虫耐受杀虫剂以及采用驯化方法分离功能微生物的实例充分说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微生物生态学在疾病研究和环境污染研究中的作用。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学习策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基本规律以及自然环境和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第三章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教学目标]了解:1.非细胞型微生物2.环境中微生物的应用及研究前景理解:环境中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种类掌握:环境中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重点难点]重点: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难点: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学时分配]1学时[实施方法]通过比较分析,介绍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通过多个小事例,介绍各种微生物,如鞘细菌、蓝细菌、藻类等;通过科研实例介绍相关研究前景。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学习策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第四章卫生微生物学研究和检测的方法[教学目标]了解:卫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方法的前景理解:1.指示微生物的选择标准和意义2.常见指示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掌握:1.卫生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则2.卫生微生物检测的常用方法[重点难点]重点:1.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基本原则2.常见指示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3.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常用方法难点:卫生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学时分配]2学时[实施方法]采取流程形式,详细介绍样品的采集原则、样品的运送原则以及实验室的检验原则;通过对常见指示微生物的概念及卫生学意义的区别比较,掌握卫生指示微生物;再次采取流程形式,详细介绍样品处理、损伤菌的复苏、选择性增菌与分离、定量计数方法、分型鉴定方法。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学习策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基本原则、常见指示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以及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常用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第五章卫生消毒[教学目标]了解:部分物理和化学的消毒和灭菌方法理解:影响消毒和灭菌效果的因素掌握:1.卫生消毒的基本概念及要求2.常见的物理和化学消毒和灭菌方法[重点难点]重点:1.消毒与灭菌的概念及要求2.常见的物理和化学消毒和灭菌方法3.影响消毒和灭菌效果的因素难点:灭菌的要求[学时分配]1学时[实施方法]通过多组概念的对比学习,掌握卫生消毒的基本概念和要求;通过公式推导转换,理解杀灭率和杀灭对数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疫情处理实例,介绍卫生防疫消毒;通过比较学习,介绍消毒和灭菌各种常用的物理和化学方法。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学习策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消毒与灭菌的概念及要求、常见的物理和化学消毒和灭菌方法以及影响消毒和灭菌效果的因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第六章生物危害与生物损害的防护[教学目标]了解:1.生物危害的历史与现状2.预防生物危害的研究前景理解:生物战剂的种类与特征掌握:生物危害战剂的伤害与防护[重点难点]重点:1.生物武器的危害2.生物战剂危害的流行病学特征3.生物战剂危害的防护难点:生物战剂危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学时分配]1学时[实施方法]通过美国炭疽邮件恐怖事件和日本731部队细菌战的实例,介绍生物危害的历史与现状;通过与核武器和化学战剂相比较,学习生物战剂的种类以及特点;通过视频观看,学习生物战剂的伤害与防护。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学习策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生物武器的危害、生物战剂危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生物战剂危害的防护;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第七章水微生物[教学目标]了解:1.水生境特征2.水微生物研究的前景理解:水中病毒的种类、分布及传播方式掌握:1.水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2.水微生物及病毒的检测与卫生标准3.水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控制[重点难点]重点:1.水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2.水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3.水微生物污染的预防和控制难点: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学时分配]3学时[实施方法]通过相互比较,介绍水生境影响因素;通过相互比较,学习大气水、地面水、地下水等淡水水体及海水中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及分布;通过水体富营养化实例介绍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采取流程形式及实验操作,详细介绍水微生物的具体检测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学习水中常见的病原体;通过生活污水处理实例,介绍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通过科研项目介绍,学习水微生物的研究前景。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学习策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水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水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以及水微生物污染的预防和控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第八章土壤微生物[教学目标]了解:1.土壤生境特2.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前景理解:土壤微生物污染的预防掌握:1.土壤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2.土壤微生物检测方法[重点难点]重点:1.土壤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2.土壤微生物检测方法3.土壤大肠菌群值的意义以及与大肠菌群数的关系难点:根据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菌群值判断土壤的污染状况[学时分配]1学时[实施方法]通过对一些生活常识的梳理,介绍土壤生境特征;通过科研项目介绍,掌握土壤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及分布;通过气性坏疽等病例的介绍,学习土壤微生物的危害;采取流程形式及实验操作,详细介绍土壤微生物的具体检测方法。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学习策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掌握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土壤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以及土壤大肠菌群值的意义以及与大肠菌群数的关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第九章空气微生物[教学目标]了解:1.空气生境特征2.空气微生物污染的预防3.空气微生物研究的前景理解:空气含菌量的计算掌握:1.空气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2.空气微生物检测与卫生标准[重点难点]重点1.空气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2.空气微生物检测方法难点:惯性撞击式采样法[学时分配]1学时[实施方法]通过对日常科普知识的梳理,介绍空气的生境特征;采取流程形式及实验操作,结合各种常见空气微生物采样器等教具,详细介绍空气微生物的具体检测方法;结合军团病等病例,介绍空气微生
本文标题:《卫生微生物学》课程标准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26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