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韵海镜源》的编纂、体例及其流传
《韵海镜源》的编纂、体例与流传[摘要]《韵海镜源》是成书于唐代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一部集文字与音韵之大成的巨著,它既是类书,也是一部韵书、字书。该书首创类书按韵编排之体例,为后世韵府类书之鼻祖。但此书到宋代逐渐湮没,直至佚失。文章从编纂过程、体例、流传等方面阐述了该书在文献学史和类书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关键词]《韵海镜源》编纂体例流传[中图分类号]G2561《韵海镜源》的编纂过程《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是唐代颜真卿被贬至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期间,召集文人好友共同探讨、编纂而成。颜真卿,字清臣,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历仕平原太守、湖州刺史、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诗人、学者。《韵海镜源》虽然佚失,但在《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崇文总目》、《宋史·艺文志》等书目中都有著录。与颜真卿同时代的学者封演《封氏闻见记》、殷亮《颜鲁公形状》、令狐峘《颜鲁公神道碑铭》等著作中也有较详细的记录。三百六十卷的大型类书,一人之力实难完成,颜真卿必定组织了一大批文人学者,历经多年共同完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二叙述了此书曲折的编纂过程,“天宝末,平原太守颜真卿撰《韵海镜源》二百卷,未毕,属蕃寇凭陵,拔身济河,遗失五十余卷。广德中为湖州刺史1,重加补辑,更于正经之外,加入子史释道诸书,撰成三百六十卷。”2封演,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及第,累至屯田郎中,唐代宗大历六年为邢州刺史,历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与颜真卿生活的时代相同,且同在朝廷为官。根据封演的记载,我们得知:颜真卿先在天宝末编成二百卷,“蕃寇凭陵”即安禄山作乱时遗失书稿五十卷;大历中任湖州刺史时补编,成三百六十卷。殷亮,祖籍河南,官至校书郎。其《颜鲁公行状》详细记叙了此书的编纂过程,“公初在平原未有兵革之日,著《韵海镜源》,成一家之作,始创条目,遂遇禄山之乱,寝而不修者二十余年,及至湖州以俸钱为纸笔之资,延江东文士萧存、陆士修、裴澄、陆鸿渐、颜祭、朱弁、李莆、清河寺僧智海,兼善小篆书吴士、汤涉等十余人,笔削旧章,该搜群籍,撰定为三百六十卷。”3这里记载了颜真卿任平原太守时,已经开始了《韵海镜源》的编纂工作,后因安禄山之乱中止,直到二十多年后,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才继续编纂、删削此书。殷亮的记述可以从与颜真卿同时代的另一个学者令狐峘的记载中得到印证。令狐峘,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与颜真卿同在朝廷为官,且二人命运相似,多次被贬。令狐峘《颜鲁公神道碑铭》云:“公转湖州刺史,初在德州4尝著《韵海镜源》,遭难而止,至是乃延集文士纂而成文,古今文字该于理者,摭华撮要罔有不备,为三百六十卷。”鉴于令狐峘与颜真卿生活的时代相同、且在朝廷共事,令狐峘的记述应该是可信的。综合封演、殷亮、令狐峘三人所述,我们得知:由于公务繁忙以及战乱等原因,《韵海镜源》的编纂时间跨度很大。早在颜真卿任平原太守时即着手编纂,编纂了两百卷,遗失五十卷,存一百五十卷;二十年后,任湖州刺史时继续完成此书的编纂,编定为三百六十卷。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云:“天宝末真卿出守平原,已与郡人渤海封绍、高篔,族弟今太子通事舍人浑等修之,裁成二百卷,属安禄山作乱止,具四分之一,及刺抚州,与州人左辅元、姜如璧等增而广之,成五百卷。事物婴扰,未遑刊削。大历壬子岁,真卿叨刺于湖……”结合颜真卿所记,我们可知,此书的编纂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天宝末(754年)任平原郡守,与郡人共修《韵海镜源》,成两百卷,安禄山作乱时遗失部分书稿;第二阶段,大历四年(769年)任抚州刺史,与州人共同增广至五百卷;第三阶段,大历七年至大历九年(772-774),延集各地文士精简压缩至三百六十卷,即成定稿。此书不仅编纂的时间跨度大,且参与编纂的人员众多。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先后罗列了61位做出了不同贡献的编纂者,“天宝末真卿出守平原,已与郡人渤海封绍、高篔,族弟今太子通事舍人浑等修之,裁成二百卷,属安禄山作乱止,具四分之一,及刺抚州,与州人左辅元、姜如璧等增而广之,成五百卷。事物婴扰,未遑刊削。大历壬子岁,真卿叨刺于湖,公务之隙,乃与金陵沙门法海……以季夏于州学及放生池日相讨论,至冬徙于兹山东偏,来年春遂终其事。前是颜浑、正字殷佐明……亦尝同修,未毕各以事去。而起居郎裴郁……往来登历。时杼山大德僧皎然,工于文什,惠达等昧于禅诵,相与言曰:‘昔庐山、东林谢客有遗民之会,襄阳南岘羊公流润浦之词,况乎兹山深邃,群士响集,若无记述,何以示将来?’乃左顾以求,蒙俾记词而蒇事。铭曰:夏后南巡,山名是因。……纷吾著书,群彦惠臻。海韵镜源,自秋徂春。编同鱼贯,学比成麟。幸讬胜引,亟倍僧珍。庶斯见傅,金石不泯。”从颜真卿碑文中可以看出,不仅有“编纂初稿”的平原郡人封绍、高篔、舍人浑等,有在抚州“增而广之”的左辅元、姜如璧等,还有在湖州“编纂定稿”的法海、李崿、陆羽等,有“亦尝同修,未毕各以事去”的颜浑等,这里提到的参与编纂人员共计61人。除此之外,还有妙喜寺僧皎然、惠达等,虽未亲自参与编纂,但自始至终是颜真卿编纂《韵海镜源》这一浩大工程的支持者。颜真卿在《杼山妙喜寺碑》文中赞颂他们为“杼山大德”。正是在这两人的提议下,颜真卿立下《杼山妙喜寺碑》“以示将来”。上述所列参与助颜真卿编纂《韵海镜源》的文士,即所谓“韵海诸生”。颜真卿对上列“韵海诸生”充满了感激,因此他在碑铭中写道:“纷吾著书,群彦惠臻;海韵镜源,自秋徂春;编同鱼贯,学比成鳞。”在《韵海镜源》的纂修过程中,颜真卿频繁地与“韵海诸生”集会,留下了很多与此相关的诗作,如《修〈韵海〉毕东溪泛舟饯诸文士》、《修〈韵海〉毕州中重宴》、《修〈韵海〉毕会诸文士东堂重校》、《送李侍崿》、《泛舟送皇甫侍郎曾》、《同皇甫曾西亭重会〈韵海〉诸生》等。从历朝历代来看,这样工程浩大的类书,一般只有官方组织力量,才能完成。颜真卿仕途多舛,历经安禄山之乱、多次被贬以及书稿遗失等重重困难,仍然以一己之力延集文士,并“以俸钱为纸笔之资”,完成了这样一部巨著。从这里我们看到了颜真卿克服重重困难、矢志著书的决心。2《韵海镜源》的体例与性质关于此书的编纂体例,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云:“真卿自典校时,即考五代祖隋外史府君与法言所定《切韵》,引《说文》、《苍》(《三苍》)、《雅》(《尔雅》)诸字书,穷其训解,次以经史子集中两字已上成句者,广而编之,故曰‘韵海’;以其镜照原本,无所不见,故曰‘镜源’。”颜真卿指出了书名“韵海镜源”之由来,以《切韵》为纲,广引字书,博引群书。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二也有介绍,“其书于陆法言《切韵》外,增出一万四千七百六十一字,先起《说文》为篆字,次作今文隶字,仍具别体为证,然后注以诸家字书,解释既毕,徵九经两字以上,取其句末字编入本韵,爰及诸书皆仿此。”5《切韵》五卷,隋陆法言著,按平、上、去、入四声193韵排列,共收字1.15万,唐代被定为官韵,是唐代作诗用韵的规范。《韵海镜源》的编纂思想当源自《切韵》,但收字比《切韵》多1.4761万,每个韵字下征引的书证也远远多于《切韵》。因此,内容更宏富,体例更庞大。又殷亮《颜鲁公行状》:“大凡据法言《切韵》,次其字,按经史及诸子语据音韵次字成句者,刊成文,裁以类编,又按《仓雅》及《说文》《玉篇》等其义各注其下,谓之字脚韵海者,以牢笼经史之语依韵次之,其多如海镜源者,八体之本,究形声之义,故曰‘镜源’,绵亘数载其功乃毕,表奏上之有诏所司藏之于书府,大抵求经史撰集篇赋利于后学焉。”从以上三处记载,我们概括出此书的体例:全书以韵隶事,以韵脚字所属韵部统领经史之语,依韵排列;共收字2.6261万,先列《说文》篆字为字头,次列今文隶书;参照《切韵》、《说文》、《苍雅》、《玉篇》等书之训解;字下从众书中征引书证,摘录经史子集中两字以上成句者,以句末字相同者编入本韵。这种编排方式开创了类书按韵编排体例之先河,后世与韵无关的类书《永乐大典》《经籍纂诂》等也按韵编排、以韵隶事。而与韵相关的韵府类书则更加忠实地传承了此书的编排体例,《四库全书总目》在“《韵府群玉》”和“《佩文韵府》”下,两处表述都认为“以韵隶事”之体例始于《韵海镜源》。在“《韵府群玉》”下是这样表述的,“昔颜真卿编《韵海镜源》,为以韵隶事之祖。”6《四库总目》“《佩文韵府》”下也提到了以韵隶事之书的传承,“考《唐书·艺文志》载:颜真卿《韵海镜源》二百卷,释皎然《陪颜使君修韵海毕,东溪泛舟饯诸文士》诗,有‘外史刊新韵,中郎定古文,菁华兼百氏,缣雅备三坟’句,其自注又有‘鲁公著书,依《切韵》起东字脚’语。然则分韵隶事,始自真卿。”7因此,《韵海镜源》始创条目,为后世韵府类书之鼻祖。关于此书的性质,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从目录学著作的分类来看,历来著录在经部小学类。《崇文总目》已在子部设立类书类,但《韵海镜源》被收入经部小学类,不入类书类。而清代学者谢启昆则不同意这样著录,其《小学考·声韵二》云:“是书为后人韵府之滥觞,本无关小学,以自来著录皆列小学中,姑仍其旧。”8我们认为,就《韵海镜源》的内容来说,它考证字体、训释字义、审定音韵,它是一部韵书、字书;而就它的体例来说,它以韵隶事、征引众书,则它又是一部类书。因此,它兼有字书、韵书和类书的性质。3《韵海镜源》的流传《韵海镜源》编纂完成之后,颜真卿于大历十二年(777年)上任刑部尚书时,将此书献给朝廷,得到了皇上的嘉许,并将之藏于集贤书院和秘阁。据令狐峘《颜鲁公神道碑铭》记载:“公乃奏上所著《韵海镜源》,帝嘉之,藏于集贤书院及秘阁。”集贤书院,是唐代收藏、校理典籍的官署,收藏天下遗书、可于当世施行的良策,以及才艺、学术兼优的著述。《韵海镜源》属于才艺、学术兼优的著述。又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二云:“大历十二年,入为刑部尚书,诣银台门进上之,奉勒宣付秘阁,赐绢五百疋(匹)。……自有声韵以来,其撰述该备,未有如颜公此书者也。”《韵海镜源》体例精湛、著述赅备,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嘉奖,并被保存于集贤书院和秘阁。《韵海镜源》在当时可谓影响深远,声名远扬。《旧唐书·经籍志》著录:“《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颜真卿撰。”《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同。日本学者藤原佐世于宽平年间(889年—897年,大致相当于唐代末年昭宗时期)奉敕编纂的《日本国见在书目》9著录五卷,未署撰者姓名,应是著录日本国当时现存的实际卷数。可知,此书在唐朝曾经流传到了日本。《隋书·经籍志》不见著录。北宋《崇文总目》著录《韵海镜源》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亦作十六卷。清黄本骥《韵海镜源始末考》案云:“《韵海镜源》本三百六十卷,至北宋时已失三百四十四卷,故《崇文目》、《宋志》皆就仅存之卷著录。”南宋末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小学》:“颜鲁公在湖州,集文士摭古今文字为《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崇文总目》仅存十六卷,今不传。”《崇文总目》是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编成,王应麟是南宋末年的学者,生活于公元1223年至1296年间。综上所述,此书最初的版本藏于集贤书院和朝廷秘阁,唐朝末年曾经流传到了日本,北宋尚存十六卷,南宋全部佚失。清代黄奭据《太平御览》辑录轶文一卷,收入《汉学堂丛书》。1颜真卿被贬为湖州刺史的时间是大历七年至大历十二年(772-777),是大历年间,不是广德年间,此处封演所记,疑为后人传抄之误。2(唐)封演撰、(今)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3(唐)颜真卿《颜鲁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第146册4天宝元年(742年),改德州为平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德州。因此,德州与平原是同一地点。5(唐)封演撰、(今)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115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11588(清)谢启昆.小学考.[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349此书目成书于《隋志》和两《唐志》之间,共收唐及唐以前古籍1568部,模仿了《隋书志·经籍志》的分类结构和
本文标题:《韵海镜源》的编纂、体例及其流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323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