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读冯恩洪.doc读后感
读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这是第一本能让我那么有耐心地仔细读完的一本著作,这本著作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是作者写作内容的生动化和生活化,这与一般的就理论内容泛泛而谈的教育类著作大不相同,读这本书大有一种读冯恩洪自传的感觉,因为书中很多观点的阐述都是结合了作者的亲身经历。作者语言风趣幽默,读时让人欲罢不能。读完此书,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实践家冯恩洪在教育改革道路上的经历冯恩洪——一个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还是“艺高人胆大”的教育实践家,1985年提出了德育改革的新思维新思考。1987年提出了合格加特长的目标模型,提出卓越不止一种表现形式,卓越也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某个统一认定的所谓的优秀标准。1990年提出了用规范保证合格,用选择支持特长,校园里不能只有就范而没有选择。1993年提出了优秀教育资源最大化,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2000年提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有思想的老师。二、冯恩洪教授的每天自学一小时的学习习惯冯恩洪教授在书中谈到他从1980年7月1号开始,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天自学一小时,先读书,后休息。一次他和同事在学校讨论教育问题,回到家已经是凌晨四点十分了,他洗完了澡以后,想到今天的自学一小时没有完成,于是他深深呼吸了三口气,提起精神,强迫自己坐到书桌旁。自学一小时后,他再拉开窗帘,太阳已经升起。他的这种读书习惯从198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他说读书给他带来了成功和乐趣,当读书使他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这时他发现他把握了教育的真谛。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获得知识增量的老师,是善于学习的老师。三、冯恩洪校长追求有生命力的教育的执着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就在苦苦地追求着有生命力的教育的两个支点,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要求教育的思想者能够在今天的现实中敏锐地洞悉并遇见和把握两者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的实践者在今天的体制下实施明天的理想。沉浸在这样的追求中,就必须时刻挑战现实,从而超越现实。冯恩洪对此体会至深:“仅仅思考从今天走向明天未免有功利主义色彩;不仅思考从今天走向明天,而且着眼于明天的环境,思考如何从明天走向后天才称得上战略眼光。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伟业,需要他的参与者走一步想两步。四、冯恩洪教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理念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需要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发展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作为教师,要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要做复合型的教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冯恩洪教授就是一个珍惜讲台,做最好的自我的优秀班主任、校长;他就是一个享受读书,积极反思的复合型的教育专家。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我们可以时刻看到他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努力的身影:担任校长期间做到“每天第一个进校、最晚一个出校”,提出的“按程度分层次教学”,举办的“庆元旦、听钟声通宵联欢晚会——给学生一个毕生难忘的学生时代”等等,那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与冯教授相比,我们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道路上做到了多少?看到了差距,难道我们不该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吗?看完此书,无限感慨在心中,我想未来我也会是一位很好的很受学生喜欢的教育工作者!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冯恩洪教授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中提到“课堂变革要由讲授走进合作。”如何转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呢?我觉得在教学方式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大胆转变教师的角色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先生教书,学生念书”,只重视“书”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以人为本”,切实提高教学的发展功效与育人功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老师只是导演、是配角,学生才是演员、是主角,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这要求我们老师要大胆转变角色,要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方式,要善于扮演导演角色把学生推上“舞台”由他们去“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所想,同时老师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真正做到活而不乱,一堂课就在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中、秩序井然地得以完成,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认真组织课堂的讨论活动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和讨论,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教材中讨论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所以教师在教授中一定要认真组织。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论题进行讨论,教师适当的给各小组进行理论指导,不断的引导他们得出观点,并尊重和支持他们具有个性的观点,最后让各小组选出一位代表给全班同汇报他们的结论或观点。这样做有助于自由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流技巧等多维能力;有利于使学生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价值观:更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动,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3、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因此,我们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生会自主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善于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调查式等方式教学,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一些主观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谈他们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会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社会现实及自我成长的问题,促使他们个性的成长,锻炼全面的素质能力,而不是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来死记硬背。读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读了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这本著作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接班人。”书中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贯穿其中。一方面让读者从承认以及尊重孩子的差异性作为起点,从改革教育模式,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以创造利于每一种层次的孩子接受教育。比如聪明的那些孩子,他们很顽皮,那么老师就要为这样的孩子创造合适的行为规范教育;比如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也许他们特别热爱班级,为班级贡献,喜欢帮老师做事,那么我们就以此作为教育的切入点,加强孩子的集体主义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动手和组织协调能力。第二方面,从提升教师本身的职业幸福感和事业感的专业化发展出发,让每一位站在讲台上辛勤育人的老师从内心喜欢和享受这一份职业。假如一位老师没有奉献的精神和源源不断的激情,那么教师行业会是难受,没有发展和具有趣味的职业。不是理想的追求,而是现实的温饱,不是事业而是职业。长期以往,教师本身必然会对自身的职业产生倦怠。如何消除这样的倦怠呢?教师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品味一流人生教育态度。那么,怎么样去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书中也一一提及。有句老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无论多优秀的老师,她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节课必定存在反思的余地。反思自己的纰漏,肯定自己的闪光点,让自己在课堂教育中更游刃有余,做一个会反思、会读书,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优秀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必须具备三大要素:要有职业目标、要勤于读书、要学会反思。有的老师总在班级管理和应变上“灵机多现”,这样的“灵机”从何而来?从经验中来,从反思自身中来。只有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才能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做好分析。只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需要知道什么?俗话说知己自彼,百战不殆。课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学生大胆的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工作。除了课前充分备课,我们还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掌握提高综合能力的途径,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如何预习新课,如可进行归纳,巩固和复习等。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授之于渔。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本文标题:读冯恩洪.doc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388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