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摘要: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表现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分布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己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鉴于目前普遍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状况,首先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实证研究,从社会经济驱动力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一方面得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最优方案,另一方面寻求湖北省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措施,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湖北省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关键词:土地利用湖北省结构分析1.绪论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它不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20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和城市占地面积的日益扩大,引起城市用地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用地,特别是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此外,由于技术进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日益提高,如稍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往往首先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土地利用是人文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的作用。除地理学以外,经济科学、农业科学、城市科学等学科也以不同方式研究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条件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所有影响土地利用各种因素中,确定土地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往往起决定性作用。[1]自此,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研究成为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协作研究的重大课题。1.1国内外现状的发展趋势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1.2研究意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随着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日益加强,开展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偏南,地处长江中游,具有承东联西、南北交汇、区位优势明显。总面积为18.59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94%,全省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期。2010年湖北省有耕地面积336.2万公顷,其中水田195.4万公顷占比重为58.1%,旱地140.7万公顷占比重为41.8%,水旱比为l:1.39,林地面积810.42万公顷,且大部分分布在山地、丘陵,牧草地为4.88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99.9万公顷,未利用地为234.42万公顷[3]。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湖北省的土地利用情况,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进而促进湖北省经济社会健康繁荣发展。2.研究区域概况湖北省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2.1自然环境概况湖北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其中山地面积最大,占46.86%,丘陵面积占21.5%,岗地占14.44%,平原占17.65%,形成了以山地为主,山、丘、岗、平兼备的地貌结构。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东、西、北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和武当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幕埠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分布广泛,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湖北土地结构大体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地势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不完整盆地。该省受亚热带季风气候控制,光热充足,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5~17℃,年均降水750~1600mm,≧10℃活动积温4300~5500℃,每年4~10月,气温高,降水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其处于我国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省域范围内的自然状况有明显的水平地带分异性。受其地形和气候带的影响,湖北省的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其中土壤主要有水稻土、潮土、黄棕壤、黄褐土、石灰(岩)土、红壤、黄壤及紫色土等,这8个土类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8.65%。其中水稻土占总耕地面积50.35%,潮土19.03%,黄棕壤占14.54%,其他5个土类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均小于5%。湖北省的植被主要属于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且向北逐步向温带落叶阔叶林过度。区域内降水量,夏季大冬季少,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降水由南部东部向西北部递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自产径流贫乏,客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主要集中于汉江长江附近和湿润地区。长江横穿湖北成为湖北工农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据统计,全省多年平均径流509mm,径流量达981.3×108m3,过境容水更为充足,高达6338×108m3,除有纵横交错的河流外,本省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湖北省已发现矿产143种,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8种(含亚种),包括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40种、非金属矿产51种、地下水及矿泉水各1种。湖北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度较高,区域特色明显。鄂东南地区集中分布铁、铜、金、银、钨、钼、钴等矿产;鄂中埋藏有石油、岩盐、石膏、芒硝、溴、碘、硼、铷、铯、锂等矿产;鄂西南主要分布磷、硫、铁、煤等矿产;鄂西北的银、金、钒、稀土矿产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缺煤、少油、乏气;铝、铅、锌、钨、锡、钼、锑资源前景不容乐观,铂族金属、钾盐、铬铁矿资源严重短缺。2.2社会经济状况湖北省位于中部崛起的核心地带,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是沿海、东部地区联系大西北、大西南的纽带,承担着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重要作用。我国继续深化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核心战略为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的新的机遇。近几年,武汉市高度聚集的人口、行政经济、金融商贸、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区域中心,在我国中部地区具备了强大的吸引能力和辐射作用,奠定了湖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在新时期湖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湖北是经济强省,2012年GDP达22250.16亿元,增速达11.3%,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38878元人民币,折合6158美元,居中国中部省份第一位。在依托产业基础,提倡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丰富和拓展传统产业基地的内涵。强化资源特色,突出文化引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和加强湖北省在区域的中心地位和对中部地区的中心带动作用。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3.1数据来源本文引用的数据取自湖北省2000年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数据汇总、2005、2010年度土地利用面积汇总的部分工作成果和和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数据,1995年至2010年湖北省统计年鉴三期数据精度存在一定差异,分析中对2010年数据中包含的一小部分不明地类按土地利用未发生变化处理。在这里,我们一并分析了两个时间段(1996~2005,2005~2010)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3.2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方法根据分析和研究要求,充分利用湖北统计调查成果基础数据,有目的的进行空间统计、汇总和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现状的数量、结构、强度等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开展结构利用分析和并为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综合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数据,考虑经济容积率、城市规划强制因子和规划调整等因素,从结构的合理性考虑空间和数量结构的调整,从强度的合理性考虑纵向潜力的拓展,从未利用土地和城市规划要求考虑横向潜力拓展,进而得出土地的综合潜力。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与结构合理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总体情况和用地构成情况的分析、分类人均指标比较分析、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分析、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结构调整方向。[5]4.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结构分析4.1土地利用总体现状2010年底,湖北省土地总面积18.59万km2。农用地1481.1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6%;其中,耕地46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07%,园地44.5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0%,林地810.4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60%、牧草地4.8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6%,其他农用地155.5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7%。建设用地143.3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70%,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9.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7%、交通水利用地43.4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3%,未利用地234.4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60%。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工矿用地4.2耕地面积比例及利用状况湖北省在2010年时耕地为465.8万公顷,相对于2005年减少了1.72万公顷。在2010年耕地结构中,水田195.4万公顷占比重为58.1%,旱地140.7万公顷占比重为41.8%,水旱比为l:1.39,水田略多于旱地的原因,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汉平原,水田多与旱地。虽然丘陵几山地地区的早地略多于水田,但差值不及前者。新撂荒地的计入使这一结构上的特点更为突出。受到本省地形的影响,山地、丘陵面积广,其中耕地占全省耕地的30%以上,且多属坡地,平原耕地中又有部分耕地靠近江河、湖泊处于易涝渍的低洼区中,导致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在利用上处于生产力低下的水平,环境的恶劣和土壤贫瘠的这一特点将深刻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易受早受涝,粮食产量不稳的因素始终存在。由于市场导向不明,农作物易变更严重,导致耕作不合理,土地资源存在浪费,在风调雨顺的年景,易盲目弃耕,加剧水上流失;遇上灾去年份,又易于扩大垦荒面积,毁林毁草,围湖造田。因此,改造中低
本文标题: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456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