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望海潮》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海潮》,《望海潮》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一首。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和作业设计六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想。一、首先是说教材,我将从教材解读和教学目标两个角度进行说明。《望海潮》一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重在品味宋词的艺术特点,所选的诗歌兼顾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重在引导学生感受词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我今天要介绍的是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但这首词却不是含蓄婉约的作品。它表现的是杭州的繁华富庶,景象壮丽广阔,声调激昂,是柳永青年时期的代表作。接下来是教学目标,首先说明我的确立依据1、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认知规律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给足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深入文本,层层递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激发情感,构建知识经验,2、教育学认为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是输出-反馈-调节-再输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双边的互动性,重视双边的情感交流。3、另外,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主要是赏析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分析诗人的语言表达技巧,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等。根据以上依据,结合大纲要求,教材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的课时安排为1个课时: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铺陈,点染。了解作者柳永。2、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韵美,体会词的建筑美和绘画美。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望海潮》呈现的壮丽广阔的意境,体会柳永对北宋杭州富庶繁华,物阜民丰的赞颂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味《望海潮》的意境美。二、说教法一是诵读法,以朗读促进理解,培养感知能力,要求读出韵味和节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二是情景教学法,注重营造诗歌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对话教学法,师生间的讨论或学生间的讨论有益于思维的活跃,利于营造积极求知的活力课堂,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经验的构建。三、说学法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具体如下:一是诵读全文,品味词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感。二是品味诗句,鼓励表达对诗歌的独到见解,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评价鉴赏诗歌的能力。三是迁移应用,体会诗人的语言表达技巧,培养写作表达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开启第二单元,先让学生读单元导读,把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柳永词两首》的第一首《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完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北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对应注释,扫清字词的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介绍词的有关知识:1如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句子往往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起初是为歌女演唱乐曲所作的歌词,多写爱情和青春流逝的担忧。2词与诗的不同,诗庄词媚,诗厚词薄,诗含词露。3词的词牌与标题,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标题体现词的主要内容。4词的分类等,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按风格可分为婉约和豪放。介绍诗人柳永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多次应试不第,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擅长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语言通俗,当时歌曲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有《乐章集》(二)整体感知全班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词,读出感情和节奏,读出豪放诗的气势。请几个学生代表朗读,简短点评学生的朗读。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学生对诗人笔下的杭州是怎样的印象?《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三)研读通过对其中的重点语句的讲解、鉴赏,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补充词意的空白,从而更好地把握词中营造的艺术境界。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按顺序读出诗句,适当提问学生对这句诗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概括出这是对杭州哪方面的描写。比如第一句是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板书:(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羌笛声和菱歌声,这两句运用拟人(或: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杭州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和百姓欢乐和谐的生活风貌(作者仿佛被他们的情绪感染,非常快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3、赏析: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声势浩大,波涛汹涌,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4、赏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羌笛声和菱歌声,这两句运用拟人(或: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杭州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和百姓欢乐和谐的生活风貌5、“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对偶,夸张;赞美,艳羡6、“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作者的写作意图?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进献。这是一首投赠之作.《望海潮》这首词是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影响?作者对于杭州的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繁荣、奢华身临目睹后,充满了新鲜感和惊喜、艳羡之情,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山川、城市的特点,加以详细、具体的描绘。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但因为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7、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8、写作手法: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铺叙),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四)归纳总结: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柳永笔下的《望海潮》全景式地反映了北宋杭州的盛况。(五)板书设计(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昼夜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六)作业:1.背诵,默写本词
本文标题:望海潮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467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