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初三化学-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例1】对下列事故的应急措施正确的是A.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B.酒精灯内酒精不足时,可以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C.万一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揉揉眼睛,缓解一下D.家用电器着火时可立即用水浇灭【规范解答】选A。B中,若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易引起火灾甚至爆炸;C中,若立即揉眼睛,会使药液迅速蔓延至眼睛的其他部位,扩大受伤面积;D中若用水浇灭,会引发触电事故,因此,B、C、D均不正确。A中,用湿抹布扑盖,使酒精因与空气隔绝而无氧气供给且降低温度,从而达灭火之目的。【变式训练】下列有关操作或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A.化学实验室的有害废液收集后集中处理B.化学实验室配置消防器材C.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验纯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器壁慢慢倒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解析】选D。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这样可避免酸液溅出。【例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思路点拨】分析各过程的原理或原因确定有无新物质生成确定是否为化学变化【自主解答】选B。研碎胆矾只是大颗粒变为小颗粒,并无新物质产生;过滤只是将液体中的不溶物与液体分开,也没产生新物质;蒸馏水的制取是利用水的三态变化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铜绿是不同于铜的新物质,故选B。【互动探究】(1)如何防止铜器表面产生铜绿?(2)D项操作中,若烧瓶液体中含少量NaCl,则如何证明蒸馏水中已不存在NaCl?(请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提示:(1)保持铜器表面干燥或涂油等。(2)可利用反应:AgNO3+NaCl====AgCl↓+NaNO3。【例3】以下是某化学探究的过程。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向NaOH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1)提出问题:是什么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呢?(2)查找资料:NaOH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大量的H2O、Na+、OH-和极少量的H+。(3)猜想:是大量的O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4)实验探究步骤及其说明:①在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几乎不变色,说明____________。②在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2mL氯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几乎不变色,说明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论:原假设__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1)实验①的目的是验证水分子能否使石蕊试液变色。(2)实验②的目的是验证Na+对石蕊试液颜色的影响。(3)对照结论、猜想,寻找含OH-的物质,仿照上述两个实验,进行操作。【自主解答】(4)①蒸馏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②NaCl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说明Na+不能使之变色;③要证明是NaOH溶液中的O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须用碱液进行实验验证。答案:(4)①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②Na+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③在一干燥的试管中加入2mLNaOH溶液,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说明O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5)成立【互动探究】如何验证是否是NaOH溶液中的少量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提示:试管中加入盐酸然后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表明H+、Cl-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1.没有化学科学的发展,就没有今日丰富多彩的世界。下列事实与化学没有密切联系的是()A.功能材料的制造B.“神七”飞天轨道的设定C.农药化肥的研制D.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解析】选B。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由此可知,“神七”飞天轨道的设定是和物理学科紧密联系的,和化学无关。2.如图所示是一把铁制剪刀。它的下列“自述”中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我的造型既特殊又美观”B.“我能剪出各式各样的服饰”C.“我经过磨砺会更加锋利”D.“我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在那里我将会变得十分难看”【解析】选D。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铁生锈是化学变化;A项造型属剪刀外观;B项是剪刀的功能;C项磨砺是利用砂石等将剪刀刀刃变薄,磨去铁屑的过程,属物理变化。3.向试管中加入固体或液体的操作方法错误的是()【解析】选A。将固体放入试管中,其操作要点为“一横二放三竖”,即先将试管横放,再将固体放入试管口部,然后将试管慢慢竖立起来。4.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B.金属铝制易拉罐C.用酒精作燃料D.铜线用于制电缆【解析】选C。物质的化学性质需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题中用酒精作燃料是利用了酒精的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因而选C。5.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氨气的某些性质,进行以下实验。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实验步骤及相应的现象。请根据上图中所示的信息,归纳出有关氨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化学性质:氨气与水反应后所得氨水显_____性。【解析】(1)根据题图中信息可知,氨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密度比空气的小,将水挤入试管后就可以形成喷泉,说明氨气易溶于水;(2)但酚酞试液进入试管时变成了红色,说明氨气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氨水显碱性。答案:(1)密度比空气的小氨气易溶于水(2)碱6.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2)指出图中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及可能造成的后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结合上面的错误示例,探究在平时实验中,因不正确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任举两例,上面的图示错误示例除外)。【解析】图示中A为点燃酒精灯,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不能用另一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否则,易引起火灾。B中正确闻气体的方法应为“用手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入鼻孔”,而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瓶口直接闻,这样易吸入多量气体,使人中毒。C中给液体加热时应关注:①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②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③试管与水平面成45°,④用外焰加热等,图示中上述操作均正确。D中向试管内加入块状固体时应为“一横二放三慢立”,让固体慢慢滑到试管底部,这样做不易打破试管底。答案:(1)C(2)①A,会引起火灾②B,会使人中毒③D,会损坏试管(3)①给烧杯加热时不垫石棉网,会使烧杯炸裂;②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口高于试管底,会使试管炸裂;③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未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或细沙,会使集气瓶炸裂。(除上述示例外,实验中还有多种因不正确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只要符合题意均可。)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A.我是紫红色的固体B.我在天然界硬度最大C.我会生锈D.我在常温下是气体【解析】选C。铁生锈属化学变化,则铁会生锈为铁的化学性质;A说明颜色、B说明硬度、D说明物质状态,这三项都属物理性质。2.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是令中国人心痛的艺术珍品。一同学认为制造圆明园铜像的原料中含有锌,就这个同学的“认为”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观察B.实验C.假设D.做结论【解析】选C。题中同学的“认为”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所产生的原因的猜测,应属于假设。3.我们周围的物质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以下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后被消化B.食醋可除去热水瓶内的水垢C.水放进冰箱中一段时间后结冰D.医用酒精可以用来杀菌消毒【解析】选C。消化食物的过程是缓慢氧化的过程,可产生人体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水垢中的不溶性沉淀物可和醋酸作用转变为可溶性物质;酒精杀菌消毒是利用了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的性质;故A、B、D皆属化学变化。4.在探索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活动中,美国科学家米勒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将甲烷、氨、氢气和水蒸气混合,放入真空的玻璃仪器内进行实验。一个星期后,他惊奇地发现仪器中果然有数种氨基酸生成。你从米勒的实验中能得出的结论是()A.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B.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C.无法判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D.一定没有发生物理变化【解析】选A。有新物质氨基酸生成,故A正确,B、C错;气体相互扩散的过程属物理变化过程,故D错。5.下列突发事故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有人不慎跌入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深洞中,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立即下洞救人B.厨房中的煤气大量泄漏时,立即关闭气阀,不能打开抽油烟机排气C.眼睛里不小心溅进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滴入稀盐酸来中和D.图书档案起火,用大量水浇灭【解析】选B。进入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深洞中,必须带有供氧设备,否则很容易窒息;厨房中的煤气大量泄漏时,立即关闭气阀,防止继续泄漏,若打开抽油烟机,容易引燃混合气体,发生危险;眼睛里不小心溅进氢氧化钠溶液,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或立即就医,不能用稀盐酸中和,因为稀盐酸同样具有腐蚀性;图书档案起火,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以免损坏了图书。6.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面对刻度线,初次俯视刻度,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刻度,读数为5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A.肯定大于15mLB.肯定小于15mLC.肯定等于15mLD.无法判断【解析】选B。初读时,俯视刻度,读数大于实际值,终读时,仰视刻度,读数小于实际值,两读数之差为20mL-5mL=15mL,则实际倒出液体的量应小于15mL(见图示分析)。7.某同学对自家井水是否为纯净物进行了探究,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将井水倒入过滤器中,滤纸上没有发现不溶物B.用pH试纸测得此水的pH为7C.取此井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没有观察到明显变化D.将少量此水盛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得到少量固体物质【解析】选D。A项不能证明水中是否含有可溶性杂质;B项不能证明水中是否含有其他中性杂质;C项不能确定水中是否含有不与NaOH反应的杂质或能与NaOH反应却无明显现象的物质;D项能证明该水是混合物。【解析】选C。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故A错;氧气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应放在集气瓶口,故B错;量取液体体积时,应选择和量取体积相近量程的量筒,以减少误差,量取9.5mL液体,应用10mL的量筒,故D错。8.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42分)9.(8分)“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实际化学反应中,常常根据反应伴随的现象来确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请你根据对化学变化的理解,仿照实例填写下表:(表中内容不得重复)实验内容主要实验现象例如: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铜丝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变成蓝色【解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重点考查对化学反应的熟悉程度,实际上大多数化学反应都产生明显现象,例如水通电、金属和酸反应、氢气燃烧等。答案:(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石灰石表面有气泡冒出(3)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耀眼强光,生成白色固体(答案合理即可)10.(12分)在实验室中有下列实验用品:①酒精灯②试管夹③10mL量筒④100mL量筒⑤烧杯⑥漏斗⑦蒸发皿⑧玻璃棒⑨铁架台(带铁圈)⑩滤纸,请按要求选择相应实验用品填空(填序号)。(1)加热试管里的药品应使用_________;(2)量取5mL液体应使用_________;(3)过滤操作中应使用_________;(4)蒸发、结晶操作中应
本文标题:初三化学-步入化学殿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48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