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第4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4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引导案例丰田公司在德国的投资4.1国际直接投资概述4.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4.3国际直接投资的利弊分析和政府政策4.4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战略动机和形式第4章视频案例4.1国际直接投资概述4.1.1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4.1.2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4.1.3国外直接投资的发展4.1国际直接投资概述4.1.1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在经济学家们看来,国外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是相对于国外间接投资(InternationalIndirectInvestment)而言的。一般说来,国外直接投资与国外间接投资都是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但是,国外间接投资不直接参加企业的经营活动,只是获取所有权利益。如在投资股权的情况下,通常是获取股票收益;而在投资债券的情况下,则是获取债权收益。而国外直接投资的直接目的是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获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利益。4.1.1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在经营学家们看来,相对于出口贸易活动,国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也有特殊的意义。出口贸易,是企业在本国内将相关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技术基础上结合成产品,再将产品通过贸易渠道转移到海外以获取国际利益的活动。而国外直接投资,则是将本国的生产要素,如资本、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直接转移到国外,并与当地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土地等结合进行生产和销售产品的活动。综合考虑以上见解,可以将国外直接投资定义如下:“国外直接投资是以直接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以获取经营权为目的,通过向海外一体化地转移资本、经营能力、技术、商标等生产要素,开展海外生产和经营的企业活动”。各国在评价国外直接投资的标准上有许多差异。4.1国际直接投资概述4.1.2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一)以获得经营权为目的(二)以货币资本、物质资本、知识产权、管理与技巧等综合性资本形式为内容(三)反映着一国企业国际化的水平国外直接投资不能代替跨国经营概念4.1国际直接投资概述4.1.3国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生产国际化的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方式之一。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估计,200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高达1.2万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了20%。表1990-1999国际直接投资流量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诱导和国际经营需要等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1999年,有关外国直接投资的140个法律调整中,131个是朝有利于FDI更加自由化方向改变的。1991——1999年的1035个政策调整中,94%是朝有利于投资者方向发展的。在国际经营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竞争日趋激化,企业4.1.3国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为了适应这一环境变化的需要,必须摆脱一国疆界的制约,以多种形式获得和强化自我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竞争优势。为此,以海外新建和跨国购并为主要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也就成了当代国际经营的重要方式之一。据统计,1987年国际购并价值仅为1000亿美元。1999年达到7200亿美元,而2000年则高达11000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了l/3。受国际直接投资高速发展的影响,跨国公司母公司数已达到6.3万家,子公司则高达69万家。这种跨国经济实体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了2/3以上的商品贸易,而且对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维系与促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0年后相关资料有鉴于国际直接投资对整体世界经济、国别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直接投资活动已成为跨国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4.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问题4.2.1传统资本移动理论4.2.2垄断优势理论4.2.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2.4内部化理论4.2.5国际生产折中理论4.2.6国际直接投资的其他理论4.2.7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4.2.8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的新阶段4.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问题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历史发展到目前为止,虽然有关国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很多,但是并未形成一个真正有代表性的理论。多样的直接投资理论,一般都是围绕着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的:(1)为什么企业要到国外去经营;(2)投资企业如何与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当地企业进行成功的竞争;(3)为什么企业不通过国际贸易或许可经营方式,而是通过投资海外生产方式进入国际市场。4.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4.2.1传统资本移动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资本的移动主要是以证券投资方式进行的,因此,在理论上将资本国际移动的原因,归结为国际间存在资本利息率的差异,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资本利息率的差异,会引起资本由利息率低的国家流向利息率高的国家,从而形成的资本在国际间的移动。但是,二战后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特征的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国外投资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很快超过了国外间接投资。国外直接投资活动常常并不遵循传统的资本移动规律,如在外国利息率低于本国利息率的情况下,同样会发生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并且,传统投资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假定之上的,实际上这个假定的环境条件是不存在的。因此,传统资本移动理论在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现象方面有了不可克服的困难。4.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4.2.2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观点认为,国际企业在外国开展经营活动,同当地企业相比,总会存在一些劣势。尽管如此,国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在扩大和发展,这就意味着国际企业不仅能够克服与当地企业竞争面临的劣势,而且还能够形成相对的竞争优势。国际企业的这种能力来自其自身的垄断优势。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不存在对外直接投资,即在完全开放市场和充分竞争条件下,信息的获得不需要时间和费用,也没有贸易的障碍,国际往来只需要采用贸易方式即可实现市场均衡。在此条件下,国际企业不会比当地企业获得更多的经营优势,因此也就不会形成对外直接投资。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只有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不充分条件下才会形成。国际企业虽然拥有当地企业不具备的形成优势的能力,但是这个能力的发挥不能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只能通过对直接投资来实现。4.2.2垄断优势理论国际企业垄断优势主要指企业自身长期积累的优秀的知识,这些知识很难与具体企业相分离,是一个企业所特有的。如技术能力、市场营销技巧、经营能力等。技术能力是企业经过长期投入积累形成的知识;市场营销技巧是通过投资建立起的广告影响或销售渠道等知识;经营能力也是通过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系统的投入而形成的知识。对国际企业来说,这些知识是过去长期投入形成的,具有垄断性的无形资产,当地企业要获取这些资产就需要大规模的投入,这在短期内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国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这些特有的知识,形成产品或经营的差别优势,并借此取得超额利润。案例细节体现魅力,华纳教会了我们什么案例松下日本工厂“戒备森严”4.2.2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的见解回答了宏观经济角度没有回答的问题,即为什么国际企业能够在国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形成竞争力,而当地企业却不能。但是,从国际经营的形态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保证垄断优势利益实现的唯一方式,通过贸易、许可经营等也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可见,垄断优势理论将国际企业的垄断优势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是缺乏说服力的。在海默提出垄断优势理论之后,大量的西方学者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其中不少学者对垄断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地补充和发展,较为突出的有约翰逊(H.G.Johnson)的核心资产论(Johnson,1970)、凯夫斯(R.E.Caves)的产品特异论(Caves,1971)。4.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4.2.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Vernon)对早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他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重要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提出,产品也存在诞生、成长、消亡的生命过程,即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是创新阶段或称为新产品阶段,一般不会形成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第二阶段是产品的成长阶段,企业开始将在国外建立生产设施作为企业战略的重点,国外直接投资活动逐步展开。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有两种选择:首先,将生产重点转移到低成本、低收入的国家,所制造的产品再返销到国际企业母国和其他国家市场;其次,将生产过程分解,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放在低成本国家进行。图产品周期理论中美国的贸易方式4.2.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学者约翰逊等人则进一步分析和考察了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各种区位因素,如劳动成本、市场需求、贸易壁垒、政府政策等,认为它们构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垄断因素与区位因素结合起来,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转向国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对说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却难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活动,也没有明确揭示在开始对外直接投资阶段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等问题。4.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4.2.4内部化理论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合作出版了专著《跨国公司的未来》,系统地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市场不完全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延伸和进一步的发展。市场不完全理论探讨的主要是中间产品市场,而不是最终产品市场。它假设厂商具有全球方位观念,并且承认为了发展生产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内部化理论重点研究的是厂商扩大直接投资的动机,而不是如何利用外部市场。许多中间产品市场,特别是那些体现了专有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技术信息市场,是很难组织的,而且使用这种市场的费用是高昂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发现在其内部进行交易的成本低于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时,就会建立起内部市场。企业为实现其内部化,就必须扩大直接投资,并把与内部市场所联系的所有经济活动都置于共同的所有和控制之中。4.2.4内部化理论内部市场的形成,使厂商可以把一项无形的研究成果转变为企业所特有的宝贵财富,并且可以通过在企业内部使用这项成果来补充最初的研究发展费用。根据这一理论,企业在从事正常经营活动的同时,还创造出特有的知识,如科研成果和市场、财务上的优势。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又由于这些知识表现为中间产品,比较难定价,没有适当的市场可以出售,企业便创立其内部市场来利用这些知识。这样,企业就能够控制它所特有的知识的使用,从而克服市场在决定知识价格上的不完全性。内部化可以达到两个目的:首先,内部市场的创立将其无形资产变成具有价值的资产;其次,内部市场可以避免知识扩散的风险。一旦内部市场扩大到海外,对外直接投资随即产生。4.2.4内部化理论在综合各种对国外直接投资的解释方面,内部化理论有相当的说服力。该理论认为,促成企业内部化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工业特有要素(产品的性质及工业生产结构)、地区特有要素(地理和社会特性)、国家特有要素(政治和财政)和厂商特有要素(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等。然而,最重要的是包括知识要素在内的工业特有要素。对外直接投资则是在国际范围内建立企业的内部市场,并将内部化优势国际化的途径。内部化理论也有局限性。首先,这个理论在阐明企业国外投资动机上存在片面性,过分强调了市场不完全性引起对外投资的作用;其次,只看到市场不完全性这个企业的外部因素对直接投资的影响,忽视了投资企业为了维持国际经营优势而创造的内在因素对投资的影响;再次,内部化理论没有说明国家或地域因素对国外直接投资的影响。4.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4.2.5国际生产折中理论1977年,英国里丁大学教授约翰·邓宁(J.H.Dunning)发表了著名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立地条件理论综合起来,提出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除了特有的垄断优势(Ownership-specificAdvantages)以外,还必须有企业内部化优势(Internal
本文标题:第4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50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