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2)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第四版社会经济理论名词解释和简述题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之名词解释和简述题导论一、简述题1、请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传统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由于这种范式既没有完整地体现马义经的精髓,也无法应对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改革开放以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感到了原有范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中方法论上的缺陷非常关键。也就是说,在探讨市场经济的社义制度基础是采用的是马义方法论,在分析市场经济运行时采用的是西方经济学惯用的方法论,两者之间处于割裂状态。①马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行为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形成社会力量的各种社会整体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不但决定个体利益的内容,还决定它的客观形成机制。因此,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不应该是经济人,而应该是社会人。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马义经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②西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假设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时,它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互相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它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2、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践,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需要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并根据现实修正理论。理论联系实践应该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经济学创新的基本原则。其具体内容包括:⑴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2⑵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首先是学术思想来源的开放性;其次是学术队伍的开放性;再次是学术观点的开放性。⑶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摆脱传统经济学重规范轻实证、重定性轻定量、重演绎轻归纳、重结论轻证明的旧轨迹,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一、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2、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判断改革成效的标准上,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3、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形式,主要包括: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所有制。4、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二、简述题1、简述马恩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1999年)马恩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如下:⑴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个人自由的真正实现不能离开集体,只有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在基础上对生产进行有意识的社会调节,人类社会才能真正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⑵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由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3⑶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只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才能为建立一个以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新社会创造现实的基础。⑷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不复存在,将实行“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分配”。⑸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发展阶段。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原则;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二是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意义: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我国国情的基本判断和科学总结,完全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初的基本制度和社初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⑶确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⑵在社初,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4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⑶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互相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市场: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2、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3、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4、增量改革P40: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5、渐进式改革:我国实行的改革方式,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6、产权规则: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二、简答题1、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32市场经济具有以下特征:5⑴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则遵循产权规则。即资源配置的权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所以,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⑵决策分散化。分散化的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承担相应的后果。⑶自由和平等竞争。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包括消费选择自由、开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等。⑷价格协调微观决策。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他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这里所说的价格具有广义性,它不仅包括产品价格,还包括利息、工资率等要素价格。2、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特点。P31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国家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基本特征:⑴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⑵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⑶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⑷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实行“穷过渡”。在以上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首先,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是实行强制替代,即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更改;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品来决定产出构成。其次,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下到上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最后,由于企业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这会使投資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金,引起“投资紧张”。伴随着不断加剧的资源和消费品的短缺,强制替代、排队、等待、配额和票证就成为常见的现象。实践证明,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暴露6出了很多弊端。3、简述渐进式改革方式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2006)P35\P40我国实行的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种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特征:⑴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⑵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⑶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我国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进程,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即是否越来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越来越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越来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与发展中积极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第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等。7第三章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度一、名词解释1、“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最初是由曾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提出来的,用于指导80年代拉美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出困境的10项政策主张,有:⑴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形势;⑵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⑶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⑷实施利率市场化;⑸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⑹实施贸易自由化,用关税取代数量限制,开放市场;⑺开放外国直接投资;⑻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⑼放松政府管制,取消除证明为攸关安全、环境和消费者保护以外的一切阻碍和限制竞争的制度;⑽立法保护私有财产。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它显然秉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传统一脉相承,因此后来人们又把这些所谓共识
本文标题:(2012)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第四版社会经济理论名词解释和简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50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