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计划教材简析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4、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5、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6、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7、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过程与方法:1、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并收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芽种子的数据。2、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并记录下它们的生长情况。3、进行蚯蚓选择环境条件的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4、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5、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6、运用所了解的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来理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7、通过阅读资料来增加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8、在人工环境中培育和养殖动、植物。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对植物和动物对环境需要进行研究的兴趣。2、能够敏感地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需求。3、获得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认识。4、形成积极的对待生物的态度。5、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认识植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2、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教学难点1、对比实验(1、2、3课),2、制作生态瓶(第6课)主要措施1观察。2提出问题。3预测。4制定计划。5实验操作。课时安排共8课时1、种子发芽实验(一)1课时2、种子发芽实验(二)1课时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课时4、蚯蚓的选择1课时5、食物链和食物网1课时6、做一个生态瓶1课时7、改变生态瓶1课时8、维护生态平衡1课时第二单元《光》教学计划一,教材简析光,本单元首先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包括:1、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观察影子、光源、物体的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子变化规律。2、观察记录一天中午体影子的变化,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作出有依据的推测或解释。3、理解课文中有关观察、实验操作的目的和方法,能按要求进行操作。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光的强弱、材料属性、物体与阳光的角度和物体升温快慢的关系。4、能准确地记录实验、观察中的数据,并根据要求绘制出柱状图或折线图。5、运用本单元的科学原理,设计、制作潜望镜、太阳能热水器。本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1、自然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科研服务。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2、事物都有利有弊,科学技术也一样。人们应该在利用事物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尽力避免不利的一面。三,主要措施1观察。2提出问题。3预测。4制定计划。5实验操作。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的内容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的变化”的范畴。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地表地形变化有更多的关注,使学生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科学概念〃地球表面由山脉、高原、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组成,地表的地形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主要原因。二、活动分析(一)本单元教学内容及结构“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从内容编排上分为四大部分。第1课为第一部分,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一是因为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是最普遍的现象,二是因为这部分内容便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模拟活动进行探究。这部分内容共有4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通过模拟下雨,观察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通过推测、模拟实验等活动,认识到降水量大、土地的坡度大、无植被覆盖是造成土地严重被侵蚀的主要原因;“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观察河流对土地不仅有侵蚀作用,还有沉积作用,了解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减少对土地的侵蚀”,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如何减少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三)如何指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指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呢,活动程序是: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去过的一些印象深刻的地方的地形特点,并带来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平原、山地等地形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地形图,进一步认识更大范围——中国和世界的地形;最后归纳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的图片要能反映常见的一些地形地貌;在交流时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说明问题的照片,让持有者上去介绍;要求介绍的学生主要描述所看到地形的特点;在介绍和描述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困难,教师要帮助和启发。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归纳高原、平原、盆地、峡谷等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四)如何处理单元资料页的内容本单元资料页的内容也是单元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它起到拓展和延伸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能力。其中“我们的土壤妈妈”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著名诗作。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字对土壤的作用,以及土壤对人类、对地球的重要意义做了非常全面的、具体的和生动的描述,对学生树立保护地球资源的观念是有意义的,可放在“土壤中有什么”的教学结束后进行。教案授课时间:2018年月日教案授课时间:2018年月日教案授课时间:2018年月日教案授课时间:2018年月日第四单元运动和力计划一、单元概述整个单元的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课):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第4课):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牛”,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第三部分(第5~7课):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第8课):动手制作,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课程标准指出,物质世界这部分应该充分体现与技术的关系。本单元在指导学生探究运动和力的科学概念时,还注意了技术教育。比如,要求安装实验器材,寻找自行车上好的设计,学习设计并自己设计制作小赛车等。这是本单元的一个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体现这个特点。二、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如滑动、滚动和反冲运动。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力的单位是“牛”。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摩擦力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我们可以按需要增大或减小它。改变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用橡皮筋弹力驱动的小车和气球反冲力推动的小车。用简单材料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模拟滚珠轴承。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想象,创造性制作小赛车。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简单器材做拉力大小与小车快慢关系的实验、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做研究摩擦力大小的简单对比实验。经历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的过程,并作实验记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判断,对自行车上增加和减少摩擦力的设计作解释。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和不怕困难,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体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科学过程,树立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意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三、主要措施1观察。2提出问题。3预测。4制定计划。5实验操作。教案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4.1我们的小缆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能力目标: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思品目标: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新授讲解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推、用绳子拉······)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二、安装小缆车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人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3、学生交流讨论:1、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2、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导语提问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实验小结7、学生实验8、交流汇报四、小结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小结板书设计4.1我们的小缆车重力(拉力)一定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教学回顾教案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4.2用橡皮筋作动力课型实验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思品目标: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教学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学用具: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实验巩固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学生讨
本文标题: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511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