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填空(学生版)
1必修一《经济生活》重点知识填空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商品交换三阶段(1)商品含义:商品是用于的。(2)商品基本属性:和。2.货币的本质:3.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其他职能:、、4.纸币的发行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5.通货膨胀含义、原因和对策:(1)含义:物价总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注意:物价上涨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2)表面原因:纸币量>量;本质原因:商品社会总需求>商品社会总供给。(3)对策: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6.外汇和汇率:(1)外汇含义:外汇是用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注意:外币≠外汇,外汇包括外币和有价证券)(2)外汇汇率表示方法:100单位外币=?人民币;或1单位外币=?人民币(3)汇率升降规律:一般来说,哪种币种,它的汇率就上升。(4)汇率上升有利面:本币升值,本币购买力,利于口、出国消费、偿还外债,对外投资,提升国际地位汇率下降有利面:本币贬值,提升外币购买力,利于口、扩大内需、收回外债,吸引外资、降低国国际金融风险(5)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和意义含义:即对内保持稳定,对外保持稳定。意义:对内,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外,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必背知识:影响价格因素(前两点);价格变动的影响;与价值量相关的几组关系;1.价值与价格:决定,是货币表现;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2.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引起价格变动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1)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2)直接因素:关系(3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价格,形成方市场;供过于求,货多不值钱,价格,形成方市场。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1)内容: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4.与价值量相关的几组关系注意1:价值总量分为社会价值总量和个别价值总量,劳动生产率分为有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注意2:单位商品价值量能且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5.影响价格的因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书上内容两点必背,其余结合材料提取)(1)影响价格因素(书上两点):①决定价格: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②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供过于求,价格。6.价格变动的影响()()()()2(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消费影响①一般来说:某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②价格变动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需求弹性),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需求弹性)③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公式:A、B互为替代,A价(A需)导致B需(正相关);A、B互补,A价(A需)导致B需(负相关)(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②调节的投入(注意: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就是价值规律起作用、就是市场“无形的手”起作用)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必背知识:影响消费因素(主要因素必背);消费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消费类型;恩格尔系数;树立正确消费观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根本因素:生产消费(或经济发展水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满足消费。(2)主要因素:收入、物价A:收入是消费的和①收入发展经济、完善就业,增加居民收入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就业,提升居民消费信心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B:物价水平(一般说来,物价上涨,消费量下降;物价下跌,消费量上升)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3)其他因素:消费心理、消费环境、政策等A:消费心理(从众、求异、攀比、求实)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消费者B:消费环境(产品质量、消费市场安全)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创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2.消费的类型(1)按交易方式:①消费②消费③租赁消费(2)按消费对象:①有形商品消费②消费(看不见的服务消费)(3)按消费目的:①资料消费②发展资料消费(教育、技能培训)③资料消费3.消费心理(1)心理:从众、、攀比、(从众和求异,不能片面说是好还是坏)6.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1)量入为出,(要求: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滞后消费)(2)避免盲从,(要求: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注意:贷款消费要辩证认识:贷款消费不一定是超前消费,那些收入稳定、有偿还能力的人群进行贷款消费是可取的,而收入不稳定、不考虑偿还能力的人群进行贷款消费则是不可取的,属于超前消费)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必背知识:生产与消费关系;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体现;非公有制经济作用;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②决定消费的③决定消费的和④生产为消费创造(2)消费对生产具有,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生产(决定)(桥梁和纽带)交换(桥梁和纽带)(最终目的)3.如何发展生产力(背诵)(1)根本角度:以为中心。(2)改革角度:全面深化,推动生产关系同、上层建筑同相适应。3(3)人才角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战略。(4)科技角度:加快科技发展、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坚持“科教兴国”战略。4.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主体地位体现、如何增强主体地位(1)公有制内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公有制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中居于地位。(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①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上。(4)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措施①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②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5.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及其体现(1)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作用(2)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体现:①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②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7.非公有制经济地位(1)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必背知识:公司形式区分;公司如何经营和发展(书上4点必背);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维护劳动者权益1.企业的地位(必背)(1)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2.公司的形式。(1)形式:公司和公司(结合教材38页全面理解,选择题判断即可)。3.公司如何经营和发展书本知识①制定。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加强,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④通过强强联合、兼并与破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前3点必背)①根本上,大力发展,增加就业岗位。②实施战略和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③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着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④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⑤从产业结构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第产业;⑥要坚持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支持多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劳动者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观、观、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②全面提高自身和职业技能;企业①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②建立劳动者培训和发展机制。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必背知识: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和商业保险等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1.国商业银行主要业务(1)体系:我国商业银行以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部分。(2)主要业务三大类:4①存款业务(业务)②贷款业务(业务,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③业务。2.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和商业保险等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1)特点:储蓄:便捷的投资;债券:稳健的投资;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商业保险:风险(2)风险:国债<<金融债券<<股票(3)收益:<国债<<<(4)偿还方式:储蓄:到期还本付息;债券:到期还本付息;商业保险:事故发生后才能获得保险金股票:不能,可以买卖和转让(股票收入包括股息或红利;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必背知识:如何区分各种分配方式;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了解收入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偶然性分配1.按劳分配原因、作用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劳动有差距;仍是谋生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三性,促进生产发展。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分配的社会地位。2.如何区分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1)按劳分配:必须是公有制经济中劳动收入。比如工资、奖金、津贴(福利、保险不是按劳分配)(注意:农村集体经济中租地、承包土地经营是按劳分配,但土地的转租、流转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2)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存在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①要素:利息、股票、债券收入;私营外资企业主税后利润;提供厂房、机器设备分红等。②要素: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③要素:私营、外资企业管理人才的收入。④要素:个体、私营、外资企业中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⑤要素: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收入。⑥要素:技术入股、技术转让、专利使用和转让的收入。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1)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2)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怎么办?关系是什么(1)一致性:是的物质前提,是提高的保证。(2)矛盾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怎么办(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2)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既要反对,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实现。6.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是什么);措施(怎么办)含义(是什么):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即:有差距,但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公平≠平均)措施(怎么办)角度具体措施根本上根本上,以为中心、解放和发展。分配制度(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的分配制度(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证)初次分配(两个提高)初次分配,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逐步提高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中的比重。57.我国的分配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不能讲谁先谁后)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必背知识:我国财政的作用;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和措施;税收的作用;违反税法表现1.财政收入(四收)与支出(五支)构成;财政收
本文标题:经济生活重点知识填空(学生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55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