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国军事变革与武器选择
解放军59D坦克群。现阶段就我军任务而言,主战坦克假如没有正面穿透M1坦克的能力,那么反应速度,命中精度等指标是没有意义的。按我军目前任务来说,坦克设计指标主要以2000米正面击穿美国的M1主战坦克作为火炮威力的标准,并要留有改进余地加强夜视能力。防护机动性属于次要位置解放军战舰发射C802反舰导弹中国军事变革与武器选择文/白马“确定侵略目标——周密细致侦察——装备先进武器——严格训练一一战术上突然袭击——战略上一赌国运“。这是日军在甲午、日俄两场战争中的经验胜利公式。然而到了二战,这一套就不灵了。二战是总体战,需要极大的武器产能,而日本海军在航母建造速度上,远远比不上美国。二战也是全新的机械化战争,战前研制的先进武器在战争中期就落后了,例如零式战斗机。一旦武器失效,整个经验胜利公式就失效了。在盟国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征服世界这个不现实的目的,不得不用唯心主义思想方法,构想出的所有阴谋、诡计、谎言、恐怖和疯狂,都成了后世笑柄和历史包袱。当时的日本缺乏完整的军事理论指导战争,更不用说指导一场军事变革了。军事变革时代,军队战斗力的差距,不是“洋枪洋炮”之类某个单独因素造成的。军队领导、军人素质、部队训练、编制、战术、武器、科研、工艺、材料、生产组织、财政、外交、教育、文化、历史观等等诸多因素是纠缠在一起的。成功的军事变革就是对上述因素的整体变革。但如果不分解开,不理清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从战争迷雾中找出军事变革的钥匙。武器是军事变革的中间环节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这一规律,产业基础决定科技水平,科技决定武器,武器决定战术,战术决定编制。然后是军队组织、军人素质和军事理论的整体变革。“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战术需求也会影响武器研制,但不能改变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规律。武器是战术、编制、训练的物质基础。没有有效的武器,那么有关战术、编制的各种新观点就没有实际意义。空谈新战术、新编制确实很容易,不需要成本,也无法检验。有效的武器对军人素质不断提出新要求。有些军人由于长期不接触先进武器,摸哨兵如同拔萝卜,但是如果缴获一台笔记本电脑,却无可奈何。武器也是对现有科研能力以及产业基础的检验。如果不能提供有效的武器,那么产业升级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二战前,苏联只有3个五年计划时间,追赶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德国。苏联五年计划是由总参作战部制定的,所以国民经济和军工生产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效的武器也是战略威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防止地区军事平衡被破坏的重要手段。很多外军在理论上更重视从武器性能优劣,判断军队战斗力。如抗美援朝之前,美军就据此判断中国不可能出兵,因此越过三八线,导致战争扩大。保持有效的武器可以为军事变革赢得时间。无效的武器军队应该时刻准备好有效的武器,这是个基本常识。。但是,在战争史上有无数关于无效武器的例子。特别是那些长期没有经历战争的国家。最典型的技术性能落后的例子,要算二战前广泛装备美、德、法等强国的3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由法国在1916年研制的火炮,二战前广受士兵和军事专家的好评。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同一种武器被冠以不同的名称,装备这么多国家的炮兵和坦克兵。而战争实践证明37毫米炮无法击穿二战时期的中型坦克,装备它的国家不得不在战争中仓促研制新型火炮。还有另一种无效的武器,技术性能先进,但不适应新战术的要求。日本耗费巨资秘密建造的“大和”、“武藏”两艘巨型战列舰,威力超过同时代所有的战列舰,但太平洋战争已经是航空母舰主宰战场的时代,日本海军不舍得把宝贵的“大和”、“武藏”用于给航母护航和对岸轰击,最终这两艘军舰没有发挥多少作用,就被美军舰载机击沉。某些武器,虽然技术、战术性能都特别出色,但由于生产能力不足,最终也无法在实战中发挥效能。特别典型的是二战末期德国研制的一系列新式武器,威力强大的“猎虎”自行反坦克炮,火炮无坚不摧,当时的盟军坦克无法击穿其正面装甲。但产量太低,而且自重太大,一旦出现故障只能原地炸毁,最终这种神奇武器没有发挥作用。德国生产了1000架性能先进的Me一262喷气式战斗机,但由于航空燃料供给不足,最终也无法升空作战。无效的武器,往往白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在战争最紧要的关头,实战效能几乎为零。这样的教训一再出现,根本原因是在理论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武器”概念。通常人们总是以新旧来评价武器,新式武器总是好的,这是一般的理解。但是,在军事变革时期,需要用新标准来衡量每一种武器在整个武器系统中的效能。什么是有效的武器,至少应该从技术、战术、生产能力三方面衡量。技术指标武器的技术指标,应该按主要任务需求作为标准,即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坚持留有余量的原则。以坦克为例,应以2000米正面击穿美国的M1主战坦克作为火炮威力的标准,并留有余量以备今后坦克防护方面的改进。此外夜视能力同样重要。其他防护、机动等方面的弱点,都可以用战术和勇气来弥补。尽管理论上如此简单,但现实中经常有各种奇异理论:(1)105炮打不穿也能震死乘员。(2)某自行火炮能击穿T一72前装甲。(3)某老坦克经过信息化改造后反应速度、命中精度如何如何。在我军目前的任务面前,假如没有正面穿透M1坦克的能力,反应速度、命中精度等指标就没有意义。很多这样零敲碎补的改进,最终都可能导致二战前37毫米反坦克炮的悲剧重演。以常规潜艇为例,重要的技术指标是隐蔽性。减小噪声技术和新型AIP发动机是未来的趋势。对火炮来说,射程是主要因素,精度可以用制导炮弹弥补。抓住主要因素,既保持武器有效,又避免面面俱到,提出过高甚至不现实的指标。留有余量的原则是最大的节约,二战中德国发展了37、50、75、88毫米炮等多种反坦克炮。其中37、50毫米炮很快就被淘汰,实际上是很大的浪费。而苏军的45、76毫米炮从战争初期一直打到战争结束。战术需求武器的性能是战术的基础,但战场环境和新战术,同样对武器研制和改进提出要求。例如压制火炮只有射程和精度是不够的,在反炮兵雷达和自动指挥系统普遍装备的时代,要求火炮具有打了就跑的机动能力,以及短时间发射大量炮弹的能力。除了昂贵的履带式自行火炮外,卡车底盘的车载火炮同样能满足要求。在精确制导武器时代,武器伪装能力甚至比防护能力还重要。以前常用的临时伪装措施,以及简便伪装器材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武器在研制阶段就加入伪装要求,是未来武器发展的趋势之一。南非有一种多管火箭炮,在发射管上方安装了卡车车棚,行军的时候和一辆军用卡车外观上没有明显区别。生产能力武器的产能指标包括生产成本、零部件、原材料来源、组织批量生产能力、生产基地的生存能力、交通运输能力等几个方面。很多引进的先进武器的零部件供应问题在和平时期压力不大,因为武器的使用强度小,国际采购环境压力不大。例如阿根廷从法国采购的“超军旗”战斗机+“飞鱼”导弹构成的武器系统,虽然很先进,一旦在战争中遇到英国的压力,以及各种幕后交易,商业采购渠道是不能满足高强度作战需求的。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即使飞行、电子等方面性能先进的战斗机,如果不能保证大量生产性能稳定的飞机发动机,也无法长时间连续执行作战任务。武器一旦大批量生产,就面临简化工艺和质量控制问题,63式自动步枪是个典型例子。样机阶段是一支轻便和准确的自动步枪,战术性能也符合我军当时对射击精度和刺杀能力的要求,但是量产后的质量控制不好,最终不得不收回已装备的武器。关于武器生产基地的生存能力在历史上有很多教训,中法战争中马尾造船厂被法国舰队摧毁。八国联军入侵时天津军械局被破坏。9·18事变时,东三省兵工厂被占领,转而为日军生产大量武器。由于清末洋务运动时期的产业布局偏重东南沿海地区,导致类似的悲剧屡屡发生,当军队最要武器的时候,最大的兵工厂反而被破坏了。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特别注重建立乌拉尔地区生产基地问题,几年后实践证明是有先见之明的。在精确制导武器时代,武器生产基地的生存能力受到巡航导弹和隐形飞机等新武器的挑战,分散非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以及关键生产设施地下化才能保证生产基地的生存能力。精确制导武器同样对运输线的通行能力构成巨大威胁,所以从武器生产基地到前线的运输能力也是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只有在技术、战术和产能上都满足基本要求的武器,才能认为是有效的武器,在有效的武器基础上制定的战术、编制、训练、弹药储备等工作才是有价值的。重要武器在莫斯科的军事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朱可夫元帅的军装、奖章和军刀,还有一支手枪,不是苏联造的托卡列夫式,而是德国造的瓦尔特PPK。显然,朱可夫元帅认为PPK更好,但这不妨碍他指挥的方面军攻进柏林。因为在二战欧洲战场已进入机械化时代,轻武器退居次要地位,重要的是苏联红军拥有当时最好的T-34/85中型坦克。由此可见,有效的武器只是个基础。整个军队武器系统,还必须分成重要武器和次要武器。每一次成功军事变革,都需要建立新的产业基础,只有对军事变革的艰巨性充分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区分重要武器和次要武器的意义。重要武器是军事变革成功的关键因素,需要倾注国力,不惜耗费巨资去获得。在机械化时代,坦克和飞机是重要武器,在导弹核武器时代三位一体核力量是重要武器。不同国情,处于军事变革不同发展阶段,重要武器的选择是不同的。例如二战时期苏军拥有大量坦克,对轻型反坦克武器研制就不够重视。同样,美国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其野战防空系统就相对简单。目前美军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是隐形飞机、巡航导弹、武装直升机、无人机等进攻武器。笔者认为,我军在目前阶段,应根据制敌之长、“伐其长技”的思想,重点发展:(1)侦察、指挥、通信、情报系统,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保持侦察能力和指挥通畅是基本要求,尽管在电子战方面某些国家拥有先进的计算机、电子产业,但是依托本土作战的国家也有自己的优势。(2)抗击隐形飞机、巡航导弹、无人机、战斗直升机的防空武器系统。孙子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只有和平时期能威慑潜在敌国不能进行军事冒险和挑衅,战争初期能顶住敌军三板斧,才能发挥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战略企图有限等优势,最终取得战争胜利。(3)中远程精确打击系统。单纯的被动防御,从理论和实践都是不行的,即使从防空作战角度看,现代防空也应该是攻势防空。从另一方面看,笔者认为不能对“杀手锏”类的武器寄寓过大期望值,因为这类武器即使战术技术性能好,其作战持续性也无法满足需要。而且“杀手锏”类的武器需要更先进的侦察、指挥控制系统提供支持。在整个军队武器系统确定了重要武器和次要武器之后,每个分系统同样需要确定重要和次要。例如防空系统以中高空防空系统为重点,中低空为辅助;野战防空系统,以导弹为主力,高炮是辅助性的。以色列在研制坦克方面不遗余力,除改装美、英、苏式外,自主研制的“梅卡瓦”坦克已经搞了4代,但在步兵战车方面,一直使用M113装甲输送车或旧坦克底盘改装的代用品。反之,如果以色列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步兵战车,但坦克是陈旧的,那么其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就大大下降了。重要武器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有的在初次投入战场时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而原有的次要武器由于更成熟。上世纪6、70年代,抗美援越战争中,在强电子干扰的条件下,人工操作高炮的战果超过雷达控制的自动化高炮,这只能理解成精确制导武器发展初期的特殊规律。武器发展还是要从军事变革时代特征主流考虑。次要武器在军事变革时期次要武器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军事变革时期不是每个军、兵种都得到新武器,对任何国家来说这都难以承受。确定次要武器概念,也可以减少对产业需求的压力。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论证部门过高地确定性能指标,研制部门被材料、工艺等基础问题困扰,长期拿不出成果,其实就是“工程死亡”。与此同时,军队仍然装备着陈旧的失效武器。这也是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之一,次要武器的性能,应坚持合理足够原则。如果缺乏宏观指导,平均分配力量的话,则可能出现重要武器进展小,而次要武器进展大的现象。因为次要武器系统无论是国际采购、技术引进、研制改进的难度都相对小,更容易出成果。例如军舰武器系统中的舰炮,防空武器系统中的高炮。由于1950年代从苏联,1980年代从西方分别引进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我国目前拥有的火炮品种几乎是世
本文标题:中国军事变革与武器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55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