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物理因素等职业病诊断
物理因素等其它职业病诊断公共卫生科吴爱民一、概述1、定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所称的定义,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2002年4月18日公布的职业病目录范围有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计十类、115种。物理因素等其它职业病概指除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外的职业病。2、职业病特点职业病与其他疾病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病因明确。职业病一般是由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2)发病与劳动条件密切相关。发病与否及发病时间的早与迟往往取决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时间、数量。劳动强度大、作业场所环境恶劣是导致职业病发病的根本原因。(3)具有群体性发病的特征。在同一作业环境下,多是同—2—时或先后出现一批相同的职业病患者,很少出现仅有个别人发病的情况。(4)具有临床特征。同一种职业病在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程进展上往往具有特定的表现。(5)职业病的范围日趋扩大。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职业病将被发现。(6)已经被发现的职业病可以预防或减少。对已经发现的职业病的预防或减少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国家和用人单位对预防或减少职业病的预防(治疗)措施的投入力量大小。3、职业性有害因素劳动者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对自身健康和劳动能力可能产生影响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可以分为四大类: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其它因素。二、职业性中暑诊断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一)诊断原则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3—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中暑先兆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诊断及分级标准轻症中暑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热射病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热痉挛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4—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三、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一)诊断原则: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出现手臂振动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结合末梢循环功能、周围神经功能检查,参考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二)观察对象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出现手麻、手胀、手痛、手掌多汗、手臂无力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并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a)手部冷水复温试验复温时间延长或复温率降低(见附录B);b)指端振动觉和手指痛觉减退(见附录C);(三)诊断及分级标准1、轻度手臂振动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a)白指发作累及手指的指尖部位,未超出远端指节的范围,遇冷时偶尔发作;—5—b)手部痛觉、振动觉明显减退或手指关节肿胀、变形,经神经-肌电图检查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远端潜伏时延长。2、中度手臂振动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a)白指发作累及手指的远端指节和中间指节(偶见近端指节),常在冬季发作;b)手部肌肉轻度萎缩,神经-肌电图检查出现神经源性损害。3、重度手臂振动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a)白指发作累及多数手指的所有指节,甚至累及全手,经常发作,严重者可出现指端坏疽;b)手部肌肉明显萎缩或出现“鹰爪样”手部畸形,严重影响手部功能。四、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职业性噪声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一)诊断原则根据明确的职业噪声接触史,有自觉的听力损失或耳鸣的症状,纯音测听为感音性聋,结合动态观察现场卫生学调查,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听力损失,即可诊断。(二)诊断及分级标准—6—1、正常:按附录A的A1章在N1、N2区即各频率听力损失均≤25dB。2、观察对象:按附录A的A1章听力损失分Ⅰ~Ⅴ级。a.Ⅰ级:N1+Ab.Ⅱ级:N1+B或D+Ac.Ⅲ级:N1+C或D+Bd.Ⅳ级:D+Ce.Ⅴ级:E+B或E+C3、任一耳听力损失达Ⅴ级者,按附录A的A2章计算双耳平均听阈,评定听力损伤及噪声聋4、如不具备条件,凡高频(3000,4000,6000Hz)任一频率听力下降≥30dB,可按附录A的A2章直接计算双耳平均听阈,评定听力损伤及噪声聋。a.轻度听力损伤26~40dBb.中度听力损伤41~55dBc.重度听力损伤56~70dBd.噪声聋71~90dB
本文标题:物理因素等职业病诊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59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