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检测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下列的物理量中,是标量的是()A、质量B、速度C、加速度D、位移2.中国代表团在亚洲运动会(截止到第十七届)上金牌数已经连续八届高居榜首,2022年第19届亚洲运动会将在我国杭州举行。你认为以下比赛项目中的研究对象可看作质点的是()A.在撑竿跳高比赛中,研究运动员手中的支撑竿在支撑地面过程中的转动情况B.帆船比赛中确定帆船在大海中的位置C.跆拳道比赛中研究运动员的动作时D.乒乓球比赛中研究球的旋转3.攀岩运动是一种考验人的意志与心理素质的运动形式,户外攀岩运动更加刺激与惊险。如图所示为一户外攀岩运动的场景与运动线路图,该攀岩爱好者从起点A到B,最终到达C,据此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中的线路ABC表示的是攀岩爱好者所走的位移B.线路总长度与攀岩爱好者所走时间的比等于登山者的平均速度C.由起点到终点攀岩爱好者所走线路的总长度等于位移D.攀岩爱好者所走路程要比自起点到终点的位移大4.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核心部分是使电子加速的环形室,若一电子在环形室沿半径为R的圆做圆周运动,转了3圈回到原位置,则运动过程中位移的最大值和路程的最大值分别为()A.0,6πRB.6πR,2RC.2R,6πRD.2R,2R5.如图所示为成都到重庆的和谐号动车车厢内可实时显示相关信息的显示屏的照片,图中甲、乙两处的数据分别表示了两个物理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处表示时间,乙处表示平均速度B.甲处表示时间,乙处表示瞬时速度C.甲处表示时刻,乙处表示平均速度学校: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D.甲处表示时刻,乙处表示瞬时速度6.自然界隼的速度比较大,它是田鼠等动物的天敌。假如隼在300m处发现一只田鼠,并开始加速,设隼在2s的时间内一直加速,速度由10m/s增加到100m/s,则这只隼加速时的平均加速度为()A.4.5m/s2B.45m/s2C.55m/s2D.35m/s2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每小题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7.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一家公司提出了空中巡航概念,即乘坐豪华飞艇去旅行,这类飞艇将选择太阳能和氢燃料电池作为动力装置,内部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而且装饰豪华,游客可以悠闲地欣赏窗外美景。这种豪华飞艇或将引领奢华旅游的未来。如果在飞艇中的游客发现云是静止的,则下列情况可能的是()A.云和飞艇都是静止的B.云是静止的,飞艇是运动的C.飞艇是静止的,云是运动的D.云和飞艇都是运动的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象可以判断()A.甲比乙早运动了t1B.当t=t2时,两物体相遇C.当t=t2时,两物体相距最远D.当t=t3时,两物体相距x09.如图所示是A、B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A做加速直线运动B.物体B做减速直线运动C.物体A的加速度为正值,B的加速度为负值,所以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D.物体B的速度变化比A的速度变化快10.关于物体的运动,下面说法可能存在的是()A、加速度在减小,速度在增加B、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C、加速度和速度大小都在变化,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小,速度最大时加速度最小D、加速度为负值时,物体做加速运动三、实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共22分)11.(16分)如图所示的四条纸带,是某同学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的纸带(纸带的左端先通过打点计时器)。从点痕的分布情况可以断定:纸带________(A、B、C、D)是匀速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____(A、B、C、D)是越来越快的,纸带____(A、B、C、D)是开始越来越快,后来又越来越慢。若所用电源的频率是50Hz,图中纸带D,从A点通过计时器到B点通过计时器,历时_____s,位移为______m,这段时间内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BC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而AD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12.(6分)如图所示,在斜面上有一个滑块,在滑块中央装有一宽度为L的挡光片。当滑块经过斜面上的B点时,装在斜面上B点的光电计时器(图中没有画出)记录挡光片经过B点的时间为Δt,于是滑块中央在B点的瞬时速度vB计算结果为______。但是,由于挡光片有一定的宽度,所以上述的瞬时速度vB实质是挡光片经过B点的______。要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可以采取的方法是适当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挡光片的宽度。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30分)13.(8分)登山运动中,张捷用1h40min由宿营地X点爬到山顶Y点。在山道上通过的路程是2400m,相对于X升高了1200m,X、Y的水平距离为1600m,如图所示。(1)由X点到Y点总的位移大小是多少?(2)计算他爬山的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大小?14.(12分)一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其运动过程的v﹣t图象如图所示.求:(1)摩托车在0~20s这段时间的平均加速度大小;(2)摩托车在60s时的瞬时加速度大小;(3)摩托车在0~75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大小.15.(10分)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60s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密封线内不要作答如图所示。(1)画出汽车在0~60s内的v-t图线;(2)求在这60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答案1.A2.解析:选B物体可被看作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忽略后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由于把支撑竿看作质点后就无法研究其转动的情况了,选项A错误;由于帆船的大小和形状对其在大海中的位置没有影响,选项B正确;把跆拳道运动员看作质点后就无法研究其动作了,选项C错误;把乒乓球看作质点后将无法研究其旋转情况,选项D错误。3.解析:选D攀岩爱好者所走路径沿ABC为曲线,所以所走路程即线路ABC的长度大于位移,选项A、C错误,选项D正确;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等于自起点到终点的位移与所走时间的比,选项B错误。4.解析:选C路程是实际走过的径迹长度,一圈的周长为2πR,3圈为6πR;位移大小是起点到终点的连线的长度,电子运动的过程中,“终点”不断发生变化,位移最大值为2R,综上所述,C正确。5.解析:选D时间指的是时间的长度,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线段;时刻指的是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与时刻对应的是瞬时速度,与时间对应的是平均速度。图中的时间表示一瞬间,为时刻;对应的速度为此时的瞬时速度,D正确。6.解析:选B由加速度的定义式得a=v-v0t=100-102m/s2=45m/s2,B正确。7.解析:选AD如果在飞艇中的游客发现云是静止的,有两种可能,一是云和飞艇都是静止的;二是云和飞艇的速度大小相等,且方向一致,这样以飞艇为参考系,云是静止的。8.解析:选AB位移—时间图象表示的是物体相对原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其斜率则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方向),由题图知,甲在t=0时开始运动,而乙在t=t1时才开始运动,A正确;t2时刻甲、乙位移相等,两物体相遇,B正确,C错误;t=t3时,两物体相距小于x0,D错误。9.解析:选AD由两物体的速度图象可知,两物体速度的绝对值都在增大,都在做加速运动,B错误,A正确;矢量的正负只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物体A的速度为正,图线的斜率为正,说明A向正方向做加速运动;物体B的速度为负,图线的斜率为负,说明B向负方向做加速运动。物体A加速度的绝对值为1m/s2,物体B加速度的绝对值为2m/s2,所以B的加速度大于A的加速度,从而B的速度变化比A的速度变化快,C错误,D正确。10.ACD11.解析: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物体所通过的位移,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相等,因此物体匀速运动时,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相等,所以A、C纸带是匀速通过打点计时器的;B纸带相邻两点间距离越来越大,则速度越来越大,因此B纸带是越来越快的;D纸带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先变大,后变小,说明速度先变大后变小,因此D纸带是开始越来越快,后来又越来越慢。所用电源的频率是50Hz,则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从A点通过计时器到B点通过计时器有两段时间间隔,所以时间为0.04s,位移为0.27m,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v=ΔxΔt,代入数值得6.75m/s。BC段的位移为22cm,即0.22m,所用时间为0.02s,代入上式得平均速度为11m/s,而AD段的位移为63cm,即0.63m,所用时间为0.08s,代入上式得平均速度为7.88m/s。答案:A、CBD0.040.276.75117.8812.解析:因为是利用平均速度来近似计算瞬时速度,所以挡光片的宽度越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越接近。答案:LΔt平均速度减小13.每小节4分,解析:(1)由X点到Y点的位移大小x=16002+12002m=2000m(2)v率=lt=2400m6000s=0.4m/sv=xt=2000m6000s≈0.33m/s答案:(1)2000m(2)0.4m/s0.33m/s14.每小节4分,解析:15.每小节5分,解析:(1)(2)由v-t图线可知,在这60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30+60)×20/2m=900m 答案(1)图见解析(2)900m您好,欢迎您阅读我的文章,本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打印。阅读过后,希望您提出保贵的意见或建议。阅读和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坚持下去,让我们共同进步。
本文标题: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0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