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讲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第一课时)05地本一班吴锦秀本节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的内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分析说明。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的内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二)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讲述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特征,包括洋流的分类、形成、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类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是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表层洋流形成及分布,着重讲中低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三)教学目标本节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方面来衡量,确定的本节课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二、学情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2高一学生有一种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这促使他们理性思考,发挥理性思维,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洋流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洋流分布上又因不同纬度和不同海区分为四大洋流系统,出现的洋流名称又较多,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具有多重性。本节内容涉及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大气环流,气旋、反气旋,海水温度、盐度,世界气候,世界大渔场分布及成因,世界海洋交通等多方面知识,特别是初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学生遗忘较多,这很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掌握。且虽然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已有较大的提高,但空间想象能力毕竟有限,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从直观上加深学生对洋流的印象。三、教法分析建构主义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它认为有效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第一课时将以1、『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承』――讲授新课、形成概念3、『转』――读图绘图、概括规律A、忆图分析、归纳模式B、动手绘图、提高能力C、读图探究、概括规律4、『合』――思考小结、问题探究为主线,整个教学过程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感性——理性——实践——理性的有序认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就是要为学生的参与和活动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情景,以更有利地帮助学生学习。而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合作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一)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2、情境导学法3、读图、绘图分析法4、对比归纳法5、师生互动学习法6、小组合作探究法7、案例分析法8、自主学习法(二)教学媒体教师使用媒体: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和投影。学生使用媒体:教材,世界空白地图,用于描绘地图的红、蓝笔。四、学法分析在课堂中,我们不仅要“教之有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之有法”。根据地理学习的特点,本课学法主要有: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32、绘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3、比较法。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这样,教给学生“多读图、对比分析、综合思考、动手绘图”的获取知识、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既能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其参与意识,又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新获”,“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五、教学过程分析『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创设一个情境:瓶子的旅行――很久以前,美国旧金山市有一个童工,他在海滨浴场拾到一只瓶子,瓶中有张纸条写着“我的遗嘱:将我的遗产平分给拾到瓶子的走运人,和我的保护人巴里·科辛。”这是哪里来的东西呢?经调查得知,写遗嘱的人是英国一个拥有12亿美元财产的资本家。那么,瓶子怎么会从英国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呢?由一个关于洋流的小故事导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埋下伏笔。『承』――讲授新课、形成概念让学生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洋流的特点,总结关键词,先让学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学生总结完关键字后,教师再展示出关键字与学生的答案作对比,并强调洋流的特点,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习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讲解寒、暖流的区别,并强调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在讲解后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寒、暖流,并用简单表达概括,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而后通过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断。通过学生自学课文,组织学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学生可以从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种因素――盛行风、大陆轮廓、地转偏向力等的作用综合形成的。教师再对每个成因进行讲解,强调不同种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转』――读图绘图、概括规律由前面学习的洋流成因及气压带风带模式图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图,重点讲授气压带风带知识与洋流模式图之间的关系。对比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验证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区的洋流环流,让学生从全球气压带、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推理能力。结合洋流模式图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虽然课标不要求识记各洋流具体名称,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称,对他们理解洋流模式图有一定帮助,也将为下一节课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能够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称。通过绘制太平洋海区和大西洋海区的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再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比较世界洋流模式图、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和刚绘制好的洋流简图,引导学生找出分布的差别,发现其中低纬度海区和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一、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大洋东岸是寒流,西岸为暖流。二、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三、南半球中高纬陆地面积小,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通过北印度洋海区季风影响下而形成的季风洋流分析,得出结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4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区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环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环流。『合』――思考小结、问题探究以简练的言语概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通过练习巩固学习的知识,解决课前留下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回答相关问题。布置课后问题探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相关现象,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构建。六、板书设计
本文标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讲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1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