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五章综合检测题
第五章综合检测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事实不符的()A.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C.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D.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中,信息传递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生态农业利用了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没有提高能量传递效率。2.2013年3月初,云南发生严重火灾,据气象专家介绍:此次火灾的发生与丽江长期持续干燥的天气有关,这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原因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B.此次森林大火可能导致局部气候的变化C.大火过后森林的恢复过程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D.本次大火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没有影响[答案]D[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较强,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弱,火灾过后森林的恢复过程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本次大火过后,将使某些生物失去栖息地,从而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3.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个事实说明()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故选B。4.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A.②③B.④C.⑥D.⑤⑦[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在受到外来干扰后,能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其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自动调节的能力是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6.上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代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b代表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c代表动物同化的有机物,e代表绿色植物流向分解者的有机物。在夏季,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除了上述去路外,还应有一部分留在植物体内即未被利用的有机物。故ab+c+e。7.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D.播放集群信号录音招引鸟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捆扎稻草人驱赶鸟类属于信息传递,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利用了化学信息传递;播放集群信号录音招引鸟类利用了物理信息传递;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不属于信息传递。8.如图食物网中有三种生物分别为A、B、C,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要使B获得能量最多,下列正确的是()A.A→B的传递效率为20%,A→C的传递效率为20%B.A→B的传递效率为10%,A→C的传递效率为10%C.A→B的传递效率为20%,A→C的传递效率为10%D.A→B的传递效率为10%,A→C的传递效率为20%[答案]A[解析]要使获得能量最多,A→B的传递效率应最大,A→C的传递效率也要最大,保证A被C摄食的数量相对少些,使B获得最多的能量。9.下图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一个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间能量的最高传递效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产者――→甲初级消费者――→乙次级消费者――→丙三级消费者A.甲=丙+乙B.甲乙丙C.甲=乙=丙D.甲乙丙[答案]C[解析]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间的能量最高传递效率是相等的。10.下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示意图,有关选项正确的是()A.从生态学观点看,图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B.图中仅有5条食物链C.细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细菌在食物链中占据了若干个营养级[答案]C[解析]细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环节,因此不能算是营养级。图中的食物链只有一条,所有生物组成生物群落而不是生态系统。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C.一片草地是最小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种类众多,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但最小的生态系统不是一片草地,如一个生态瓶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种类众多,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生态瓶、农田就是人工生态系统。12.关于生态成分中的生物部分的不正确叙述是()A.生产者属自养型真核生物B.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C.分解者不仅限于腐生细菌和真菌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紧密联系[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及三者关系,此外,还涉及细胞结构、代谢类型等知识;解题时要依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逐一分析哪一选项不正确。生产者包括植物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等),其中细菌是原核生物。13.在微山湖中,生长着各种水草、芦苇、藻类等植物,还生活着鱼、虾等动物,还有好氧的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C.种群D.物种[答案]A[解析]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种群是由同种生物构成的;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应该注意问题中的主体是否包含无机环境。14.下列各项能量流动中不属于人们生产研究目的的一项是()A.在牧场上,最好使能量多流向牛、羊等牲畜B.在农业上,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农作物、蔬菜中C.在养鱼中,最好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鱼中D.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储存在动物中[答案]D[解析]人们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最大限度地流向人类或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如A、B、C项都是符合上述原理,而D项,在森林中使能量储存在动物中对人是不利的。15.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这种甲虫与落叶林之间为捕食关系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答案]C[解析]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说明甲虫是分解者,故A、B、D均错误。16.下面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C.并非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的作用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一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作用,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的作用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样,把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17.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答案]C[解析]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聚积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这种化学物质也属于化学信息。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气味属于化学信息。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声波属于物理信息。18.白桦树被害虫咬伤后,通过释放一种气体,使周围45米以内的金合欢树都能接到信号,在5~10分钟内大量产生单宁酸。该信息传递属于()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生物信息[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白桦树通过释放一种气体进行种间信息传递,故属于化学信息。19.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项对;a~b段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呈正相关关系,B项错;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项对;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减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对。2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答案]A[解析]图中甲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85%,乙占7%,丙占6%,丁占2%,由此推知甲为第一营养级,乙、丙为第二营养级,丁为第三营养级。21.下表是对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结果: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107kg·m-2)2.5013.309.800.28220.00下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做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看出乙与丙为同一营养级(其能量不符合10%~20%的传递效率),故其食物链为:,能量金字塔如图②所示。图③中两曲线为捕食关系,而从食物链中看出乙与丙不是捕食关系,而具有竞争关系(二者有共同的食物——戊)。当除去甲与丁后,乙、丙大量繁殖,竞争加剧。可能有一个种群在竞争中被淘汰,如图④,综上所述,不能与表中数据符合的是①③。22.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答案]A[解析]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自养型,从生态系统成分看,属于生产者。腐生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型,从生
本文标题: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五章综合检测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2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