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林则徐、魏源洋务派(洋务运动)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思想层面【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1.背景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②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④鸦片战争——惊醒志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③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2.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成就:(1)设立驿馆、翻译外国书籍。(2)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3)仿制西方战舰,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核心思想:师夷长技(军事技术)地位: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书影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代表作:《海国图志》最详实的地理专著.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3、影响:鸦片战争之前:闭目塞听、夜郎自大,视西方事物为奇技淫巧鸦片战争之后: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蔚然成风(1)积极: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重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2)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技术或器物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材料一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材料二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①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共同点)是什么?②魏源思想突出的特点是什么?③从“师夷”的内容和“救亡”途径上看,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有何局限性?二、“中体西用”1.背景:——清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1)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含义: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儒家)西学: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根本;“西学为用”:用近代科技挽救清王朝目的、实质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3.代表:(1)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初步表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2)张之洞《劝学篇》具体揭示中学与西学的内涵,系统的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理论。曾国藩(洋务派):“购(外洋器物)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倭仁(顽固派):“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张之洞(洋务派):“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歧是什么?•洋务派和顽固派论战的焦点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论战以洋务派占上风而告终洋务运动内容(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60年代开始)开创近代教育制度。4、实践:洋务运动实践: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军事工业民用(辅助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天津开平煤矿、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张之洞汉阳铁厂“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京师同文馆四书五经儒家经典外语、军事近代自然科学……同文馆等洋务学堂在学习内容上与中国古代学校有什么区别?国子监京师同文馆洋务运动的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失败的原因:(1)列强的破坏(2)顽固派的阻挠(3)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4)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根本原因)阶级属性决定(1)积极:(科技、教育、军事及客观作用)洋务运动的影响1、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工具2、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3、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扩张5、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2)消极: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也没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5、评价(1)进步意义:①反对顽固守旧②号召人们学习西方③谋求变革(2)消极作用:强调维护封建体制,阻碍了人们思想解放。“中体西用”思想和林魏思想的比较:背景:面临西方入侵,民族危机;内容:都主张“师夷长技”指导思想:都属于“中体西用”目的:根本都是维护统治,但前者是“制夷”后者主要对付太平天国;代表阶级利益:地主阶级宣传手段:前者著书,后者实践办厂;实践效果:前者未付诸实践,后者实践失败两种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3、维新思想的传播——论战三、维新变法思想4、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5、评价背景:①洋务运动的展开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代表:王韬郑观应冯桂芬等经济上:发展工商业文化上: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主张: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评价:积极:反映了资产阶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2.19世纪90年代的康梁维新变法思想⑴背景:政治上: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加深。(直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康有为(1858~1927)近代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以挽救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领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主张由光绪亲政,实行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反对用暴力革命。⑵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1898年刊行的《孔子改制考》,着重宣传孔子“托古改制”思想,在书中,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古改制”范本。这样康有为用以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不但没有违背孔子的遗教,而且是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者。陈旭麓《中国近代史》⑵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A、康有为•①思想主张及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革的理论基础;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系统阐发变法理论。•②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③评价:有力的批判了封建顽固势力。(他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发”)思考: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参考答案:(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梁启超诗手稿,康有为眉批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C、严复:①译作:《天演论》将进化论引进中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思想为变法提供了理论根据。•②思想主张:批判君权(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民主君仆、主权在民(动摇君权论的基础)①原因:维新思想传播遭到封建顽固势力反对3、维新思想的传播——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论战的焦点封建顽固派维新派②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祖宗之法不可变宁亡国不可变法变者天下之公理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权坚持科举取土,反对西学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A.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B.影响:推动维新思想传播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涨③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作用①背景:19世纪末,面临亡国灭种之祸甲午战争4、实践:戊戌变法②结果:实行103天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戊戌六君子维新变法的性质、目的、失败原因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目的: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失败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顽固势力——力量强大结论: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两半社会行不通5、评价(1)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2)促进了人们的觉醒,是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近代化。“中体西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本质区别(1)“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2)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民说,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器物学习——制度模仿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学习西方与探索救亡道路相结合试从背景、领导力量、内容、实践影响比较60—90年代与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有何不同?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加剧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领导地主阶级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倡新学,兴民权,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实践影响掀起洋务运动掀起维新变法思想启蒙•为什么每次西学东渐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⑴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⑵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封建自然经济,因而,新思想缺乏社会基础。•⑶清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民众思想保守,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⑷封建顽固势力坚守纲常名教,士大夫阶层思想保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一切外洋事务,抵制新思想,这是新思想传播的直接阻力。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核心是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2.鸦片战争失败后,一部分人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道路和学习西方,他们大多属于A、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B、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C、经营对外贸易的商人D、下层群众中的先进者3.鲁迅先生曾经对中国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B4、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5.(2010·北京卷)“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魏源B.王韬C.宋教仁D.胡适CB6.(2010·重庆卷)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7.(2010·江苏卷)近代史上,顽固派“
本文标题: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73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