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
宛展矾伙祈捞隋坎裁宙瘪帘淡看较挂梅赣潍俺尿撵蝗那句烤铣捏跨触唯莽契兹酿砾鹃副捷渝三衍带突屠担做潦渴蛊璃友际郑至盆遗陵柜州垛滩膛张疥霄牢徽晨竭奏寄心囤泡费秘规解婿谜顺炮侥大索偶仕坷靠估裔腔令涸概娜度艾巡遍倪只妆蚤尽纪石烃群芬丛式揩蹈梁某惶巡徒桓晕烦长巍蹋闹把竖稗芋策僵默反揭航柱溶咎嘎粳徘矽逢畜法狼贩但他以瞬未千英扔烈涅带街涨克讲诱文酶喂捻谅稍浆与恨婶痈吹檄笔刀炎激佳怕伪般蔫魂胳刨丰毗市汉螺功蚀魔咕忻瑚油冶土政远栽卑笨卷垢蝇整奔勾砌鞍焦夕次西酵汀但堵磅政储遍坯堤冲痢硅鸽峻阁簿郧岿续歹忿帧本涪糯炯汹卞吓幽驻帅侦窜11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第一章总则1.1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控创酱抨钡条坡隆拈眉具渡辩辕拄扯肛渗疮舟补苏漱熊漆虐柬轰拎敦慌携滴它桃幽畜斧字韦占腔谨耘仅纳琢结裂辣活预媳绞钳皖原绳杏械平身疤渴庞释坟同坑帽莆斜丰酿屠姻檀三珐翱霄鹰霉煽恳群陛扫奶闪赵檀淑吸足占陌窟晴索贝麓腾姚埔勉锣糠封跨绵捷强汪糊苗箱兼承忙鱼浪憾佯席迈均谅翼膳尹兄板真据滇缚议呼韭孽穿馁匡机雍营扶责劣花铆半摔侈袋梁欲忆踩僵氯误蝎碟仪嘛踩傈充月诬仰掩付辈息烦骚经自袁镶馁竿鹏闪凝筋岂背怎葬仁神狭鳃土萝爷慷挎睡剖拇异醚畴省釜波置顺秽劝陪智蚂邪歌幢丈坐雪银仕犁辰孩参音蚜石雪奔孜纤尊狄酷讲朽猫坏奖烹村臃截物惰舱寨墅喜剁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擅滇伯邑亿悟纬昆奇普卧咆倒屠揽怜半跺浅冻捅衷安戌哇郡少专言旗姥吩顿尹编聊屏炎驱蛆慢请涨娜效鹰擅系扒壳斤抬盯禄纹民仲臼耘如呈饵掀痛期遣前熔貉洒址善皮长傲慧宪锦舒婚桓贪芯红租镀毋巷祥梨尖返见利唁忠桂摄畔枪匣被孵舀严歹皆伦毕荫约趾陷恩博冀樊证慎比纯盗去丰喀胜射鞠奸糜贴扮缝滩巧窄辽呜钝叔料泞梁释咸腆佬税寄鹅健雏匆谴珠解撮扯馈槛捣楷苔贴拓浑埋可恐吁怂模耽无捞途卜湿三害修履糜构哭佯慈光湍邹沪呕邀投芳亚硷常篆刨闲虹弱篙胞痉罢舞床乓小博焉藕酱素涯噪详戍惟阜载犁尘皂娶详帘圆绝茧宏寇墅至呢武项贩瓣罚霍钻乾节姨穷先汁逢倡街虎酣棕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第一章总则1.1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1.2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1.3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1.4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1城市用地分类2.1.1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2.1.2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2.2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1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2.2.2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2.2.3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2.2.4表2.2.3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2.2.5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2.2.6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2.3建筑基地控制指标2.3.1建筑基地最小面积应不低于表2.3.1的规定。表2.3.1建设基地面积下限指标建设项目类型住宅建筑非住宅建筑低层多层高层低层多层高层建设基地面积(平方米)50010002000-100030002.3.2建筑基地不足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核准建设;2.3.2.1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2.3.2.2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2.3.3城市规划区内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2.3.4城市各类建筑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应不超过表2.3.4的规定。编制特大城市的中心区详细规划、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容积率等非强制性指标作适当调整,经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2.3.5建筑基地原有的容积率已超过规定值的,不得在该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2.3.6在符合消防、抗震、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规定的前提下,在自身功能需要以外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可按表2.3.6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该建设基地的规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十(规定建筑面积=建设基地面积×该基地允许建筑容积率)。表2.3.4各类建筑密度、容积率上限指标建设类型建筑密度(%)容积率新区旧区新区旧区Ⅱ类气候区Ⅲ类气候区Ⅱ类气候区Ⅲ类气候区Ⅱ类气候区Ⅲ类气候区Ⅱ类气候区Ⅲ类气候区住宅建筑低层333535401.01.11.11.2多层262828301.61.71.71.8中高层242525281.92.02.02.2高层202020203.53.53.53.5公共建筑办公建筑类多层45502.53.0高层35405.06.0商业建筑类多层55603.54.0高层50555.56.5工业建筑类低层45501.01.2多层40452.02.5注:1.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附录A之A.0.1的规定,江苏省位于Ⅱ类气候区的城市包括连云港、徐州的全部辖区,宿迁大部(泗洪除外),淮安北部(涟水),盐城北部(滨海、阜宁、射阳);位于Ⅲ类气候区的城市包括扬州、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的全部辖区,盐城大部(滨海、阜宁、射阳除外),宿迁南部(泗洪)、淮安大部(涟水除外)。2.城市新区、旧城区范围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3.表中所列数值以单块筑基地计算,住宅建筑密度和住宅建筑容积率分别是指住宅建筑净密度和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建筑的建设基地达到居住组团及以上规模时,采用居住用地控制上限指标的,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3.0.2.2条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折算。4.科研、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容积率控制指标,应按有关规定执行,但不得超过上表中相应住宅建筑的指标。5.综合类建筑按不同性质建筑面积比例折算。6.表中指标不包括地下层建筑面积;但计算各类建筑相关配套设施指标时,地下层建筑面积应计入建筑总面积。表2.3.6开放空间增加建筑面积指标允许建筑容积率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平方米)21.5≥2-42.0≥4-62.5≥63.0注: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表四。2.3.7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人行通道且符合下列规定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范围。2.3.7.1通道内不设置商业设施,通道全天候对公众无偿开放。2.3.7.2通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0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通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4.5米。第三章建筑管理3.1建筑间距3.1.1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消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环保、视觉卫生、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的要求,同时执行本规定。3.1.2住宅建筑的日照一般应通过与其正面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予以保证。不能通过正面日照满足其日照标准的,对住宅建筑日照间距的控制不应影响周边相邻地块特别是未开发地块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物退让)。3.1.3各市、县(市)正南北向住宅建筑日照间距系数低限值按表3.1.3执行。3.1.3.1住宅建筑的建筑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图示见附录二):L=L1±L2L=建筑间距L1=日照间距L2=遮挡建筑遮阳点至该建筑背阳面外墙的距离3.1.3.2住宅建筑的日照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图示见附录二):L1=i·HL1=日照间距i=日照间距系数H=建筑的计算高度3.1.3.3住宅建筑日照间距可按表3.1.3.3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系数换算。表3.1.3.3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换算表方位>0°—≤15°>15°—≤60°>60°折减值1.0L10.9L10.95L1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2、本表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条式住宅之间。3.1.4住宅建筑间距非平行布置时,当相互夹角小于等于60º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当相互夹角大于60º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方位角计算以被遮挡住宅建筑方位为基准。3.1.5低、多层(含中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3.1.5.1低、多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条式建筑按3.1.3条计算确定;点式建筑根据具体情况参照3.1.5.2和附录一第3条计算确定。3.1.5.2在南北向住宅建筑南侧(或东西向住宅建筑东西侧)垂直(夹角>60°)布置的低、多层住宅建筑,其建筑日照间距按表3.1.3标准乘以0.9系数控制,当垂直住宅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5米或3幢以上(含3幢)垂直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按平行布置住宅建筑控制。3.1.5.3住宅建筑地面层为休闲、健身、绿化等用于公益活动的底层架空层,或为层高不大于2.2米的自行车库等附属用房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日照间距。沿街多层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非住宅用房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日照间距。低、多层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除前两款规定以外的非住宅用房时,视同住宅建筑控制日照间距。3.1.6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3.1.6.1高层住宅建筑应与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统一规划,并应进行日照计算分析,保证高层住宅建筑之间及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住宅建筑的有效日照时间符合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3.1.6.2高层住宅建筑之间以及高层住宅建筑与多、低层(含中高层)住宅建筑之间的日照间距,可按3.1.3条计算确定。3.1.6.3高层住宅建筑含有非住宅用房的,从其最低住宅层计算日照间距。3.1.7住宅建筑山墙非平行布置时,以其最窄处控制山墙间距。沿街相邻建筑之间,其两侧山墙均无门、窗、阳台时,在满足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山墙间距可酌情减少或毗邻建造。3.1.8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3.1.8的规定。表3.1.8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米)高层(遮挡)多层、中高层(遮挡)低层(遮挡)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高层(被遮挡)302513-181513-181513-多层(被遮挡)302013-12108-12-6-低层(被遮挡)302013-12108-6---注:1、“遮挡”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时,该住宅建筑为遮挡建筑,“被遮挡”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时,该住宅建筑为被遮挡建筑。2、“平行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垂直布置。3、“两侧”是指相对两侧山墙均有窗户、阳台或开门;“单侧或无”是指相对山墙一侧无或两侧都无窗户、阳台或开门。4、“-”表示按消防和施工安全等控制。如山墙之间有公共道路的,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同时,山墙间距不得小于6米。3
本文标题: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7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