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消息二则毛泽东1.理解并积累“溃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3.梳理两则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学习目标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作者介绍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举行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日前表态。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背景资料一、什么是新闻新闻也叫消息,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二、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知识链接三、新闻(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3.简明扼要,便于接受。(传播性)四、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五、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1.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2.导语:一般为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了消息的核心内容。3.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4.背景:指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5.结语:是消息的结尾。注意: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则暗含在主体中。补充一:标题标题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主标(也叫正标):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标: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在主标之上)副标: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在主标之下)补充二:电头电头在导语之前,一般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世界五大著名通讯社: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补充三:消息的格式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1.订正字音摧枯拉朽()区域()督战()歼灭()溃退()锐不可当()荻港()泄气()检查预习xiǔyùdūjiānkuìdānɡdíxiè2.词语释义摧枯拉朽:溃退:锐不可当:督战:歼灭:要塞: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败退。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监督作战。消灭(敌人)。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整体感知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属于消息的电头。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内容探究2.据了解,渡江役将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可否改为“百万大军”?作者能否等全体作战部队胜利渡江之后再撰写此则消息发表?为什么?不能改成“百万大军”。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不能等到战斗结束后再撰文发表,因为消息必须具有及时性。3.默读文章,找出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进行简要分析。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准确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点拨: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需要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提炼。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这样写,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品味赏析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不能换。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溃退”指失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3.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之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摧枯拉朽”形象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之态。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B.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长江的“平”和“静”,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稳操胜券的信心。这里的“风平浪静”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这是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1.短小精悍,一气呵成。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这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场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突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正文部分作者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2.运用四字句,简洁有力。大量运用四字句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全文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四字句的运用,使本文言简意赅,生动而充满气势和力度。写法探究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堪称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大事件,作者举重若轻,挥动如椽之笔,仅用不足两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本则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彰显了宏大的气势。总结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我三十万大军地点:芜湖、安庆之间英勇善战胜利南渡长江主体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进军迅速(标题)事件:渡过长江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结语——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结构图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1.阅读新闻,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整体感知2.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文末。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文末):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1.快速朗读这则消息,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内容探究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因之涌起高潮。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作战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
本文标题:消息二则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88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