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支架式教学模式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向光富•内容提要•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二、支架式教学的4个理论•三、支架式教学的5个教学环节•四、提供学习支架的6个原则•五、6种支架类型•六、支架教学的4个作用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1.支架•“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WoodBunrer和Ross最初把支架用来作为一种隐喻,即用来描述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同伴、成人和有能力的人对其学习所进行的有效干预。•Wood(1976)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Pressly(1996)等人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2.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伍德等人(wood,Bunrer&Ross,1976)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儿童或新手在更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他们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支架式教学”所隐含的意义就是指教师引导着教和学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二、支架式教学的4个理论•支架式教学法的间接理论基础:J.Piaget的结构与建构观、L.Vygotsky的心理发展理论和J.Bruner的认知结构理论。•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源至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近发展区”理论。•1.皮亚杰的建构论•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1)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2)同化•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3)顺应•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同化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是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4)平衡•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维果斯基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他认为就心理学家看来,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是:•(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受不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是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3.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学习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知识的知识结构。•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⑴获得新信息,这种新信息或者与人的知识经验相同或相悖,或者是对已有信息的提炼。⑵转换,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⑶评价,评估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因此,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促进学生最佳地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4.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实际发展水平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帮助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已有的知识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就是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教师或他人的合理帮助下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以外区域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也不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这里的合理的帮助就是指教学中在最近发展区所做的工作——搭建恰当的支架。图解支架式教学组成环节1.搭脚手架3-4.探索认知2.进入情境5.效果评价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三、支架式教学的5个教学环节•1.搭脚手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分解学生的学习任务,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见图)。学习者的水平支架(支持)时间知识水平•4.协作学习•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的集体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环节概略图四、提供学习支架的6个原则•1.多元性原则•多元主要是指提供支架角色的多元,支架可以由老师、同学、家长、专家、本人提供。•2.引导性(启发性)原则•学习支架的提供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努力逐渐接近目标(答案),而不是给出答案或者代替学生完成。•3.个性化原则•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提供不同程度的学习支架。•4.动态性(发展性)原则•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随着学习的进展而发生动态的变化,支架提供者所提供的支架也要随之发生变化。•5.适时性(及时性)原则•支架的提供要在学生恰恰需要帮助时,提供适当的帮助。•6.渐退性(渐撤)原则•当学习者能够独立承担更多的学习任务时,支架就要逐渐移走,以给学生更多的意义建构(成长)的空间。五、支架类型•1.范例支架•范例即是举例子,它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往往含纳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如,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制作某种电子文档(多媒体演示文稿、网站、新闻稿等)来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展示前届学生的作品范例,也可以自己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制作范例来展示,好的范例在技术和主题上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范例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2.问题支架•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相对“框架问题”而言,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适时地提供此类支架。同时,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支架问题”往往比“框架问题”更具结构性,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如:(1)学生在比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安全性时,不知从哪个方面入手。教师问:各个城市的犯罪比例是多少?在过去的10年间是如何变化的?•(2)学生在检验某资源的可靠性时,教师问:这个资源的最后更新日期是什么时候?是哪个部门或个人创建的此资源?他们是否带有某种政治偏见?•3.建议支架•即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遇到困境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如,学生在比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安全性时,采用“主要城市”+“安全性”进行搜索,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建议可以通过关键字“犯罪比例”+“司法部”+“主要城市”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搜索。•4.向导支架•向导(亦可称为指南)是问题、建议等片段性支架根据某个主题的汇总和集合,关注整体性较强的绩效。如观察向导可以避免学生错过关键细节;采访向导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特定信息;陈述向导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等等。•如,在学生做杭州大运河的网站时,教师事先提供了一个向导评价,要求学生所做的网站包括运河的历史、运河的文化、运河的现状,表现形式上既要有图片,还要有方便的超链接等。•5.工具支架•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实施,而提供的认知、会话、协作、展示平台、共享平台等都可以算是工具支架,如知识库、语义网络、专家系统、概念图、BBS、电子白板、新闻组、PPT等。比如,在高中化学中,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很难触及到的一些微观粒子,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加以展示。当然这仅仅是支架式教学中工具支架的一种形式,工具支架的形式是多样的。•6.图表支架•图表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图表的形式变化多端,包括概念地图、维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图、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比较矩阵等。六、支教式教学的作用•1.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了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3.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4.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小结•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1.支架2.支架式教学•二、支架式教学的4个理论•1.皮亚杰的建构论: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3.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4.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三、支架式教学的教学环节•搭手脚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提供学习支架的原则•多元性、引导性、个性化、适时性、渐退性•五、6种支架类型•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向导支架、工具支架、图标支架•六、支架教学的作用•1.支架与情境结合产生体
本文标题:支架式教学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89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