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
第二组•单元主题:“思乡情”,选编了三首思乡的诗词和三篇散文,从不同角度表现游子们浓浓的思乡情。•单元要求: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学习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5古诗词三首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读全诗•逐字、逐句理解•读懂全诗的意思•背诵、默写诗方法一•理解重点词、不理解词•说说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方法二你还有什么好方法?请介绍。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青少年时代随父亲在钟山(今南京)居住,视钟山为第二故乡。1042年王安石入朝为官,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但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皇帝也逐渐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王安石万般无奈,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从此寄情于山水。**创作时间**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这首诗写于1075年初,当时王安石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宰相,他即第二次要他即乘船从京口渡江到达瓜洲。此诗抒发的是他上京赴任途中到瓜洲时的心情。**创作背景**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在南京,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泊bó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jian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泊:《绝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注释】1.泊船:停船靠岸。2.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3.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4.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5.数重:几层。6.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7.何时:什么时候。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和“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设计好回家路线,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作者在此地——京口瓜洲一水间;此时——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景——春风又绿江南岸;自然想到了——明月何时照我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比:“绿、到、过、满”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到江南岸春风又过江南岸春风又满江南岸古诗小擂台是啊!一个“绿”字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的春景。古诗大意: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交流与讨论1.这首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景。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3.面对明月,你还能想起哪些思乡诗?2.这首诗中的哪几句诗是诗人所见,哪几句诗是写诗人的所感?明月:蕴涵着团圆之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忘,不知秋思落谁家。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小练笔•1、《泊船瓜洲》通过_表达了诗人_的感情。•2、江下列表示秋天的词语分类:秋高气爽心旷神怡秋叶纷纷凉风习习落红遍地寂寥肃杀表示心情愉悦的:表示心情不佳的: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简介**张籍(767—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江苏苏州人。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秋思[唐]张籍(jí)洛阳城里见秋风,jiàn欲作家书意万重。chónɡ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行人:此处指送信的人。2.发:出发。3.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4.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注释】秋风没有形状,难道真能看到吗?那么站在秋风中的张籍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草,凋谢的百花,它们都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这叫叶落归根!而张籍的根在哪里啊?在洛阳吗?在这些四处飘泊的日子里,张籍能见到父母慈爱的面容吗?他能得到妻子细心的照顾吗?他能听到儿女亲热的叫换吗?毫无疑问,张籍想家了!但他能回家吗?想家却不能回,张籍怎么办!可是,离家近十年的张籍,那他该有多少话要在家书中说啊!同学们,你就是张籍,你在家书中会对谁说?这就是——意万重!张籍在写的时候怀着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原来,无论是“见秋风”还是“意万重”,词语背后藏着的都是张籍的思乡情!张籍的思乡情还藏在哪儿呢?“说不尽”“又开封”同学们,他为什么会担心说不尽呢?张籍“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同学们,我就是捎信的人,可我怎么也不明白,张籍为什么要这样做?谁能告诉我?设计“行人”与张籍的对话:张籍啊张籍,我就要走了,我也急着要回家呀!你为什么还叫我停下,要把信打开呢?同学们,你们是否看到,张籍把信开封之后,他做了什么?担心说不尽,所以又开封,这是——同学们,心中想,手中做,放不下,因思乡。这正是——千言万语说不尽,字字句句都是情。这正是—张籍在瑟瑟的秋风中,望着捎信人远去的背影,不禁吟诵起:洛阳城里见秋风------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完,道不尽的思乡情。秋思,不着一个“思”字,却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的心。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全诗的大意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说明书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交流与讨论1.这首诗写出了洛阳秋天来临的风景。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返回2.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秋思[唐]张籍(jí)洛阳城里见秋风,jiàn欲作家书意万重。zhònɡ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里,客居在洛阳城里的我,抬起头,望着窗外,看到忽如其来的秋风,将一片片掉落在地上的、黄黄的树叶卷了起来,黄叶就这样被带到别处。我看到这凄凉的景色,不禁感到孤独,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于是,我匆匆铺开白纸,提起毛笔,开始写信。可想来想去,却不知从何写起,因为,我想写的事太多了。我放下毛笔,思考了许久之后,再一次提起笔,写下了这样一封信:爸、妈:我在这儿过得很好,您们别担心,家里过得好吗?我将信小心翼翼地封好之后,想找人把我写的信捎给家人。正在这时,我瞄了一眼街头,发现自己的老乡正站在那儿,我赶紧出门迎接,并和他聊了起来,聊着聊着,我忽然想起了那封信,便问到:“老乡,是否回去?”他点了点头,问:“您也回去?”我摇头说:“我不能回去,在洛阳,我还有点儿事没办完。”说着,拿出那封信‘“这封信,您替我给我爸妈。”他点点头,正要走,我又叫住了他:“老乡,等一下,我那封信能不能还给我一下。”老乡很奇怪,但还是将那封信还给了我。我再一次拆开信查看了一遍,怕匆匆写的信没能把所有的意思表达出来。我检查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将信郑重地交给我的老乡。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gēngguō**诗人简介**纳兰性德(1654—1685),字容若,康熙时宰相明珠之子,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不久晋升一等侍卫,文武双全,尤长于词,为清初词坛巨擘,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宋后第一真词人”“清词三大家”之一。词风接近李煜,清新自然,隽永超逸。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及《如梦令》。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销,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要求:1.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2.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3.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榆关】即今山海关【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故园】故乡【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注释】古诗大意爬山走一程,涉水走一程,朝着关外山海关那个方向走,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千家万户都点起了灯火.风一阵阵,雪一阵阵,嘈杂的声音打碎我思乡的心和未做完的梦,而在故乡的家园却没有这种杂乱的声音.“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你是怎么体会的?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要求: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本文标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70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