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动态研究-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动态摘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国内革命到抗战胜利,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阶段,每一阶段都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艰难的探索。历史告诉我们,解决中国问题就要走中国自己社会主义道路。完全照搬不可行,改旗易帜亦不可行,我的认识是“思路决定出路!”。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词语构成角度上可看作是两个部分的组合,即“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的历史任务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在不同时期下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所呈现的出不同特点。因此“中国特色”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实际上从第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一刻起,就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加上了“中国特色”的元素。从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的成立、从社会主义的确立到改革开放再到现今的中国。探索中国生存发展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历史写照。我们回顾共产党在引领中国人民完成不同的历史任务的过程就不难发现:一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这里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即“思路决定出路”。现在的中国共产党比以往更明确中国发展的方向,更清楚要坚持走的路线。正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它们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互相补充,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和实践视角看,可以将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中国特色”的早期体现1.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批判教条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初步标志。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动态研究-2-①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中,调查研究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体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1941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提法,并提出要“研究毛泽东同志如何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则到中国环境中来,如何发展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①。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写到:“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中国的现实,积蓄了中共22年的实际经验,经过了党内党外曲折斗争形成来的,它是创造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它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②1945年刘少奇在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全面的论述。他指出:“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的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包含着许多基本原则、原则和科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对我们现在和今后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3、“中国特色”的第一次出现从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阶段。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指导思想是“以苏为师”,苏联的援助和榜样作用对于新中国的建设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深入,我们逐渐从实践中发现苏联模式自身也有很多弱点,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也不完全符合。所以,以苏共二十大为契机,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的尝试。我们开始“以苏为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许多新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发展战略。1957年1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特色”一词:“中国的老老百姓欢迎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的音乐曲调,这一点是用不着怀疑的。……我们的音乐家目前要多多发掘和继承我们祖国丰富的音乐遗产,并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动态研究-3-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音乐来。”此后,中国特色的探索在其他领域也逐渐铺开。但总体来看,因为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偏移,这一时期的探索还停留在初步和萌芽的状态,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和理论体系形成阶段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提出党的十一大到十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提出和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时期。我们对于这一道路的探索,先后经历了“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的发展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当时的首要工作。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成就,对于社会主义的探索也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其他的社会领域,1981年11月17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财长唐纳德·里甘的时候首次提出了搞“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提法。在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出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2.2、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和发展的三十多年间对社会主义有了新认识: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二是确定了生产力的标准;三是破除了社会主义必须是单一公有制的观念;四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我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壁障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中国当时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而出现非计划经济的问题。这是理论与实际的碰撞,而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形式,解决了中国大力发展生产力过程中这一来自理论方面的问题。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动态研究-4-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理论探索所形成的新观点主要概括为十二个方面,并认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在接受了国内外严峻政治风波的挑战之后,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再一次解放思想。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全党的重要指导思想。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阶段3.1、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把当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确立了其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党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和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3、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动态研究-5-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展开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3.4、从实践角度看“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属性从以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从实践的需要中逐渐产生、逐渐丰富、逐渐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契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是以千百万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宗旨的理论。它的发展是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问题,以不断的理论创新作为前进的动力。为什么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属性呢?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实践的产物,只要实践探索不终结,理论的发展就不会终结。事物发展的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断上升的过程,即体现了创新性。所以,马克思主义从创立之初,就是建立在对前人积累的文明成果的批判性吸收上的,用哲学上的术语就是“扬弃”。同时,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是对前人或他人的成果进行“创新”,其本身也处于不断创新的历史进程中。而只有僵化的教条主义者才会完全照搬法典式的固守具体结论。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其次,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验,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学习,一切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想办法解决。所以,社会主义实践向前发展一步,就要求我们的理论前进一步,要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合理的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贯穿其中的就是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道路上进行理论创新,指导适应中国发展的新实践。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色”就在于适合中国国情4.1、中国社会主义之“特色”我们理解中国社会主义之“特色”,这主要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与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动态研究-6-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相区别。中国社会主义之“特色”具体表现在: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突破了以往过分注重社会公平、追求同步发展的思维模式,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再通过二次分配进行调节,推动“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广泛汲取使得我们的文化建设欣欣向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720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