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ppt课件(29页)正式完美版
短诗五首兰陵县实验中学王丽华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沈尹默《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断章》——卞之琳《风雨吟》——芦荻《统一》——聂鲁达学习目标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旨。把握每首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独特的诗意,品味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月夜》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了解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发表于1918年1月,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了辛亥革命,已经推翻清王朝,但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下,广大的人民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封建愚昧、锁闭保守仍旧严重的戕害着我们的民族。因此,唤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很重要。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则是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思考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着,却没有靠着”这两句适当深刻含义?《月夜》每一句末都有“着”,是否重复?有何作用?这首诗表现了作者_____的坚强性格和____的奋斗精神。却字并没有贬低树的高大,同时凸显出我的(傲然自立)。方法指点:1品析重点词语,从句子的内容出发,理解词语语境义和感情色彩,为理解句子打基础。2透过诗句表面的意义,结合作者、背景等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等)答案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互为风景,化为映衬。我在寒风中,却并不靠那棵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不重复。“着”字是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突出特色。这四个“着”字的恣意铺排,是引发诗意的源泉。“着”放在句尾,在整体上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平衡作用;同时,着的音节显示了某种坚韧和执着,形成了与诗的主题相得益彰的效果。独立不倚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本诗的写作特色托物咏志的写作手法简洁含蓄的意境。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显示了寒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和谐的节奏和韵律。叠音词的运用巧妙。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这首诗写于1944年11月,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思考1为什么说头边而不说墓畔?蕴含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还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的复杂情感2红山茶有什么喻义?红山茶是诗人使用的隐喻,表达出对萧红的赞美与哀悼,也象征她如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3最后一句怎样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这里有伤悼,有惋惜,还有羡慕。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本诗的主旨本诗通过描写诗人前往萧红墓前悼念逝者,表现了诗人与萧红之间深厚的情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逝去的痛苦、惋惜和深切的哀悼之情。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了解作者卞之琳(1910.12.8-2000.12.2),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读诗歌思考问题1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2怎样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3怎样理解“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句诗?参考答案1“人”不仅是欣赏“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的客体。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2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联系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当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人带来愉悦。诗歌赏析《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第二幅画:“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第二节写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断章》写作特色风雨吟芦荻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1941年12月了解作者芦荻,著名诗人。原名陈培迪,广东省南海县西樵镇学堂乡人。1949年8月,陈芦荻参加革命队伍,任东江解放区昆仑山独立教导营学习委员。1950年4月当选为民进中央候补理事,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曾担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直至逝世以前,他还担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民进省委顾问及广州诗社顾问等职。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的诗集主要有《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荻花集》等。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41年12月。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于是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朗读诗歌,思考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所描写的画面。并说说“卷”“奔”这两个词好在哪里。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3怎样理解“年轻舵手的心”的含义?4“风雨吟”中的吟是____的意思,这里是指“_____”,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_______,其实暗含了诗歌的主旨。1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描绘了“暴风雨呼啸奔腾,有摧枯拉朽之势,暴雨滂沱,大地一片汪洋的景象,给人强大的冲击力。”卷字写出了动荡不安的风被裹挟着冲过来的动态,充分体现了自然之力;奔字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滂沱之势。这两个词把一场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形象地描绘了出来。2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风雨中的大地仿佛在颠簸,茫茫的郊外原野犹如动荡不安的大海,房舍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为后文写房舍中的我就像那驾船的舵手做铺垫。海与船的对比(指空间、力量),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即精神冲击。3风雨中的大地犹如大海,大地上的房舍就像一叶扁舟,房舍里的我面对“大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经验的舵手,不知道方向在哪。年轻舵手的心,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忧惧不安的心理。另外一种理解为:把郊原比作大海,房舍比作孤舟,那么房舍中的我就像驾船的舵手,可推知“年轻的舵手的心”一句含义,即充分体现了我在面对风雨时的勇气和责任。4《风雨吟》的吟是指吟诵的意思,这里是指“歌颂风雨”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现实人生的经历、挫折。其实暗含了诗歌的主旨。统一聂鲁达(智利)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了解作者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主要作品有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漫歌》等。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1945年获得智利国家文学奖,并于同年加入了智利共产党,1950年获得加强国际和平奖。1971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邮差》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同名电影荣获1996年奥斯卡金像奖。中文版《邮差》是被翻译的第31种语言。读诗歌思考问题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谎言并非指某人的欺骗之言或无根据的话,而是喻指掩盖了事物本质的纷繁表象。繁多的表象在迷惑、影响着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像谎言一样。这首诗写作特色有哪些?1语言凝练含蓄,饱含哲理。2借助人们日常触目可见之物来表达对抽象事理的认知。3“所有”“一切”“整片”等概括宏观范围的词语与“一片”“一朵”“一棵”等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能引人注意和思考。4由叶、花、果、树而及世界,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物及理,表达了作者认知历程。
本文标题: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ppt课件(29页)正式完美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783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