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5守株待兔ppt课件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ppt
5守株待兔1.会认4个生字,会写92.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重点)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重点)4.明白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懂得只有付出劳动,才会有收获的道理。(难点)学习目标《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作者是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师从荀子。他多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但都未被采纳。他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受到秦王的重视,却被李斯等人进谗言加以陷害,致使他惨死于狱中。《韩非子》今存55篇,重要的有《孤愤》《五蠹(d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韩非子》中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喻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大多是民间口头创作,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sònɡɡēnɡ宋(宋朝)耕(耕田)shìjì释(释放)冀(希冀)shǒuzhūdàitùsònɡ耕(耕地)ɡēnɡ守株待兔jǐnɡshì触(触动)qí其(其他)释(释放)宋(宋国)颈(头颈)chù原文:宋(sònɡ)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shì)其耒(lěi)而守株,冀(jì)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注释:[耕者]耕田的人,农夫。[株]树桩。[走]跑。[触]碰。[因]于是。[释]放下。[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冀]希望。[复]再次。[身]自己。[宋国]这里指宋国人。[笑]耻笑,嘲笑。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宋国人中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地中有一个树桩。一天,一只兔子飞快地跑来撞在了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因释(shì)其耒(lěi)而守株,冀(jì)复得兔。于是,那个农夫放下他的农具,天天守候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当然,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1.那个农夫是怎样得到一只兔子的?答:那只兔子跑得飞快,撞在田中的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那个农夫没费一点力气就白捡了一只兔子。2.得到兔子的农夫会有怎样的想法呢?试着说一说。答:真好,没动一个手指头,竟然就从天上掉下来一只肥美的兔子,我真是太幸运了。如果每天能得到这样一只兔子,该多好啊!那样,我就不用这样辛辛苦苦地在田里劳作了。3.从此以后,那个农夫是怎么做的呢?结果如何?答:那个农夫放下自己的农具,坐在那根树桩旁边,眼巴巴地等着撞到树桩上而死的兔子。可是却再也没见到过撞到树桩上的兔子,他的行为也被其他人耻笑。4.那个农夫为什么再也得不到兔子了?答:兔子撞到树桩上而死是一个偶然的事件,碰上是幸运,碰不上才是必然。5.你觉得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人耻笑?答: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6.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答:做任何事都不能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思考并交流想一想,那个人没有等到兔子会怎么想?没有等到兔子,他或许会想:是不是该换个地方,或许兔子撞到了另一棵树上呢?还想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呢。他想:我在这里等了这么久,一只兔子也没见到,看来天下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常有的,还是回家种田,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收获吧!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示?和同学交流。思考并交流劳动是获得成功的唯一过程,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事物。什么事情不要只想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只是偶然,我们要放平心态,理智面对。通过课文内容,你觉得文中的耕田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思考并交流我觉得他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他只想通过守株来得到食物,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不愿意劳动,不想忍受耕田的辛苦。我觉得他是一个遇到事情不能理智分析的人,对待事情片面极端。如果能全面分析的话就会认识到事情的偶然性,不会出现守株待兔的笑话了。这则寓言讲一个农夫偶然间捡到一只兔子后,妄想每天都能捡到兔子,结果却再也没有捡到过兔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课文《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说明的道理是:做任何事都不能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2.先解释加彩的字,再解释句子。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释:放下。冀:希望。句意:于是,那个农夫放下他的农具,天天守候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
本文标题:5守株待兔ppt课件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79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