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阳-推动、温煦血和津液-阴-濡养、滋润精•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从饮食中来的营养物质;•狭义之“精”,即通常所说的生殖之精,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有直接关系。气陈独秀:《新青年》创刊号“敬告青年”•“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结构,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想像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为何物也!”气(-)概念1)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气者,人之根本也。”“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2)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二)生成1.先天之精气: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2.水谷之精气:源于水谷,经脾胃运化生成3.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由肺吸入肺、脾胃、肾“人受气于谷”(三)功能1.推动作用1)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2)脏腑的生理活动,3)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4)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气能行津,气行则水行”2.温煦作用“气主煦之”1)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2)脏腑的生理活动3)血液、津液的正常运行“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气不足便是寒,气有余便是火”“人参滥用综合征”-血压异常升高或降低、精神过度亢奋或过度抑郁、食欲减退、失眠、烦躁、易激动、眩晕、头痛、鼻出血、四肢抽搐、颤抖。3.防御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正常:邪气不易侵入机体-减弱:邪气容易侵入而致病2)与入侵病邪作斗争,驱邪外出-正常:虽有邪气侵入,不易发病;或发病易于治愈-减弱:患病后难以痊愈4.固摄作用1)固摄血液2)固摄津液(汗液、尿液、唾液)3)固摄精液4)维持脏腑器官的正常位置5.气化作用•气化=新陈代谢•(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四)运动•“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脏腑功能“气机调畅”•脏腑的协调关系1)气逆-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2)气陷-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3)气郁/气滞-出入受阻,积聚于体内(五)分类生成分布功能元气先天之精化生,后之精气充养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人体生命活动力的源泉宗气肺吸入之清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积于胸中司呼吸,行气血,视、听、言、动生成分布功能营气水谷精气行于脉中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防御)护卫肌表;(温煦)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营卫不和-恶寒发热,无汗/汗多,抗御外邪能力低下血(一)概念(二)生成营气、津液、精(三)功能1.营养和滋润功能“血主濡之”减弱-头昏眼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麻木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失常-神疲健忘、失眠多梦、精神恍惚、谵语、昏迷(四)运行-各个脏器共同作用的结果。1)推动作用: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2)固摄作用:脾统血、肝藏血津液(一)概念-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正常的分泌物。*血液、精液不属于津液(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1.生成:脾胃、小肠、大肠2.输布:1)肺、脾、肾2)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推动作用)3)三焦决渎:通道3.排泄:汗液、呼气、尿液、大便•肺主行水:宣发,肃降•脾气散精:上输于肺居中以溉四傍•肾主水:(三)功能1.滋润、濡养2.化生血液3.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4.排泄代谢产物5.运载全身之气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血的组成和生成过程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血虚-补血+补气(补气以生血)•例:再障贫血,化疗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6:12.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推动作用)•气虚-血行无力-血瘀-补气以行血(动力不足)•气滞-血行不畅-血瘀-理气以行血(动力障碍)•气逆-血随气升-上部出血-降气•气陷-血随气陷-下部出血-益气升提1)气虚血瘀: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生黄芪120g当归3g赤芍5g地龙3g红花3g桃仁3g)-补气活血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视网膜静脉阻塞所导致的眼底出血•妇女排卵功能异常、宫外孕•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硬皮病•心梗、冠心病•小儿腺病毒肺炎3.气能摄血•气的固摄作用-脾统血•脾不统血-各种出血“气不摄血”-补气以摄血4.血为气母1)血能载气血虚-气虚2)血能养气出血-气脱血液濡养-脏腑功能-气的生成大出血-治疗当先补气“独参汤”“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气和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脾胃气虚-津液不足2.气能行津津液停聚-行气+利水3.气能摄津自汗、尿频、遗尿-补气4.津能载气出汗过多,或大量呕吐、腹泻-津液丧失,气随液脱(如:中暑)血与津液的关系1)“津血同源”都源于水谷精气2)“血汗同源”病理上相互影响1)失血过多-津液不足:口渴、尿少、皮肤干燥-失血者不宜用汗法2)津液大量损耗-血虚-大汗伤津者不宜用破血、逐血药•“夺血者勿汗,夺汗者勿血”•“鼻衄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小结•掌握气的生成、功能、运动,血的生成津液的概念、输布,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熟悉精的概念,气的分类。•了解血的功能、运行,津液的功能。
本文标题:气血津液学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82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