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反“三违”专项整治行动总结根据密云区水务局“关于开展安全生产领域三违问题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的目标;为了有效促进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有效遏止“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行为,减少“三违”现象,保障生产安全,我项目部进行了一场反“三违”专项整治行动,具体“反三违”的整治情况如下。一、广泛宣传发动,反“三违”的安全意识。1、召开全体员工大会进行宣传发动,并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随时进行反“三违”安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发动、动员;2、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悬挂反“三违”专项整治措施;3、每周开展一次“三违”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活动;将每天施工现场的“三违”照片制成幻灯片,在每日下午的生产例会上进行播放。4、建立“三违”亮相台,对“三违”人员进行及时曝光。5、对于违反劳动纪律的人员及时的进行批评教育,对于多次教育不改的进行罚款直至驱除出施工现场的处理。这几项安全措施使项目的施工人员关注到我所反“三违”行动的力度、决心,意识到“三违”行为的危害,理解反“三违”的具体措施,为行动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突出重点,制止“三违”的发生。1、对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临时观形成的习惯性违章行为进行重点掌控,并彻底根除;2、对新员工、电焊工、电工、吊车司机、信号工、有限空间监护人等是反“三违”的管理重点,跟踪落实,做到事前提醒、过程监控、事后总结教育,确保该类人群无“三违”的行为发生。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专职安全员跟班检查,查处“三违”行为。发现“三违”行为及时制止、整改,将反“三违”行为落实到正常施工中去,并对整改进行记录,建立“三违”行为排查台账,保存资料。为了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素质,尤其是处在生产第一线的员工,减少“三违”行为,项目部不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使安全意识进入人心,从根本上减少“三违”行为。在培训中,为了学习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我们组织人员学习反“三违”工作开展较好的单位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本次的行动结合,加快反“三违”行为的进度。三、采取多样手段,切实提高反“三违”工作成效。结合项目部的实际情况,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采取相应措施,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六个三”:即“三勤”、“三细”、“三到位”、“三不少”、“三必谈”、“三提高”。其中的“三勤”:勤动脑、勤汇报、勤沟通“三勤”的重点在于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处罚员工,而是为了生产安全系数的提高,所以在此次行动中我们应该将大家的力量集中起来,更好的达到减少“三违”行为的目的。其中的“三到位”:布置工作到位、检查工作到位、隐患处理到位。在安排工作之前,要考虑到工作的特性,必须详细、清楚的交待工作任务、安全措施以及遗留的未解决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违章指挥,并且让员工对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尽量的避免。安全员应该不厌其烦地巡回检查,每个环节、每个设施设备都及时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点,比如对施工现场各类机械的检查,做到从进场资料、人员、交底、安装、验收、日常检查每个环节进行仔细的检查;其中发现操作人员与递交的备案人员不符,立即要求进行了更换人员;吊车限位器损坏未及时维修、吊钩钢丝绳的卡子未按要求压接三个并且马鞍卡未压在受力绳一侧,立即停止使用,进行了整改;临时用电操作人员无上岗证,进行了清退出现场的处理;现场私接乱拉、电缆线压砸情况突出,立即停止施工进行了整改。无论到哪个地方,发现隐患和问题,能处理必须当时处理掉,无法当时处理的,必须及时制定整改方法,时刻注意,直至解决为止。四、通过采取多形式、多样化、全方位宣传教育,“反三违”取得显著成效。自开展反“三违”活动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截至目前组织全方位的人员进行了“反三违”培训教育五次;为了增强安全宣传教育效果,广泛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大力宣传各种安全知识、预防事故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相关。全面提高了全员的安全生产素质,保证了安全生产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开展了收费区域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大检查,对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共查出安全隐患4处,查处“三违”行为5人次,对查出的隐患及时进行了整改,彻底消除了安全死角和盲区,坚决杜绝了三违现象;通过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定期检查和安监人员的不定期巡查,使“反三违”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全面,有力地推动了安全工作,为各项工作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现场环境。总的来说,此次的反“三违”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明显的提高的员工的安全意识,“三违“行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我们不能满足现在的成果,努力的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提高,而不是仅仅限于反”三违“行动的成功。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本文标题:反三违活动自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84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