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辩类古文•论辩文释义•论辩文的特色•论辩文的文体形式•论辩文的分类•一论•二辩•三说•四议•五原•六解‧论辩文名篇欣赏论辩文释义•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据理说明自己的看法,批驳他人观点谬误的文章,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彩。论辩文:论辩文的特色•论辩文体在古文中用途极广,特色为:1.语言简鍊2.逻辑严密3.理论充分4.具有强烈的说服力论辩文的文体形式•包括“原……”、“……论”、“……辩”等。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论辩文的文体形式‧用於論斷事理、判明是非的文章。一論‧針對某一觀點或主張進行辯駁的文章。二辯‧說明解釋某一事理或現象的文章。三說论辩文的文体形式‧於朝廷議事時,陳述不同意見的文章四議‧推究事理本源的文章。五原‧對事物進行解說以去除迷惑的文章。六解论辩文的分类:一论•说明:用于论断事理、判明是非的文章。其内容主要分为:论史人史事、论政治、论文、论理、论学术等。论辩文的分类:一论•代表作品:1.论史人史事:贾谊〈过秦论〉、欧阳脩〈纵囚论〉、苏轼〈留侯论〉、三苏〈六国论〉。2.论政治:柳宗元〈封建论〉。3.论文:曹丕〈典论论文〉。4.论理:荀子〈天论〉。5.论学术: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论辩文的分类:二辩•说明:针对某一观点或主张进行辩驳的文章。•代表作品:1.韩愈〈讳辩〉。2.柳宗元〈桐叶封弟辩〉。论辩文的分类:三说•说明:“说”乃文体名,说明解释某一事理或现象的文章。此类文章多带有杂文、杂感性质。以分析事理、辨明是非为主,兼具文学性。•代表作品:1.柳宗元〈捕蛇者说〉。2.韩愈〈师说〉、〈杂说〉。3.周敦颐〈爱莲说〉。论辩文的分类:四议•说明:于朝廷议事时,陈述不同意见的文章。依使用场合不同,可分为奏议、私议。•代表作品:1.韩愈〈改葬服议〉。2.柳宗元〈驳复仇议〉。论辩文的分类:五原•说明:推究事理本源的文章。•代表作品:1.韩愈〈原道〉、〈原毁〉。2.黄宗羲〈原君〉。3.曾国藩〈原才〉。论辩文的分类:六解•说明:对事物进行解说以去除迷惑的文章,行文常用问答形式撰写。•代表作品:1.扬雄〈解嘲〉。2.韩愈〈进学解〉。论辩文名篇欣赏1.〈天论〉荀子2.〈进学解〉韩愈3.〈捕蛇者说〉柳宗元4.〈纵囚论〉欧阳脩5.〈六国论〉苏洵6.〈原才〉曾国藩论辩文名篇欣赏1〈天论〉荀子(节录)•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天论〉荀子(节录)【语译】天体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因尧的贤圣而存在,也不因桀的暴虐而消亡。以合理的行动适应自然就会吉利,以不合理的行动违反自然就会遭灾。加强农业生产,节约用度,那么天不能使人贫困。养生的物资周全,活动适合时令,那么天不能带来病患。遵循常规而且坚定专一,那么天就不能带来灾祸。所以水旱灾害不能使人飢饿,寒暑变化不能使人患病,自然灾异不能使人遭祸。〈天论〉荀子(节录)•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天论〉荀子(节录)【语译】如果荒废农业,用度奢侈,那么天不能使人富足。养生的物资缺乏,又很少劳动,那么天不能使人保全。违反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那么天不能使人吉利。因此水旱灾害还没来就会闹饥荒,寒暑还不曾侵犯就会得病,自然灾害还没来临就会遭祸患。遇到的天时跟太平社会是一样的,而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社会不同,这不能抱怨天,所行之道使之如此。所以能够明于天人之分际,就可以称得上是至人了。论辩文名篇欣赏2•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进学解〉韩愈(节录)〈进学解〉韩愈(节录)【语译】国子先生早晨到太学去,召集学生们站在课堂下,教诲着说:“学业的精进是由于勤勉进取,荒废则是由于嬉戏怠惰。德行有成就是由于深思精求,败坏是由于苟且随便。当今我们遇到圣君贤相在朝,一切治理国家的措施都很完备,除去凶邪不正的人,拔用俊秀贤良的人。只要有一点长处的人大都被录取,能以一技闻名的,没有不被录用。多方搜罗,仔细挑选,除去他们的缺点,使他们才能显现。只有侥幸被选上的,谁说有才的不能被显扬呢?各位只怕学业不能精进,不必怕主管不英明。只怕德行不能修养有成,不必怕主管不公平。”论辩文名篇欣赏3•永州之野産异蛇,黑质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爲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瘻、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柳宗元(节录)〈捕蛇者说〉柳宗元(节录)【语译】永州的郊外,出产一种怪异的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草木被碰到都会枯死;咬到人,根本无法医治。但是如果捉到这种蛇,晒干做成药饼,可以治疗痳疯、手脚扭曲、颈部肿瘤及恶疮等疾病。还可以去腐肉长新肌,杀死体内的寄生虫。当初宫廷御医,以皇帝的命令搜购这种蛇,每年进贡两次。并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用捕到的蛇抵免田赋和租税。于是永州地方的人,争先恐后地去从事捕蛇的工作。〈捕蛇者说〉柳宗元(节录)•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爲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柳宗元(节录)【语译】有一位姓蒋的人,专门捕捉这类蛇已经三代了。问他捕蛇的情形。他就回答说:“我祖父死于捕蛇,我父亲也死于捕蛇。现在我接下这工作已经十二年了,也有好几次险些送命。”说这话时,显得好像悲伤的样子。我很替他难过,便对他说︰“你觉得这件事可怕可厌吗?我可以替你转告有关官员,请他改变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你认为怎么样?”〈捕蛇者说〉柳宗元(节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爲斯役,则久已病矣。……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柳宗元(节录)【语译】姓蒋的人大为悲伤,涕泪汪汪的说︰“你大概是可怜我,想让我生活下去吧?那么,我做这件差事的不幸,远不及恢复我的赋税的不幸那么严重。假如当初我不做这件差事,早已困苦不堪。……昔日和我祖父同居一村的,现在十家不到一家了;和我父亲同居一村的,现在十家不到两、三家了;和我十二年来同居一村的,现在十家不到四、五家了。他们不是死了便是搬了,只有我因为捕蛇才得以存活下来。〈捕蛇者说〉柳宗元(节录)•悍吏之来吾乡,叫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今虽死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柳宗元(节录)【语译】凶横的差吏来到我们乡里,四处乱喊呼喝,冲撞骚扰,吓得人大喊大叫,连鸡、狗也得不到安宁。我谨谨慎慎地起来,看看那个瓦罐,见到蛇还在里面,便放心地躺下休息。小心地喂养牠,到了规定时间便呈献上去。……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相比邻里的死亡,已经晚多了,又怎敢埋怨呢?”〈捕蛇者说〉柳宗元(节录)•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于是,今以蒋氏观之,尤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爲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柳宗元(节录)【语译】我听后更加悲痛。孔子说︰“繁苛残酷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我曾经怀疑这句话。现在从姓蒋的事看来,这句话还是真确的。唉﹗谁料到征收赋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所以我为此写了这篇文章,等待那些考察民情风俗的官吏有所参考。论辩文名篇欣赏4•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纵囚论〉欧阳脩(节录)〈纵囚论〉欧阳脩(节录)【语译】当唐太宗贞观六年,审查登录在案的死刑犯有三百多人,把他们暂时放回家去,和他们约定日期,让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连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却要求特别恶劣的小人一定要做到。那些囚犯到了约定时间,结果全都自动返回监狱,没有超过期限:这是连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很轻易地做到了。这难道合乎人之常情吗?〈纵囚论〉欧阳脩(节录)•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纵囚论〉欧阳脩(节录)【语译】料想死囚必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唐太宗揣摩死囚的心理;料想自己必能获得赦免才再回来,这是死囚揣摩唐太宗的意图。我看见唐太宗与死囚互相以不正当的居心去揣摩对方的心意,而成就这种美名,哪有所说的唐太宗施加恩德和死囚知道信义的事情呢?〈纵囚论〉欧阳脩(节录)•“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纵囚论〉欧阳脩(节录)【语译】“既然如此,那么该怎么做才可以呢?”我说:“释放死囚而等他们按期回来后,仍依法处死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另一批死囚,如果他们还能按期回来,就可以知道是受恩德感化所造成的结果了。但这是绝不会有的事情。至于释放死囚出去而他们按期回来就赦免他们,这样的事只可偶而施行一次罢了。如果一再这样做,那么杀人犯都不处死,这可以当作天下恒常的法规吗?不能当作恒常法规的,又怎会是圣人的法规呢?因此,尧帝、舜帝和三代圣君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的常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明,不违背常情来求取美名。论辩文名篇欣赏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苏洵(节录)〈六国论〉苏洵(节录)【语译】六国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完善,弊端在于割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而耗损了国力,这是败亡的原因啊!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国家的连累而灭亡,因为失去强大的支援,无法独自保全。所以说,六国败亡,弊端在于贿赂秦国。”〈六国论〉苏洵(节录)•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臣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苏洵(节录)【语译】唉!假使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分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事奉秦国的谦卑之心,礼遇天下奇才;六国合力向西抵御秦国,那么恐怕秦国人要担忧得连饭都吃不下了。可悲啊!拥有这样可为的形势,却被秦国长久积蓄的威势所胁迫,每天每月不断割让土地,而逐渐走向灭亡。治国的人,不要被敌人长久积蓄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论〉苏洵(节录)•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苏洵(节录)【语译】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国势虽比秦国弱小,但还有可以不必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情势。如果一个拥有整个天下的大国,却重蹈六国破败灭亡的旧事,那又比六国差太多了。论辩文名篇欣赏6•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
本文标题:国文知识:论辩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887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