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资料 > 英语读物 > 介绍史铁生及其著名作品
史铁生用生命书写人生市一中年代散文“散文热”的出现“杨朔模式“之遭遇挑战和巴金《随想录》这两个事件促进了作家心灵的自由生长和个人话语权利的保障,使得90年代散文成为知识分子心灵的自由与朴素的存在方式。90年代散文烙上了文化转型的印记。在贫困、愚昧与落后的境遇中,寻找现代性是文学的世纪性主题;同时,文学对市场经济下人的异化又表现出特别的警醒与忧虑,2020/8/163甚至由对现代化负面影响的不满进而对现代化再思考。在物质/精神、技术/人文的冲突中,现代人围绕着难以自释的困惑与焦虑,这几乎是一个世纪性的话题。转型期文化格局与价值系统的复杂性影响着散文创作。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体现出不愿放弃文化关怀的散文创作的坚韧性。2020/8/164史铁生简介2020/8/165史铁生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河北省涿县人,著名小说家,文学家。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停薪留职,回家养病。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20/8/166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礼拜日》、《往事》等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自言自语》和《史铁生作品集》等2020/8/167作品赏析2020/8/168《我与地坛》——痛苦让它如此美丽2020/8/169一、浑融的结构与深邃的主题文章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结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在第一部分中,“我”去地坛是为了逃避现实;“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关于死。②为什么出生。③怎样活。在第二部分中“我”去地坛则是为了感受亲情,追念母亲,因为这里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2020/8/1610二、细节化的景物与传神的虚写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2020/8/1611《病隙碎笔》从苦痛中体味出的生命哲学2020/8/1612简介《病隙碎笔》是史铁生48岁时历经一次又一次透析时所作,这部作品的结构非常独特,是一节一节片断的连接,恰恰呼应了作者肉身承受的巨大苦难。因此,每一节几百字,都凝结了他关于生命、苦难、信仰、爱情、艺术等的深沉思考,可以说都是从死神那里夺回的思想灵光。史铁生在病痛中写下了对于生命的感悟,以质朴无华的文字,冷静睿智的思索,表达了对于人生各种不同境遇的体验和感受,是作家凤凰涅槃式的生活写照和心路历程。2020/8/1613史铁生语录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病隙碎笔》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命若琴弦》2020/8/1614“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记忆与印象》2020/8/1615生命的本质即是残缺残缺,是生命里的必然。与残缺相对应的一些词,可以是完整,完美,圆满。残缺是所有生命与生俱来的宿命,局限,遗憾。残缺无处不在。有时候,它是身体的阻障。对于史铁生而言,21岁从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突而变成必须在轮椅上生活的残疾人,残缺来自双腿受到了限制,这限制是如此残酷,直接腰斩了一个人的人生,使得行动,生存,工作,爱情,精神,……一切沦为无边的困境。2020/8/1616有美有丑,若美丽是一种圆满,那丑陋就是一种残缺。有健有弱,若健康是一种圆满,那疾病就是一种残缺。有成有败,若成功是一种圆满,那失败就是一种残缺。正是因了残缺,人才懂得谦卑与顺服,才要一世的仰望与寻找。作品里清醒地认识到圆满与完美是不存在的,但人可以寻找,可以无限接近。残缺与圆满的存在意义都不在其本身,而在于人在这两者之间来回不息的精神恒途。生命有多美,就有多遗憾,有多遗憾,就有多美。2020/8/1617这是一份史铁生生前与记者的访谈记录,其中有作者关于残缺的看法记者:我看你的《病隙碎笔》,其实给我震撼最大的反而不是一些讨论生命本体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你在书中谈到的“残疾情结”。你非常坦然并正视自己的残疾,并引用了马丁•路德•金的话:切莫用仇恨的苦酒来缓解热望自由的干渴。史铁生:OK,这个太好了!你注意到这个,我特别高兴和欣慰。好多人没注意到,但我很希望别人注意到这个。其实不光残疾人,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情结,这个情结有时候会左右人,左右得一塌糊涂。中国人几十年来反复犯一些错误,就是太情绪化,缺乏理性思考。我跟残联的接触很多,参加他们会议的时候,发现里面就有一种情绪:“我们残疾人……我们残疾人比你们健全人要困难,因此我们残疾人比你们健全人要优秀。”一下子就把两者划开了,但这其实完全不合逻辑。2020/8/1618◘记者:就是说,他把残疾当成一种特权?◘史铁生:对,当成一种特权,并且演变成一种自我感动,自我原谅。这会对人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那你说健全人有没有类似的心理?也会有的。◘记者:当你发现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会不会豁然开朗,觉得你写的是全人类的问题?◘史铁生:我想是这样。曾经一度,有的评论家把我的写作分成几个段,1985年之前很多写的是残疾人,之后更多是写人的残疾,就是人的缺陷。按照宗教的观点,就是“原罪”的问题。人生来有问题,缺陷,不可能天生完美。◘记者:所以你说,“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史铁生:对。你用什么证明神的存在?当你觉得自己是残缺的,而有一个不残缺的比照着的时候,神就存在了。2020/8/1619众看史铁生◘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贾平凹◘1996年我们在瑞典,有老朋友来看他,带来一碗红烧肉。他舍不得吃,等大家到齐了,每人分一小块(当时西餐吃腻了)。这就是铁生,得到一点点就会感恩,拥有一点点就要和朋友分享——余华◘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蒋子丹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介绍史铁生及其著名作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89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