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华医学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论坛: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论坛: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中医基础理论》(TheBasicTheoryofCM)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P22)。它几乎包括了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理、法、方、药四大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的所有基本知识,是学习和掌握各门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和向导。俗话说:“基深建高墙”。所以,学习好《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中医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中医学在2000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特点(比如我们的教材组织在逻辑程序上就是先抽象后具体的演绎框架),其独特的认知方法和理论常常使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初学者感到难以理解并产生一时的不适应,这是正常的现象。为了有效地克服这一现象,就“教”这一因素而言,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这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在心理程序上(学习者的心理特点上)落实“AAA”原则,即①教材的绪论与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适当放慢进度,控制信息量,确保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安全感”(Assurance);②自第二章藏象开始,随着知识点抽象程度的相对降低,适当“加快进度”(Acceleration),增加信息的输入量;③通过以上技术处理最终使学生获得“成就感”(Achievement)。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讲求设置“窗口、接口、缺口”(简称“三口”设置)[1],“窗口”旨在引导大家向窗外的世界(相关的现代科技与前沿、中国古代文化、临床以及生活现象等)望一望,以开阔视野,克服中医理论的抽象性。“接口”是对于某些领域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教材未为它们留下接口,交代一下由此延伸出去的领域和课题,以培养大家的研究型学习的习惯。“缺口”则针对理论的不严密处、前后矛盾或悬而未决之处,加以揭露,引导大家正确地认识,以培养大家的批判精神。三、注重“过程论”,讲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旅途就是目标本身”(奥修《沙的智慧》)。就“学”这一主体来讲,其具体要求是:①不许迟到早退;②听、看、记、思数管齐下;③温故而知新,达到记忆。④由于概念是思维之砖,中华医学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论坛: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论坛: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任何一门科学都是通过一定的概念来揭示其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更是强调概念的学习和把握。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以上就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一些要求,希望大家能够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努力把《中医基础理论》教好、学好。绪论(Preface)绪论这一部分,也就是全书的序言部分。主要是讨论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基本)特点以及《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等问题。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大家对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轮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的学习作一个铺垫,体现了教材组织在心理程序上的“循序渐进”原则。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与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简单地说就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学在世界各传统医学当中,是最完善的一种医学。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曾经有过自己的传统医学(比如古印度医学、古埃及医学、古希腊医学等),但是由于指导思想方面存在根本缺陷,阻碍了它本身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所以逐渐消亡并被现代医学所代替。这种情形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席卷全球并经久不衰的世界“中医热”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对照。即便在世纪之交ManfredPorkert仍撰文大身大声疾呼“中医学是现代科学的典范”。那么,中医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学是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由于长期大量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必然地导致了人们对医学进行深入综合、观察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医学理论)●具有独特风格的理论体系中华医学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论坛: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论坛: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所谓独特性总是在比较中体现的,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性是以西方医学作为参照系而体现出来的。这一独特风格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医学在形成过程中,受古代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一思想虽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毕竟属于科学的指导思想,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这就保证了中医学正确发展的轨道,这一点十分关键。)指导思想——整体观念(具体的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里介绍)生理病理基础——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在各论当中分别讨论)诊(治)疗特点——辨证论治(具体的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里介绍)把上面所讲的这些概括起来,对于“什么是中医学、什么是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个问题就很清楚了。1.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P1)。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的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P2)。(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研究对象是学科的基础,没有生物就没有生物科学,没有人这一研究对象也就没有中医学,人具有生物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而生物属性是最为基本的。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国文化、中医学对身心的理解从一开始就高出西方文化、西方医学一筹,西方文化对身心的理解从柏拉图时代起,大多数学者采用所谓二元论的观点,认中华医学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论坛: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论坛: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为心和身是具有两种不同的本质[2]。心身二元论观念使“生物医学”模式长期主导着西方医坛,直到1977年,才由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更为合理的医学模式。而中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一书中便把人的社会属性作为医学的研究对象,并提出“形与神俱”这一命题。“形质神用,神可御形”始终是中医学贯穿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观念。这一心身一元观念,使中医学自觉地执“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指导医学研究,只是没有该模式的名称而已。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恩格斯“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3]。弗里乔夫·卡普拉指出:“包括现代西方医学在内的任何一种保健系统,都是其历史的产物,并且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中”[4]。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越是古老的社会离开专业化的概念就越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目前看到的并习以为常的学科分化是在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出现的,在古代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科学中的不同学科是存在于一个科学母体当中,就今天的眼光看来,古老的中医学自然包含着许多学科的知识,有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技术酿酒、伦理学、心理学等,人们乐于用博大精深来赞美中医学,不无道理。所以,她不仅仅是医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载体。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们教材把它分成2个阶段——形成期、发展期。(一)形成期——先秦、秦汉时期先秦、秦汉时期,实际上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期。这一时期,“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及其世界领先的医学水平,使中国一跃成为当时无可争议的东方的医学中心(当时西方的医学中心是古希腊)。“中医四大经典”成功地构筑起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P2),从而成为中医学彪炳青史2000多年的强大依托。所谓“中医四大经典”是指:1.《黄帝内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中华医学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论坛: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论坛: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基础(*注意:《黄帝内经》的学术地位是奠定了理论的基础,而非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限:春秋战国(1)成书年代下限:秦汉时期(2)作者:许多医家的共同创造,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笔(这一情形和《九章算术》一样)。既然《内经》这本书是许多医家的共同创造,那么为什么要挂上“黄帝”这两个字呢?这是因为古代学者认为黄帝为华族的始祖,历代人们都以自己为黄帝子孙为荣,所以,一切文化制度都要推原到黄帝,各种历史文献也都挂上“黄帝”二字以表示正统,有所依据和具有重要价值等意义。《素问》9卷81篇(3)体例162篇,全书是黄帝和歧伯等臣子的问答《灵枢》9卷81篇医学理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知识(4)内容——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作用的(P4)。如果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医学理论它是中医学知识结构的核心,而哲学思想则是围绕核心的外周层次。正因为这样,所以中医学家们常常说中医学的知识结构是文、史、哲、医“四位一体”的结构。外周层次这就要求大家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使自己具备这样的知识结构,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2.《难经》——阐发了《内经》的旨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注意:突医学理论(核心)文史哲中华医学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论坛: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中华医学学习网论坛: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出表现在脏象、脉学和针灸方面的补充)(1)成书:在《内经》之后,汉代以前。由于主要回答了81个医学问题,所以又称为《黄帝八十一难经》。(2)作者:秦越人3.《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作者:张仲景(又叫张机,被后世尊为医圣)记得有位学者说过,中国的史书汗牛充栋,但是中国人却是最缺乏历史感的,我想目前中国人知道医圣是张仲景的为数也不可能很多。(2)成书:东汉末年。该书在宋代便被一分为二,其中一本叫做《伤寒论》,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893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