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教育心理学第13章-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识记:①课堂管理的涵义;②课堂纪律的涵义和类型。•理解:①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②群体动力的表现;③课堂气氛的涵义及影响因素。•运用: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什么是课堂管理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教师的领导风格•(二)班级规模•(三)班级性质•(四)对教师的期望一、什么是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有效地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以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促进功能课堂管理的功能维持功能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教师的领导风格•普雷斯顿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监督式领导:对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学生的行为有无越轨。•可见,教师的领导风格不同,对课堂管理有直接影响。(二)班级规模•1.班级大小会影响学生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2.班级越大,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问题就可能越多。•3.班级大小会影响学生间的交往模式。班级越大,学生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对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4.班级越大,就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群体,而这些非正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三)班级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而应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班级的特点,运用课堂管理促进和维持的功能,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四)对教师的期望•人们对社会上各种类型的人都有比较固定的看法,如:文人应有文人的风仪,武夫应有武夫的气概,教授应该文质彬彬,艺术家应该风度潇洒等,这就是“定型期望”。•反过来,社会上的各类人又常常按照人们的定型期望来塑造自己,努力成为人们所期望的人,这就是“定型期望效应”。•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同样有定型期望。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这种定型期望必然影响课堂管理。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一)什么是群体•(二)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一)正式群体•(二)非正式群体三、群体动力及表现•(一)群体规范(二)群体凝聚力•(三)课堂气氛(四)群体人际关系(一)什么是群体•群体是指人们为了某种共同目标,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人群联合体。①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特征②有共同目标,相互交往,协同活动③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制约如:超市里的顾客群,电影院的观众,马路边的围观者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二)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有时起促进作用,有时起阻碍作用。•社会助长作用: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带来个人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叫做~。•社会懈怠作用: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带来个人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叫做~。•①活动难易②个人优势效应③被评价的意识④责任意识群体对个体活动起什么作用,取决于4个因素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一)正式群体•学校的正式群体是按照学校的明文规定而组成的群体。如班级、小组、少先队等,都是正式群体。(二)正式群体的发展阶段•苏联心理学家彼得洛夫斯基和斯巴林斯基(1977):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本位群体:无锡市“班集体理论与实践建设”课题组(20世纪80年代)(二)非正式群体•任何正式群体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在任何一个班级(正式群体)内,学生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会以兴趣、爱好、好恶等为联系纽带,形成一些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班级内非正式群体的特点•①自发形成,形式多样•②成员不多,凝聚力强•③心理协调,交往频繁•④没有正式领导,成员间的角色地位平等•⑤没用明文规范,规范的约束力相对轻松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首先,要不断巩固正式群体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①对积极型非正式群体——支持、保护;•②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争取、引导;•③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教育、改造;•④对破坏型非正式群体——限制、取缔。三、群体动力及表现(一)群体动力的涵义•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勒温认为,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产生群体行为。群体行为大于单个人行为的总和的现象,称为群体动力。•群体动力的表现很多,主要有4个方面:•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气氛和群体人际关系(一)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正式规范:是成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的结果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是成员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1961):群体规范的形成要经历3个阶段:①通过评价和判断产生相互影响阶段②出现一种占优势意见阶段③评价、判断和行为趋于一致阶段群体规范的作用•1.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从众。•2.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从众,从而使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保持一致。•3.群体规范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定了方向和范围,成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规范(二)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的心理感受,表现在3个方面:①认同感:表现为群体成员对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所保持的共同认识与评价。②归属感:表现为群体成员在情感上有从属意识,即“我”是群体的一员,并以在群体中生活而感到愉快。③力量感:当群体成员的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时,就会得到其他成员的支持,使其增强信心,从而强化其行为。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级是否成果的标志。凝聚力高的班级: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学生间交往频繁,认识一致,情感共鸣,步调统一。缺乏凝聚力的班级:纪律松懈,学生间关系紧张,意见分歧,甚至讨厌班级生活。•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的群体凝聚力:使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三)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和情绪的综合状态。可分为积极、消极和反抗的3种课堂气氛:①积极的课堂气氛,其特征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②消极的课堂气氛,其特征是: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③反抗的课堂气氛,其特征是:教师失控,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教师如何影响课堂气氛专制型•1.教师的领导风格:民主型放任型•2.教师的情绪:①良好的情绪状态②焦虑①接受•3.教师影响课堂气氛的4条途径②反馈③输入④输出(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1.课堂里的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过程。•2.课堂里的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里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3.课堂里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①吸引与排斥②合作与竞争考试题型•单选题:个体由于受群体压力,在认知、情感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倾向于采取跟大多数人一样的现象,称为()。A.从众B.群体凝聚力C.课堂气氛D.士气•填空题: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叫做___________。•填空题(样例9):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绪的综合状态叫做___________。第三节课堂纪律管理一、课堂纪律的性质•(一)概念•(二)类型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一)课堂情境结构•(二)课堂教学结构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一)问题行为的概念•(二)问题行为的类型•(三)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1、行为矫正行为矫正是根据条件反射原理改变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和技术。它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需要矫正的目标行为。确定目标行为有两个原则:一是学生外显行为。二是选择出现较多且较严重的行为。确定目标行为之后,还要分析这种行为形成的原因,例如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存心引起教师的注意,如果不明原因而对这种行为给予批评,不但不能制止这种行为,反而起到强化作用,助长了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2)制定目标行为的基线。目标行为确定之后,还要通过观察等方法,确定学生违规行为(目标行为)表现的时间或频率以及表现的方式,从而设定目标行为的基线,作为目标行为是否改进、改进的程度如何等的参照。(3)选择适当的强化物。行为矫正的基本原则是以强化物为手段强化学生的正当行为,也就是学生出现正当行为时,立即给予正强化,而忽视学生的违规行为,使违规行为出现之后得不到强化。强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选用物质强化,也可用精神强化;可以采用立即强化,也可以采取部分强化;可以连续强化,也可间隔强化等等。不鼓励采用惩罚为手段来抑制学生的违规行为。因为惩罚的使用不但会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等,而且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情绪,形成不利于学习的气氛。当然如果学生违规行为较严重(如打架伤人等),实施有限度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是在使用惩罚时应考虑以下几点建议:①不使用体罚或变相体罚;②处罚的规则或规定在行为发生之前就制订好;③惩罚应尽可能及时,而且力戒惩罚后又立即出现奖励;④惩罚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白其行为的严重性,而且明确指出怎样才是正确的行为;⑤应避免在盛怒之下惩罚学生;⑥惩罚学生应对事不对人;⑦惩罚后,学生一旦出现好的表现,应减轻或停止处罚。(4)按基线比较目标行为改进状况。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目标行为(违规行为)尚未改善,可以考虑改用其他强化物或其他处理方式。以上所介绍的行为矫正技术是针对学生个人的行为问题。如果不当行为是团体行为或者不当行为的动机是指向团体(如存心惹同学注意或通过向教师挑战来博取同学的支持等),那么就应采用团体行为矫正的方式处理。看下面的例子:教师发现,上课开始之前几分钟,学生们总是吵个不停,几次制止无效,教师就可以作以下的宣布:“从明天起,上课铃声停止后,每位同学都必须打开书本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准备上课。如果大家做到了,课外活动时间就可以自由活动。如果有任何同学做不到,课外活动时间大家就必须一起留在教室内自习。”教师的宣布,就是采用了团体行为矫正的方法。在此情况下,约束每个学生行为的力量,主要是团体的压力,不能因为自己的违规连累了大家的利益。在实施团体行为矫正方法时不宜采用团体惩罚的方式如罚全班同学站,更不宜采用“杀一儆百”的做法惩罚少数一两个学生。这样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疏离和紧张等。2、人本主义的处理方法(1)确定问题的不同性质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三类:一是影响教师的问题,二是影响学生的问题;三是影响师生的问题。教师在处理学生违规行为时,应明确违规行为的性质,不同的问题行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把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是不会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的。(2)采用积极聆听策略处理影响学生的问题所谓积极聆听(activelistening)就是指当师生见面交谈时,教师除了耐心听学生诉说之外,还应采用一种关心与谅解的态度与口吻简要复述学生的话,用以表示完全了解学生所说的一切,并鼓励他继续诉说下去。(3)采用“听我说”策略处理影响教师的问题所谓“听我说”策略是指在学生行为妨害教师教学需求与教学计划时,教师对学生讲话的一种方式。它有三个特征:一是教师对学生所讲的话,在语气上不带责备,不带批评,只是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做客观的陈述;二是陈述学生不当行为时,要举出确实的与具体的事实,并指出该行为对教师的教学所形成的伤害;三是对学生不当行为的后果,教师表示出自己心中的感受。(4)采用双赢策略处理影响师生的问题师生共有的问题实际上所反映的是师生之间立场上的冲突。教师站在维持教学秩序的立场,认为要求学生遵守规范是对的,而学生站在个人需求的立场,自以为不遵守规范是有原因的,并不算过失。对于这种情况,心理学家格尔顿(T.Gordon,1974)主张用双赢策略来处理。先看以下例子:教师:汤姆,你每次迟到使我不得不为你一个人再从头讲起,这样做既浪费大家的时间,也造成我维持教学进度的困难。我为你每天迟到感到不高兴。(听我说策略)学生:老师,这并不是我的错。我参加校篮球队,每天练球时间,教练不准提早离开。教师:我了解你的困难。你迟到是因为校篮球队训练时教练不准你提早离开。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第13章-课堂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899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