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1第一章知识经济与智力资本概述第一节知识经济的含义与演变在知识经济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出现过各种不同的定义。本文采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一文中给出的定义: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作为讨论的基础。这个定义概括了知识在新经济型态中三种角色。第一,知识作为一种投入,与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实物资本一起直接参与价值的创造;第二,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第三,知识作为一种产品,供人们消费或投入再生产过程。因此,知识经济实际上应称为“基于知识”(knowledge-based)或“知识驱动”(knowledge-driven)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知识化的过程,也就是生产要素和产品中知识的比重不断加大的过程。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经济阶段。首先是以种植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在该阶段,土地和劳动力为主导生产要素,并且由于人口的逐渐增多和可开发土地的减少,土地成为个人、家庭或国家经济财富的决定因素。生产知识的进步不能说没有,但极为缓慢。第二阶段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在该阶段,实物资本代替土地成为主要生产要素。技术和知识进步的作用虽然显化,但其速度和规模仍是有限。从短期来看,它们被认为是稳定的。并且,广大的产业工人仍是以劳动力、而并非知识贡献于财富的创造。第三阶段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知识经济。在该阶段,技术和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财富的主要2贡献因素。知识对产业形态的改造为两方面。其一,新型知识产业的兴起。如电脑软件业、管理咨询业、现代通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文化产业和现代媒体业等。这些产业要么提供知识产品,要么在其提供的实物产品中知识的成分占大多数。其二,知识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农业和制造业虽然仍保持其形态,但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土地、劳动力甚至实物资本的投入量逐步下降,而知识含量逐步上升。尽管早在工业时代,设备和工艺先进性或经营者的才能与知识性因素对产能的重要作用已被人所认识,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将技术看作外生变量。在简化的生产函数P=F(L,K)中,技术被假定为短期不变,在此条件下,产出仅依赖于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而且,无论劳动力,还是实物资本,都须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在技术发展和知识积累与更新相对缓慢的年代是适用的。但在现代的信息社会,把技术假定为短期不变是不成立的,因为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而且,知识不仅独立地创造价值,还能改变劳动力和资本的素质。对于知识如何修正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的问题,本文不作深入探讨。知识在当代企业和经济发展中可以弥补劳动力和资本的不足,在两者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情况下仍大幅度提高产出,却是不争的事实。例如,美国的微软公司几乎空白起步,在不到20年时间里成长为市值3000亿美元,仅次于通用电气的世界第二大企业,充分体现了知识(主要为程序开发能力)和知识产品(主要为操作系统)的巨大财富创造力。在硅谷有数千家类似微软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正是它们支撑了美国在信息产业的优先地位,并使美国的“新经济”打破传统的周期性衰退,保1“Knowledge-basedEconomy”,1996Science,TechnologyandIndustryOutlook,OECDReport,19963持强劲的增长。相反的例子可以举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对世界经济趋势所作的悲观预测。当时的一些经济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认为全球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将在数十年后枯竭,而经济也将届时走向崩溃,唯一的出路是停止增长1。他们的观点表述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与此同时,持相反观点的人则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要通过资本品的消耗而获得,罗马俱乐部过低估计了技术进步对增长的积极作用,而知识经济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学界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也是随着知识在经济中地位的不断上升而逐渐深化的。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索洛曾提出,传统经济学只强调劳动和实物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忽视技术进步的作用。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鲁普发表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首次明确地将知识与产业相联系,详细分析了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知识产业”(knowledgeindustry)的概念。2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中,认为人类正面临他所称的“超工业社会”。3信息革命,即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后的第三次浪潮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1982年,约翰·奈斯比特发表《大趋势》,在书中他提出“信息经济”的概念,认为“信息社会是创造、生产和分配信息的经济社会,知识成为经济社会的驱动力”。4(Naisbitt1982)进入90年代后,由于知识、技术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楚。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提出,我们正进入“知识1DennisL.Meadowsetal.TheLimitstoGrowth,UniverseBooks,NewYork,19722Fritz,MacHlup,TheProductionandDistributionofKnowledgeintheUnitedStates,19623AlvinToffler,TheThirdWave,BantamBooks,19914JohnNaisbitt,Megatrends:TenNewDirectionsTransformingOurLives,WarnerBooks,19844社会”,“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1。(Drucker1994)1994年,温斯洛和布拉马合著的《未来工作: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投入生产》一书中明确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作了完整的论述,并提出“知识工人”的概念。2(Winslow&Bramer1994)1996年OECD的科技和工业部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为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经济,并给出了本文一开始的定义。1998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命名为《发展的知识》,3知识经济的到来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第二节企业智力资本概述智力资本是企业中资本化了的知识。之所为要提出智力资本的概念并对其加以研究,是因为知识已成为众多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投入要素。本文的目的是论述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其中心也是要讨论企业知识管理,即智力资本管理的问题,因为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知识工作者是智力资本的原创者和智力资本要素分配的受益者,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变为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从而提高智力资本的创造、更新和利用效率。因此有必要对智力资本作一浅显的探讨。上一节在讨论“知识经济”时,将知识当作一个整体概念使用,事实上,知识可以分为几类。根据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PeterF.Drucker,Post-capitalistSociety,HarperBusiness,19942CharlesD.Winslow,WilliamL.Bramer,Futurework:PuttingKnowledgetoWorkintheKnowledgeEconomy,FreePress,19943“WorldDevelopmentReport”,WorldBankGroup,19985中的解释,知识可分四类;第一类是客观事实方面的知识,即know-what;第二类是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理论,即know-why;第三类是完成工作任务的技艺和能力,即know-how;第四类是了解并利用特定社会关系的知识,即know-who。这四类知识又可以归结为两类知识,一类是编码化知识(codifiedknowledge),它们由人创造,但可以独立于其创造者而存在,企业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将其固定、存贮和传输。其中know-what和know-why属编码化知识。另一类是个人化知识(personalizedknowledge),它们不能脱离人员而存在,其传输方式主要是人员之间的传授,其中know-how和know-who属于个人化知识。以上对知识的分类有助于对智力资本的剖析。在此,本文借用在智力资本的研究与实践方面作出前沿贡献的的瑞典保险与金融服务企业Skandia公司的成果,把智力资本要素分为两类:1.人力资本(humancapital):企业个体员工完成任务的综合知识、技能、创新力和能力,还包括企业的价值观、文化和理念。这种资本相当于前述的个人化知识,是依附于个人而不能为企业所独立占有和存贮的。2.结构资本(structuralcapital):支持员工生产力的硬件、软件、数据库、组织结构、专利权、商标权及其他组织性能力,还包括顾客资本(顾客关系)。这种资本相当于前述的编码化知识,是个人创造,但又独立于个人,可以为企业拥有、贮存和买卖的。这样,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按照财务学的定义,资本是能够带来现金流入的经济资源。资本的价值等于未来(期望)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但是,智力资本价值的测度给财务学提出了挑战。传统的会计价值不反映智力资本的6价值。虽然,近年来对智力资本的一部分,如商标、专利权有专业机构的评估价值,但列报无形资产的价值并未成为普遍的做法,特别是自创的无形资产,其创立成本(如为创业品牌而花费的广告成本)均被列为费用而非资产。而对人员资本,如员工的技能和忠诚度等企业公认为极其重要的财富还缺乏有效的测算手段。结果是,企业帐面净资产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1974-1993年的20年中,美国上市公司市场/帐面价值的中位值从0.82上升到1.692;而这种价值扭曲状况也反映在美国企业并购中,在1981-1993年间中位值为19亿美元的391次并购交易中,收购价格对帐面净值的平均比率为4.4,这说明有超过3/4的企业实际价值未被列入财务报表中。1企业帐面净值与市场价值或收购价格(假设收购是在公开市场进行的)的差额似乎可以代表企业的智力资本价格。但对于企业财务部门来说,难题并未解决。因为他们无法区分每项资本的价值,无法量化地测算出智力资本的赢利能力。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精确地计算各种人力资源投入活动对企业最终价值的贡献也是困难的。因为要建立人力资源活动与企业最终价值的关系,必须跟踪特定人力资源活动→特定智力资本→资本价值这一过程,但在管理实践中明确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极其困难的。但这并不妨碍许多企业通过人力资源活动获得巨额的回报,建立企业牢固的竞争优势。本文旨在说明: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十分关注自身未来价值的根源:智力资本的产能,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有效地保证企业关键性智力资本的成长。尽管各个企业1周小亮等编著,《新世纪的角逐—寻找知识经济的制度结构》,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6月7的智力资本构成和性质有相当大的不同,本文力图发现它们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中的共通之处,而本章所述有关知识经济与智力资本的基本含义和作用将构成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实践的逻辑基础。第二章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变革第一节企业所有权的转移在论述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影响之前,本文首先讨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权的转移。之所以要讨论企业所有权问题,是因为所有权本ന上是一种要素主导权,任何企业制度的设计都是为了主导要素所有者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变革,是跟企业所有权从实物资本所有者向智力资本所有者的转移分不开的。8“所有权”不是单一的权利关系,而是一组权利关系,它包括拥有权、占有权和支配权。拥有权是对财产的最后支配权,是核心财产权。占有权是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支配权指处置、安排财产并决定其使用方向的权利。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财产主体拥有财产数量的扩大,财产支配权和拥有权会出现分离。工业经济是以资本所有权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实物资本是社会生产力中的主体、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主要表现为实物资本的生产、分配、消费和交换。在这种实物资本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中,企业的所有权掌握在实物资本的提供者手
本文标题: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9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