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10短文二篇R·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信陶弘景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来历: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故称“山中宰相”。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释重点词语交相辉映季节全、都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指人间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yù)欣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句子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思考探究深入理解1、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2、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1.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思考探究深入理解高峰入云仰视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视线思考探究深入理解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早晚时间时间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景物描写方法:1、多视角相结合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2、时间上:四季、早晚结合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研读思考: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深层探究: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二、分写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三、总写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晨昏之景结构图示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美文欣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读课文,知内容: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词语积累):想要门高兴的样子思考、想到于是,就共同一起院子里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吧。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词语积累):形容水的澄澈交错纵横原来是读课文,知内容: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找出描写夜游景色的句子,看看它有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3.你觉得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句子?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清澈透明的月光,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特点。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又见其静。全句无一字写月,却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指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心境?一、闲人的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二、闲官的苦闷与达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苦闷的豁达胸襟。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课堂小结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的坦荡、豁达。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本文标题: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930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