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计算机病毒》说课稿学校姓名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我说课的题目是《计算机病毒》。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教学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一、说教材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所以把握教材十分重要。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川教版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十四课《计算机病毒》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特点。增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为后面学习计算机安全及预防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学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使用电脑的生活经验已经很丰富了,虽然他们对计算机病毒可能不知道本质是什么,但具备的生活经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病毒的定义和特点。本课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既好奇又迷惑,但对信息安全意识薄弱,所以,在讲授本节课的时候,多采用举例、联系生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思考。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目标,在本节课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1、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特点,辨别计算机是否中毒。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结合实际案例在小组中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与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正确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四、说教学重难点在本课中我将计算机病毒概念及特点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将计算机病毒的隐蔽性和潜伏性的区别作为难点。2五、说教学方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学生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学习法、迁移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六、说教学过程(一)图片分析,问题导入。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运用两张图片,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熊猫烧香。师:“观察图片,发现了什么?”生:“重复执行死机,全是熊猫烧香的图案等。”师:“为什么会这样呢?”生:“中了病毒。”师:“这是熊猫烧香病毒,熊猫烧香是一款自动感染硬盘、自动传播,具有强大破坏性的病毒。2006年10月由湖北武汉人李俊编写,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感染几千台计算机,中毒电脑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以及系统硬盘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甚至导致网络瘫痪。2007年2月被捕,是中国警方破获的首列计算机病毒大案。”师:“所以我们知道,编写和传播计算机病毒是违法行为,我们不能做违法犯罪的事情。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会对电脑产生破坏,那计算机病毒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呢?引入这节课——《计算机病毒》。”板书题目:计算机病毒。(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及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内容做了铺垫。)(二)播放视频,引出概念在新课教学环节我会运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观看视频,视频介绍了常见的中毒现象,自主思考回答问题。师:“你们能够发现计算机病毒有什么危害?”生:“1、电脑出现异常,如黑屏、蓝屏、死机、文件打不开,占用资源,电脑速度变慢,变卡;2、帐号丢失,个人信息泄露造成安全隐患,国家机密被3盗,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3、网络瘫痪,造成各企业,公司无法运行导致经济损失等。”师:“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呢?”(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对计算机中毒现象形成危机感,激发学生兴趣,能够发现病毒会损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等特点。)(三)学生讨论,深入研究师:“通过上面的案例,你们能说出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有哪些吗?在小组中讨论。”(设计意图:充分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通过案例进行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初步感知病毒的特点。)(四)概念讲解,豁然开朗通过学生的讨论,请学生说自己的观点。生:“破坏性,传染性等。”师:“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的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板书定义和特点。(设计意图:利用讨论后的初步感知,再通过老师讲解会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让学生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感知到病毒是指令或代码的本质。)(五)七大特点,各个击破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这个知识点我将设为重点,运用案例分析方式让学生感受各个特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加深他们对病毒特点的理解。传染性:是像感冒病毒一样会传染,举例u盘传染。师:“将u盘插入被感染病毒的电脑后,再插入未被感染电脑,我们的电脑怎么样啦?”生:“被感染了病毒。”师:“可以体现出病毒的什么特点呢?”生:“传染性。”师:“传染途径不仅只是我们的u盘,还可能是什么呢?生:文件、链接等。”破坏性:损坏数据、重新启动、死机等,举例文件无法打开。师(略讲):“我们的文件为什么无法打开了?”生:“被破坏了。”师:“你们还能说病毒破坏性的列子吗?”生:“账号秘密被盗了、文件丢失了,死机了等。”4表现性:指计算机可能会自动弹出图片、文字或者格式化硬盘的现象。举例重复弹出窗口。师(略讲):“通过重复出现这个提示窗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什么呢?”生:“中毒了。”师:“所以我们是看到了这个现象才察觉的对吗?”生:“对”。师:“可以体现什么特点呢?”生:“表现性。”非授权可执行性:指的是在未得到用户允许时获取系统的操作权,举例系统未经允许,自动重启。师(略讲):“这个窗口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生:“没有经过允许,系统将自动重启。”师:“所以是没有授权给它,就执行了这样的操作,所以病毒还有非授权可执行性的特点。”可触发性:更加侧重于它的触发条件,如日期、格式等,举例开机触发启动系统才能运行。师(略讲):“我们的电脑没有开机可以使用吗?”生:“不能,需要启动电脑才能。”师:“所以我们的电脑主机就像一个触发器,启动了就可以使用了,那么病毒也是一样,需要触发了才开始运行。比如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如时间等。那么触发前,触发后又是什么情况呢?”引出隐蔽性和潜伏性的学习。隐蔽性:强调的是病毒存在很长时间都不容易被发现,举例偷偷玩手机。师:“这些学生在偷偷玩手机,书堆这么高,是为什么呢?”生:“把自己隐藏起来了,不容易让人发现。”师:“病毒也是如此,会把自己很好的隐蔽起来,不容易发现,这就是它的隐蔽性。”潜伏性:更侧重于潜伏时间久、传播范围广,举例狂犬病的潜伏。师:“你们知道狂犬病吗?”生:“先隐藏,后爆发。”师:“对,有些很短几个月,有的很长几十年。计算机病毒也是如此,这就是它潜伏性的特点。”师:“隐蔽性和潜伏性的区别在哪里呢?”生:“隐蔽性悄悄执行,潜伏性先隐藏后爆发。”最后,通过提炼出关键词的形式让学生对病毒特性之间的区别有进一步的了解,加强印象。(六)课堂练习,巩固提升5完成教学后,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会向学生提问延伸:我们了解了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感受了它的危害性,那么日常中可以用哪些方法预防病毒带来的危害呢?生:“不下载来历不明的文件,不随意使用别人的U盘,不使用盗版软件等。”师:“使用电脑时一定要正确,及时预防和查杀病毒,避免电脑受到损坏,不使用盗版软件,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设计意图:通过习题检测学习掌握情况,再课堂延伸,促进情感目标的实现。)(七)小结作业课程最后,我打算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作业是让学生回家查阅计算机病毒的相关资料及如何预防。(设计意图:将学习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七、说板书设计计算机病毒一、定义:人为、程序代码或指令二、特点:七大特点(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搭建一个更清晰的知识体系,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框架清晰,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老师!2019年9月25日
本文标题:计算机病毒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93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