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毛泽东(1893-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要塞()阻塞()堵塞()塞子()荻港()获得()溃退()歼灭()阡陌()纤维()锐不可当():当真()不含:业已:sàisèsèsāidíhuòkuìjiānxiānqiāndāngdàng锋利无比,不可抵挡。不包括。已经。新闻?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的特征3、简洁性:语言简明扼要。1、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消息的结构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一、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二、导语1、标题:全文的眼睛,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它有引标、主标、副标三种形式。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澳门今回祖国怀抱——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完全式”•除此以外,还有主题式、主题加引题式、主题加副题式。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三、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四、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五、结语是消息的结尾。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电头背景结语引标、主标、副标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下文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部分有时在主体中,有时可省略。必不可少的三部分辅助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新闻的六要素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通常人们把六个W叫做闻新的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经过新闻的六要素结果。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请你试着理清这篇新闻的六要素。一、试理清这篇消息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问题讨论•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课文结构第1、2两句其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标题标题主体导语标题导语导语导语主体主体主体主体导语1.标题:简洁、概括。其中“百万”、“横渡”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世界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英国)塔斯社(俄罗斯)法新社(法国)3.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为什么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渡江情况的顺序相吻合。3.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改后语言没有气势,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胜利的豪情和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4、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此种情况”指代什么?)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我军英勇善战,不言而喻,所以略。•敌军详,是为了揭露敌人拒绝签定和平协议,以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正义性。同时也为了把广大官兵同少数战犯相区别,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对敌我双方的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A、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C、为了详写东路军。D、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D•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厌战情绪的句子是?答:“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本文的语言特点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1)准确:(“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本文的语言特点中心思想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课文阅读分析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课文阅读分析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不含”是不包括,当时九江尚未解放,体现了本文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二、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1、时间上的衔接: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2、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内容上的衔接:第二层有“和东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第三层有“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第三层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第二层的“汤恩伯21日到芜湖”衔接。揣摩语言请比较下面每组中的句子,看哪句好,说说理由。(提示:第一组注意红色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第二组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已渡过三十万人。ⅠⅠ组的②句好。“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Ⅱ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Ⅱ组的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小结:可见这则新闻的语言用词准确精练,铿锵有力。另外还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益得彰(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各有妙处。3、主体分述三路情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主体分述三路情况,三路三个层次,从上题的分析中可看到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拓展延伸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
本文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93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