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1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三、教学方法1.估量物体长度和实际测量时,要统一长度单位。2.尺是量长度的工具,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3.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4.估测意识很重要,且要坚持下去。四、具体措施及策略1.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例如:1厘米可借助手指、图钉;1米可把手臂伸开。(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例如测量教室的桌椅、黑板,身高等。还可以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3)培养估测意识,需要长期训练。一开始,很多学生都是没什么标准的猜,慢慢的进一步比较估测与实际距离所得的区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2.例2(用厘米量)2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就是左端对齐0刻度来量。老师们还可以把纸条不对齐0刻度,例如对齐刻度3,让学生算出纸条的长度是纸条的末端终点减去起点。认识米(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①实际观察米尺②量身高③量臂展3.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4.认识线段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线段是有端点的,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它有“直”的特点,所以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来量或画线段。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画线段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例如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既可以从0刻度画到3刻度,也可以从3刻度画到6刻度。但相比较下是对齐0刻度比较方便。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重点单元)一、教学内容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3.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35.加减法估算二、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三、教学方法1.笔算进位加法时,十位要记住加进位数;笔算退位减法时,十位要记住减退位1。可以在竖式上作记号,例如: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3.从实际情境中引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借助直观操作(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4.体现算法多样化。(1)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中既可用口算,也可用笔算。(2)连减:既可以连续减去两个减数,也可以也把两个减数先加起来,再用被减数减去两者之和。(3)估算策略的多样化。5.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索,归纳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四、具体措施及策略1.两位数加两位数:例1、例2,主要解决竖式的对位问题。(1)通过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除了书上提出的合乘问题,学生还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比如“某班比某班多多少人?”等等,要鼓励学生养成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3)两位数加整十数,一年级下册已经学过,这儿的重点是通过口算引出笔算。体现算法多样化:小女孩用口算解决问题。小精灵提出还可以用笔算。(4)列竖式时,借助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使学生学会竖式中的对位。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计算策略,计算顺序从十位算起或从个位算起都可以,教师不必强行一定要从个位算起。2.进位加:例3,主要解决竖式的计算顺序和进位问题。36+3571163-3526.4(2)教学时重点是要结合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位,以及十位如何相加。要使用小棒演示过程。(3)使学生体会在进位加法中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如果学生从十位加起就会碰到困难,进位“1”不知如何处理。要提醒学生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加小1.3.笔算加法法则的总结: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自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配音儿歌:笔算加法要牢记,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十要进1。4.两位数减两位数,例1:不退位减,主要解决竖式的对位问题。(1)小精灵提出问题,两学生从统计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也可以换成北京奥运的奖牌数据,学生更加感兴趣。(2)多种算法(在这儿还不是统一要求):口算,笔算,“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学生发现更多的算法。(3)列竖式,借助形象数位表,与竖式相对应。因为不退位,学生观察直观图就能理解。(4)计算顺序:可以从个位算起,也可以从十位算起,如果学生都会从个位算起,老师就没必要重提从十位算起了。5.退位减:例2、例3,主要解决退位减的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例2(一般的退位减)(1)借助小棒操作,用表格形式把小棒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与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对应起来,使学生获得退位计算的形象支持。(2)重点是掌握如何退位,退位过程中十位数与个位数怎样变化。(3)提出问题: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使学生认识到在进位加、退位减中从个位加减比较方便。例3(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1)脱离形象支持,抽象程度更高。(2)重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掌握个位要算几减几。6.笔算减法的法则总结:与加法一致,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归纳。配音儿歌:笔算减法要牢记,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减起来,个位不够要借1。7.问题解决:例4,求比一个数少几的问题,计算教学从问题情境引入,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5(1)教材设计了一个全校卫生评比的情景,给出了部分年级在卫生评比中所得红旗的情况,但每个班所得红旗数没有出全,下面一部分被树挡住了,只能通过一一对应看出各列之间的相差数,其他的信息通过学生的对话给出。(2)教材利用两名学生的对话,自然引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在这儿,二(2)班的红旗数量不能直观数出,必须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求出。数量关系在新课程里是弱化的,但是我认为这是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传统中好的东西我们要保留。(3)最后教材通过小精灵提出“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让学生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问题并解决。教材体现了资源的丰富性,教学时要注意挖掘情景图中的丰富资源。8.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已经在前面学过,在这儿的重点是列竖式计算。要提一点:不少学生会把第一步的得数当成是最后的得数写在横式的等号后面;第一个数会用两次。9.加减法估算:例4。关于估算,《课标》中有明确的说明,它是这样描述的:“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前两册教材的有关练习中已经渗透了有关估计、估算的内容,这儿是第一次正式教学。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买东西这样一个估算情境说明估算的必要性,使学生理解用估算还是精确计算是根据计算的精确度需要而定的。(2)在进行估算时,其策略是可以多样化的。(例如,可以两步都用估算;也可一步用估算,一步用精确计算。)(3)重要的不是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相差多少,而是要让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师出估算题的时候,数据要出接近整十数,不要出如24、26、27这样的数。学生采用的估算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一致,即使估算的结果相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可能是不同的。学生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可行,体现了估算的思想,都应给予鼓励。不要对学生的估算方法进行过多的评判,尤其不能以是否接近精确结果为依据来判断估算方法的优劣。另外,教学中还应让学生意识到是否采用估算,以及估算方法与策略的选用也是跟具体的问题密切相关。如一套水杯24元,一个热水壶28元,问带50元钱够吗?购物问题则就不应把24估得太低。P32第1题估算。先估算,再与准确得数比较,是估小了,还是估大了。这一题并不需要把整个得数算出来,是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31+52,31看作是30,52看作是50,这两个6数都估小了。准确得数肯定比80大。又如:38+39,把38看作是40,39看作是40,两个数都估大了才有80,准确得数比80小。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1.角的认识、画角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三、教学方法1.辨别角的方法:根据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来判断。2.画一个角的方法:先画一个点,再从点出发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用直尺画两条线。3.画一个直角的方法:先画一个点,接着用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画的顶点重合,最后沿着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要纠正学生的一个错误的做法,就是贪图方便,不画顶点,只是用铅笔沿着三角尺的直角一笔画完。四、具体措施及策略1.认识一般的角,例1(认识角)(1)从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包括锐角、钝角、直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2)直接用图形描述角的概念,并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类似于线段概念的引出),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初步感知什么是角以及角有什么特征。教师指导学生认角要指示明确,不能指着角的尖尖说是角,而要指着两条边的夹着的角度才是角,并学会画角的符号。(3)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角。通过制作活动角、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使学生再一次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并直观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2.例2(画角)教材中给出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画角方法(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画的时候,可以比较开放,并不要求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通过比较得知,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两条边的张开的距离有关。73.认识直角例3(认识直角)直角是一个特殊的角,要指导学生认识直角的符号。例4(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1)教材上利用学生手头最容易找到的直角、锐角、钝角(书本、红领巾)让学生用三角板比较,要让学生自己说说应该怎样比较(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这也是为以后正式学习锐角和钝角做准备的。(2)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再找一些东西来判断一下,如身上的物品、教室的物品。(3)画直角教材上给出画的过程。学生画直角的两边不一定是水平的和竖直的,角度可以自由把握。五、练习补充: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有几种可能?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很重要)一、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用乘法解决问题,6的乘法口诀。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知道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3.使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教学方法1.乘法口诀的特点是:在乘法里几的口诀就有几句;是几的口诀每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就相差几。掌握特点,熟记口诀,能提高乘法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2.用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93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