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基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能成为完整的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自主地学习,就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是一门艺术,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艺会使学生对学习活动越来越感兴趣,而愉快学习。因此,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就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既然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该怎样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的身心暂时处于比较不成熟的幼稚状态,他们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中被改造的对象,具有受动性,始终处于客体地位,这是不容质疑的一方面;但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具有主观能动性、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是教育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即使在教学中,也不仅仅是以“客体”的身份出现,他们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好教学中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教师既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又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摆脱传统,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之间交流有兴趣的话题而不加限制,才能有利于意见的融合和沟通,广泛采用小组讨论、同学之间辩论、把你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知识告诉你最喜欢的朋友等种种方式,并通过交往、竞争、合作、交流、模仿、探究、实践等种种手段,让全体同学能够畅所欲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教师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指导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变消极被动的灌输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吸收。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交互性地学习、开放性地学习,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非常大的帮助。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激活他们的思维。教学中,改变过去那种老师指定学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由于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总是表现得兴致勃勃,说得头头是道,学习气氛相当热烈。除此之外,将教材中和学生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内容,尽量多地运用开放式教学,把学生带到教室外,边看边讲,边观察边体会。这样的教学比在教室里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直接、生动得多,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二、要充分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能以“权威”自居。教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看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具有安全感。以讨论、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想法,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用真情实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提出某些可能与课堂无关的问题,或者会做出一些与课堂没有关系的举动,教师能否既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主要内容上来,又不压抑、淹没学生的好奇心,是激趣的难点。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手势、表情都不能流露出急躁、否定、讥笑的情绪,在对学生思考进行肯定的同时,巧妙地诱导学生保持专注的兴趣。在一节公开课上,教师和同学们正在为一个问题进行着激烈的讨论,课堂气氛相当融洽。就在这时,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小男孩突然对老师的长辫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老师从他身边经过时,一下伸手抓住了老师的辫子,并前后一拉一送的玩了起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老师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该如何处理呢?如果教师当时制止这个孩子,就肯定会影响这个孩子的自尊心以及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可如果不制止他的行为,那老师就只能站在这个男孩的身边,不能到别处去。当时,我们都为这位老师捏了一把汗,可那位老师却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依旧面带微笑,兴致勃勃地给同学们讲解着。然后,她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都踊跃举手回答,当然包括那个小男孩,他站起来把手举到了老师的眼皮底下,老师随即叫了他,他回答的非常好,老师从口袋里掏出一朵漂亮的小红花奖励他,就在他松开老师的辫子伸手接小红花的时候,老师趁机离开了他的身边。整个过程不过2、3分钟,可老师却处理得非常到位,问题在老师的巧妙安排之下解决了,而那个小男孩以及全班同学都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分散注意力,课堂教学依旧自然流畅,充分体现了老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的一句表扬、一次鼓励、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成功的喜悦中,学生思维不受任何束缚,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之中,个性和品格得以充分的显露,产生一种强烈的争先恐后的表现欲望。三、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现代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尚的思想品德、渊博的专业知识、广阔的文化视野、无私的奉献精神、前瞻的教育理念、强烈的进取意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较强的教研能力等。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首先,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即“师德”。教师的高尚师德对学生具有吸引和感化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其次,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的知识面广、懂的多,会赢得学生深深的崇拜,一下子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外,教师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只要以其高尚的品德、深刻而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来为学生提供高效而优质的服务,就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现在的学生,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早已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不至于被时代所抛弃。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参与者、学习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只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肯定、引导、启发,师生之间自始至终保持一种良好、轻松、愉悦的关系,才会将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才会让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浅谈新理念下的练习设计——###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的要求,作为首轮参加国家课程改革实验的数学教师,我尝试着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数学练习课教学。首先练习的设计应以人为本。《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要求可以用一个童话故事串连起来,一节课就是一台生动活泼的童话剧演出。或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连线题、选择题改为找朋友,应用题改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增加练习要求表述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其次练习的设计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在进行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探究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海底世界参观游览,门票每人30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6张共花30×36=108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需要花30×40×80%=960元,比第一种少花120元,所以就买40张。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960元,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120元,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840元。这道题的练习综合了商品经济时代的“打折”等知识,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再次练习的设计应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注重开放性。“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而教师从事的则是树人的事业,每个学生的社会经历、家庭生活、认知水平都各不同。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参考互联网上某位教师的设计,设计了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哪些图形,数一数,有几个角?”这道题的特点是:(1)趣味性。这样的练习,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践性。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3)开放性。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练习,因为摆的方法不同,摆出角的个数就不同。既可以摆出平面图形,还可以摆出立体图形。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练习设计策略还有许多,都是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先进理念为指导方针,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立足点。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什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道德,简称“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的从业之德,是对教师这一行业者的道德要求。它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包括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修养、道德行为等内容。师德是教师职业实践的产物,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就其内涵而言,师德通常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主要包括:1、忠诚于教育事业。要求教师正确处理事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严谨治学、勤于进取。2、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它要求教师践行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因材施教,诲人不倦。3、团结协作。要求教师正确估价个人的作用,尊重他人的劳动,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彼此互勉共进;关心集体,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与荣誉。广义的师德包括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并不局限在课堂上,教师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是一种教育。要承担起“人
本文标题: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03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