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毛泽东《矛盾论》写作时间:《矛盾论》是毛泽东另一篇重要的哲学代表作,是1937年8月继《实践论》(1937年7月)之后写的。曾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公开演讲,发表时作者作了部分的补充、删节和修改。写作背景:主要为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著作内容:这篇著作是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各个方面,是对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对立面统一的学说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一思想的进一步“说明和发挥”。全文包括结论共7个部分,集中阐述了下面5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深刻地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毛泽东指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贯穿整个人类认识过程的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就是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形态及其种类都视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事物“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唯物辩证法则主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对于事物的运动发展,毛泽东强调要考察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他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据此,毛泽东批驳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并反复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是否承认这一点,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所在。第二,详尽阐明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论》把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也是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每一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每一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每一发展过程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性在于:事物内部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特殊本质,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认识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矛盾论》在考察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后,又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绝对存在在于相对之中,并且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毛泽东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贯穿于矛盾学说的各个方面,它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如果割裂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会陷入形而上学。这一论述,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第三,深入论述了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由于事物存在的复杂性,事物所包含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不同方面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必须去分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如果不注重研究矛盾不平衡性的这两种情形,就会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懂得矛盾的具体情况,因而也就无法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①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而主要的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是指某一时期、范围内,在复杂事物中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因此,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包括非主要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了。但是强调抓主要矛盾,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非主要矛盾的作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虽然地位不同,但它们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的,适时恰当地解决非主要矛盾是必要的,这有利于解决主要矛盾。②矛盾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矛盾双方在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矛盾论》指出:“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其主导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毛泽东对矛盾这两种情况的研究,既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又提醒我们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这种处理矛盾问题的方法,是“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第四,充分阐发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反映矛盾诸方面相互关系的两个基本的哲学范畴。毛泽东指出:“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说的都是如下两种情形或两种意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就是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互相否定这样一种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差别和对立就谈不上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同样,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正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在这里,毛泽东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他要求人们无论认识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中,都要把同一性与斗争性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在斗争中把握同一,防止把两个方面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的片面性。第五,解决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不同方法。矛盾的斗争性是普遍的、绝对的,但解决矛盾的方法却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对于对抗性矛盾只能采取对抗方法即外部冲突的方法,如革命斗争的方法等;对于非对抗性矛盾只能采取非对抗性矛盾方法即非外部冲突的方式,如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等形式。这两种不同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因此要特别注意,必须采取适合矛盾性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和系统化的主要标志。它在理论上系统地阐发了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它为无产阶级政分析和解决矛盾提供了根本的思想指导原则和科学方法论。1)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2)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3)在人类的认识时钟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4)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6)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应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7)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8)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9)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的看问题。所谓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的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遗忘粗枝大叶的看到一点矛盾的形象,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10)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1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2)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3)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对具体事物说的,不是对物质总体来说的)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下那个对于世界发展来说,斗争更广泛)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14)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15)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本文标题:《矛盾论》重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09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