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二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向。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召开,重新探讨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之后,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论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取代了过去惯用的“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也有别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提法,此即“二为”方向的确立过程。伤痕文学: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出现的一批通过对文革生活及文革后人们的精神创伤的真实描写、大胆披露、愤怒鞭挞,悲剧性地展现那一场社会动乱及其给亿万家庭和人们造成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永不可平复的“伤痕”的作品。发轫于小说,之后波及到诗歌、散文、话剧等文学体裁。是新时期文学发展进程中率先以勇敢的、不妥协的姿态彻底地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文学;是奉党和人民之命,积极地投身思想解放运动,实现拨乱反正的时代任务的文学。代表作家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反思小说: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的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冷静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是伤痕小说的深化,在思想上融入理性批判精神,艺术手法上除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外,还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了意识流、蒙太奇、荒诞等手法。代表作家作品:王蒙《悠悠寸草心》。改革文学:80年代初期产生的一股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创作潮流。特点:①热忱呼唤改革,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对改革的进程作了及时迅捷的和持续的反映与描写。eg:反映农村改革的《东流水》(高晓声)、《鸡窝洼的人家》(贾平凹)②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与人,真切地描绘出改革是一个闪烁着新的希望,纠缠着旧的梦魇,夹杂着无说挫折、失败、困惑、苦恼、惶惑、忐忑不安而又不可逆转的复杂过程。③创造了一批以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的“当代英雄”。eg:《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文学寻根:1980年代中期文学创作中出现的热潮。指作家不再满足于用社会政治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而是开始思索深层的民族文化问题,并有了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寻根文学是一个先有旗号、后有创作,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有意为之”的文艺流派。代表作家作品:张承志《黑骏马》。先锋小说:指的是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潮流。“先锋”的即“前卫”的,即具有超前意识的实验性作品,其特点就是反叛既有的一切传统。除反叛传统外,先锋小说并无一定的常规,而是由于出现的早晚和作家所受思想影响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很驳杂。代表作家作品:王蒙《春之声》。新写实: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股“回归写实”的小说创作潮流。曾被称做“新现实主义”、“写生存状态”小说,后1989年6月《钟山》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而正式得名。它的出现直接应对的就是先锋文学离读者的阅读越来越远的状况,其作品更加贴近平民,更加贴近平民的日常生活。但相对于伤痕、反思、改革等现实主义小说,又吸收了现代主义的某些思想观念和表现手法。代表作家作品:刘震云《一地鸡毛》。第四次文代会1、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6日在北京举行,是一个倡导思想解放、文艺民主、深入批判“左”的思潮的大会。2、周扬在《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报告中,论述了三个关系(文艺同政治、文艺同人民生活、文艺上继承传统同革新),阐明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应当正确处理的基本问题。(1)文艺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从根本上说,文艺同政治的关系就是文艺同人民的关系。(2)文艺要反映人民,就不可能与政治无关,但政治不能代替艺术,艺术也不能等同于政治。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目的,也是它的政治任务。(3)文艺的批判继承同革新的关系上,一方面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把外国一切好的东西拿来加以改造,发展和创造民族的新形式。3、意义:(1)思想的解放和目标的明确,使第四次文代会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这一历史性转折集中体现在党对新时期文艺方针政策所作的调整上。(2)第四次文代会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政策确立了下来。朦胧诗概述:1980年前后出现的“朦胧诗”,打破了现实主义诗潮的单一格局,被称作“新诗潮而崛起。新诗潮把艺术变革的焦点对准传统诗潮的艺术成规,强化现代意识,广泛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经验,对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同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作者特点:新诗潮的作者们是一批在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者他们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怨愤和茫然的失落感,以新颖的形式构思为诗。代表诗人及作品:舒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献给我的同代人》北岛《回答》、《履历》顾城《一代人》、《远和近》、《墙》江河《纪念碑》梁小斌《雪白的墙》王小妮《碾盘》杨炼《大雁塔》艺术特征:1、内涵上: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价值,追求心灵自由,由以往的对于显示或观念的直接解释和说明转向写意,凸现了诗人主体意识和心灵感应,将经劫难之后的忧患和愤激有机合成,使诗的社会功利同公民使命感得到契合。2、艺术上:追求朦胧之美,以间接的暗示代替过去的直接表现,注重通过意象的凝聚和组合给对象以分散或整体的象征效果,注重以新奇的意象和联想,以多种多样的象征、印象、变形等手法,使作品扑朔迷离,具有抽象性和超脱性的特征,有浓郁的西方现代派色彩。意义:1、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2、丰富了诗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3、强化了诗歌的暗示意味和思辨精神文化散文产生背景:1、社会进入转型期,改革的深化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加快。2、为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进行了调整。置身于变革中的作家,对于转型期人们的精神取向给予深切的关注。3、9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了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文化散文体现了作家关注现代人格精神的塑造。4、现代主义精神复归和深化,散文家逐渐由社会生活层更深地进入自我内心层面。“大散文”是1992年《美文》杂志创刊时,由主编贾平凹首次提出的,这类散文多以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命本体意义的求索为主要内容,以文化氛围的宏大和思想的恣肆为特征,创作上往往呈现出博大、深邃、沉雄、阳刚的气概,因而评论界也因其不同的侧重而以“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来命名。这类散文往往以浓厚的思辨色彩和其文化品位见长。代表作家:余秋雨、马丽华、王英琦等(关注现代人格精神的塑造)先锋小说的特点:(联系作品)一、反叛性:反叛业已确立的理性秩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美学精神和表现方法。二、实验性:以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方式创造新的艺术和语言形式为己任。先锋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有密切关系,不同的作家对于外来的影响有不同的取舍,于是新时期先锋小说创作发展的演变大致可根据有些评论家说的分为“新潮”和“后新潮”两个阶段。新潮小说的代表作家,如残雪,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更为敏感地觉察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格格不入,来自社会成规的压抑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他们很容易从内心产生异己感、孤独感和荒诞感。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这种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传统格格不入的感受在残雪的作品中更进一步为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和对个人处境的绝望所取代。其作品《山上的小屋》充满了变异错乱的感觉,故事环境使人感到恐怖和恶心,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一个怪异的世界,这个世界里,人是孤独、痛苦的,人与人之间互相戒备,仇视。家人们总想窥视“我”的隐私(抽屉),母亲“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父亲使“我”“感到那是一只熟悉的狼眼”,妹妹的眼睛“变成了绿色”,家庭不再是温暖的象征,温馨的亲情不复存在,“我”几乎耸立着每一根毫毛,警觉地感受着外部世界,受到无限的惊扰,精神极度紧张。《山上的小屋》充斥着变态的心理,残雪的敏感使她创造了一个变形、荒诞的世界,人与人关系的变形,就体现了现代主义的哲学意识。又如《你别无选择》(刘索拉),表达了现代青年的内心骚动和对外界权威的反抗,年轻人玩世不恭的举止和出言不逊的语言传达出对传统观念和既有秩序的轻蔑。后新潮小说的核心观念是虚无,代表作家如格非、余华、马原等,在艺术表现上更激进地想传统小说的写法发起挑战。如马原,引发了80年代先锋小说的叙事革命,运用了元小说的概念(即“关于小说的小说”,在小说当中讨论小说创作的小说,既沿用小说这种题材的现实主义原则,同时又竭力破坏这些原则:它以彻底自我关照形式,关注小说自身的虚构和纪实的过程而非其结果,官场用戏拟和反讽来颠覆小说的可信度,质疑小说的表现形式)。他的中篇小说《虚构》最能体现元小说的叙事手法,明确地将叙述人“我”即文中的“马原”与作者马原划上等号(记得其中有一句为“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马原总是时不时跳出来强调自己作为作家的身份,接近结尾部分甚至直接跳出来说“在讲完这个悲惨的故事之前,我得说下面的结尾是杜撰的”,作者将自己为什么这么写这个故事的苦衷暴露给读者,从而完成了虚构的“虚构”。成了典型的元小说。新写实小说的特征(即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1、用小写的“人”取代大写的“人”新写实小说描写的是各类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表现他们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烦恼,以对人的行为和生活境遇的描述替换关于生活的终极价值判断,放弃对人生意义的正面阐说。如刘震云的“官人”系列。在《一地鸡毛》中,作者用冷峻而又略带微讽的笔触,叙述着小人物小林极其平庸琐碎的当代日常生活景况。作品中主人公小林的生活全部内容不过是和老婆吵架、排队抢购大白菜、每天上班下班、吃饭睡觉这些细碎的内容,刘震云以不动声色的平静口吻叙述小林遭遇的林林总总,而这些就是作品的全部内容。他所叙述的内容又完全来自于现实经验,小林经历的正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中最为普遍、几乎每个普通家庭都曾遇到过的一些事件,通过对此的描绘,最大限度掩盖了叙述者的声音,只展现社会生存中人人都会认同又都会感到无奈的人间,放弃对生活价值的判断和人生意义的正面阐说。2、传统现实主义中的“生活”故事为“生命”故事所取代新写实小说表现人的顽强的生命欲望和本能冲动,以最基本的生命欲望满足来阐说生存的意义,消解政治和文化的阐说。如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3、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化为零散化所取代传统现实主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新写实小说罗列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段和细屑的感性经验,对平庸的世俗人生作不厌其烦的现象描绘以图还原“生活本相”。如池莉的“人生”三步曲等4、传统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为自然主义式的真实“细节”所取代原生态、新写实小说不避粗俗、猥琐的场景描写,用艺术画面展示出大量卑污、鄙陋、晦暗但又闪烁着真实火焰的细节如方方《风景》、苏童《米》、余华《活着》等5、传统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为冷静的客观主义态度所取代新写实小说作者回避激情,避免主观介入,抑制对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作出直露的评价,“零度情感”关照人物和情节。如李晓《相会在K市》、叶兆言《枣树的故事》、《日本鬼子来了》等伤痕文学意义:伤痕小说,大胆揭示、悲剧性地展现了那一场动乱及其给亿万家庭、人们造成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永不可平复的“伤痕”对文革的全面否定恢复了文学的悲剧精神对普通人的重视特点:1、思想取向: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呼唤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主旨,对“文革”时期非人化的现实予以愤怒的揭露、控诉和鞭挞,首开当代文学史前所未有的人道主义文学潮流2、审美取向:以其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悲剧性开启了现实主义复归的潮流。不足:1、伤痕小说总体上说是人们长期积郁的情感宣泄,它对“文革”的批判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作家们对十年动乱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尚缺乏深入的思考。2、艺术上,也显得较为粗陋、直露。作品大多比较幼稚,语言上还带有文革的特点,悲剧意识表现上也只是表面层次的,不
本文标题:中国当代文学史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2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