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7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第七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对此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2、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3、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发生改变。4、作为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几种特性:1、态度的社会性。2、态度的主观经验性。3、态度的动力性。第一节态度概述二、态度的构成要素•作为一种具有认知基础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动三种成分,并且这三种成分是彼此相互关联的。•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第二节态度理论一、强化论观点•(一)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三)学习理论的研究二、认知论观点•(一)紧张减缓理论研究•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持有的其他认知保持一致。•2、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3、增加新的认知,改变失调的状况,使原来认知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二)归因理论的研究•(三)社会判断理论第二节态度理论三、功能理论以卡茨的理论为主。1、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2、自我防御的功能。3、认识的功能。4、价值表达的功能。四、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是由科尔曼于196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1、服从。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叫作服从。•2、认同。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3、内化。态度改变进入内化阶段以后,个体就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第三节态度的测量一、量表法•(一)等距量表•(二)总加量表•(三)语义分化量表二、问卷法•根据问卷形式上的特点,可将问卷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三、投射法四、行为观察法五、生理反应法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一)环境因素的影响•1、社会环境的影响•2、家庭的影响•3、模仿与观察学习•4、团体的影响(二)个体的学习•1、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2、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3、同伴的影响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二、态度的改变(一)劝说宣传法•1、传播者的特性(1)专家身份。(2)社会身份。(3)吸引性。(4)相似性。(5)可信赖性。•2、信息的传播(1)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2)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3)信息传播的渠道•3、被劝说者因素(1)原有态度。(2)人格特点。(3)被劝说者的信息加工。•4、情境因素(1)信息繁多的情境。(2)令人分心的情境。(3)信息重复的情境。(二)角色扮演法(三)团体影响法(四)活动参与法第五节偏见•偏见(prejudice)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一、产生偏见的原因总括起来:•(一)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二)社会化•(三)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首先,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其次,偏见和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与心理感受有关。第五节偏见二、偏见产生的结果•(一)自我实现预言•(二)性别角色:在社会中还存在着对女性的许多偏见,这种偏见对于形成女性心理和女性性别角色有着很大的影响。•(三)疏离:社会的隔离会导致并强化偏见,而偏见又反过来会增加隔膜和疏离。第五节偏见三、偏见的消除•1、消除刻板印象。•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25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