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活用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发展
活用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发展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民间游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简便或徒手就能进行或不需要复杂材料的,不分太大年龄段的一类游戏。它蕴涵着中国人民的智慧,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素养、它曾开发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长。民间游戏的娱乐性很强,幼儿易学喜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利于游戏的持久展示,它更有我们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利用价值。我们淮安有广泛的民间游戏资源,把它选出一部分,按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进行改编融入到教育中去,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内容、通过户外民间游戏的开展来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更能促进教师教材把握。在课题的引领下,我们更能认真解读民间游戏,让它在我们的教育中发挥最大作用,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使老师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二、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国外幼教机构在发展本土文化,创新民族教育中也在突飞猛进,他们在近代教育史上已经开始留意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利用,并把它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设计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大批有关游戏研究的理论专著、教材、资料汇编、幼儿园教师用书及翻译著作纷纷出台。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儿童游戏的理论研究,对实践起着积极的导向和指导作用。美国学前教育的传统是与社会密切合作,这种重视社会与教育密切合作、对幼儿生存环境的立体式关注已经成为美国学前教育的传统。他们在不断地探索民族文化的东西,并且使之渗透到教学中去,把它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时代赋予的要求:“弘杨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辉煌灿烂文明史,民间游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中国人民的智慧,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素养、它曾开发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互相荡漾条件下,广大的家长乃至孩子都受到了很深的影响,认为前卫的就是好的,遗忘了民族文化、忽略了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园本课程”,我们淮安有着许多独特的民间资源和乡土资源优势,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使之成为我们的园本课程资源。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对幼儿在家是否游戏的调查中发现:极大多数孩子在家里最多的游戏活动是看电视;极大多数家长在家里从来不和孩子玩游戏。而游戏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民间游戏更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优秀游戏,它既就地取材、简单易学,又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幸在一次培训学习中,聆听到南师大原季霞教授的讲座《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背景下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中讲到:幼儿的童年时期必须要完成:翻滚、捉迷藏、跳皮筋、追跑、骑马、弹小球、烧锅、放炮仗、等50项运动,才真正是过了有意义的童年。她还提到:其实我们的民间游戏就富含了很多项有意义的运动。优秀的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是优秀教育家智慧的结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使许多生动有趣的民间游戏逐渐退出孩子们的生活,使孩子们不再熟悉,其实很多民间游戏对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幼儿社会行为的形成、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有很高的教育价值。《纲要》也对幼儿游戏提出了要求,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但由于老师精力有限,对于游戏的创编不能完全尽心去实施,但对于结合孩子所需进行改编就容易的多了,而且民间游戏有它独特的优点:易学、易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轻松活泼,还有一般不受空间、人数、年龄的限制,而且玩具材料也十分简便,不用花太多的成本。为此,研究它就是要对民间游戏进行开发、改编、挖掘它的教育潜能,让它继续为我们的教育服务。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理论依据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皮亚杰、鲁本斯坦和沃斯关于游戏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四、必须条件: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曾参与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立项的省级课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的研究(该课题获得江苏省首届基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省级课题《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策略的研究》获得省级课题研究二等奖。有园长亲自指导、园内骨干教师参与实践工作,她们都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园长万冬梅、主任陈桂香均为淮安市骨干教师,中教高级教师,曾主持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均已经结题,其中万冬梅园长主持的《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的研究,获得江苏省首届基础教学成果二等奖、陈桂香主任主持的《转变农村家长育儿观念的实践研究》获得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课题成果评审二等奖;课题组每个成员都有“问题即课题”的研究意识,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充分利用环境、区域等创设游戏氛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因此,我们相信在市区幼教专家的指导下,在校长室的大力支持下,本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顺利结题。五、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对象研究目标:1.幼儿目标: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的收集、开发、改编、创新及实验研究,从而达到培养幼儿乐于参加游戏的习惯,锻炼幼儿体质、增强各器官功能,开发智力,发展语言,增进交往能力。2.教师目标:一是通过实践研究,使教师能主动探索和收集民间游戏素材,弘扬民间教育文化。二是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运用全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师的创作和创新能力。三是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全园教师的游戏组织能力再上新台阶,培养出一支年轻而有活力的幼教科研队伍,促使课程游戏化实践之路能有更清晰的方向。3.家长目标: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家长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研究内容:1.对民间游戏的搜集、整理、分类的研究;2.对民间游戏进行改编和创新的研究;3.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运用的研究;研究对象:在小、中、大班各选出重点班级:小二、中四、大二、大三等班级进行重点研究。在各年级确定一个班进行观察、跟进、改编。大班主要结合适宜的民间游戏,师幼共同进行游戏玩法的商讨或改编制定,活动中以自主游戏为主。中、小班多以结合当地民间游戏,再结合中小班孩子年龄特点进行改编,教师制定游戏规则,游戏中教师进行观察改进。六、研究的途径、方法及过程研究的途径1.提供民间游戏材料,跟踪观察了解孩子所需。在课程游戏化“六大支架解读”中要求我们:多观察幼儿,在分析解读中去了解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根据孩子所需进行游戏的调整。我们教师首先选择适宜的民间游戏,把收集的民间游戏先进行初步的按年龄进行大、中、小分类,结合相关民间游戏的玩法、材料的准备、场地的布置进行游戏前布置,在孩子们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时,老师去观察孩子们玩游戏时:规则是否太易或太难?材料能否满足孩子的需要?是否适合在此场地上进行?根据孩子们的发展及兴趣我们还要做哪方面的调整……老师在观察后结合问题去进行调整、改编或是取舍选择。例:我们刚开始中班玩“弹桃核”民间游戏,孩子们对桃核这样的材料特别有兴趣,听完介绍后迫不及待的开始玩了,刚一会老师发现玩的孩子渐渐越来越少了,一问才知道“弹桃核时用力就指甲疼,不用力桃核弹不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老师第二次把桃核换了,换成用布做得小布蛋,再次把材料投放进区域,孩子们再玩就不受材料的阻碍了,游戏名称也改成了“弹布蛋”。还有我们大班孩子玩的“玻璃球”,老师先提供的区域场地是放地上,玩了一会孩子们自己觉得放地上球滚得太快了,没法控制,就自己找来一块泡沫垫,在垫子上玩,老师发现,及时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点泡沫垫,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2.以《指南》指导户外民间游戏内容的选择。固有的户外民间游戏玩法往往不能满足我们幼儿园孩子的发展需要,为了灵活取舍其内容,真正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我们在户外活动场地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户外民间游戏材料,竹竿、自制龙、狮子、花轿、铁环、四方包等活动器材,供幼儿随机地、自由地选择和运用,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然后我们老师结合《指南》去有针对性的制定游戏玩法。这样我们也能脱离游戏民间游戏固有的玩法,让幼儿主动地探索和学习,真正促进幼儿的体能发展。3.用民间游戏提升幼儿自理能力。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对于一些描述具体事物的生活现象的语言较易接受,因此应用民间游戏中一些朗朗上口游戏儿歌,激起幼儿自理技能的掌握愿望。如折手帕:我们先让幼儿玩民间游戏“老鼠跑”,以游戏的激情带动幼儿自然习得手帕的折叠方法,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4.以园本教研促进民间游戏的完善。在我们的园本教研活动中,以老师提供给孩子民间游戏的材料、场地、玩法等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讨内容,通过现场展示、研究改编、再次尝试、观摩交流等教研方式,去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孩子们提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兴趣爱好等需要的游戏内容。例如:民间游戏《炒蚕豆》,小班孩子看中大班哥哥姐姐玩时也想玩,但结合小班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来看,他们还不具备翻转身体180度的能力,老师们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就进行了研讨,对游戏进行改编,最后只是借用了游戏儿歌,把它改成放在彩虹伞上用铲子炒纸球的游戏,小班孩子在玩时锻炼了双脚离地跳跃的技能,开心同时也达到了一定的体能锻炼。我们的关于民间游戏研究的方法1.调查法:调查分析民间游戏在社会活动中的开展情况,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采用访谈、书面等形式对民间游戏的种类和课题实施效果进行调查。2.文献法:搜集大量的有关民间游戏的书刊,来丰富民间游戏的内容,以及寻取相关的专业理论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合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3.观察法:教师及时关注幼儿游戏情况,观察并记录下幼儿在民间游戏中的各种言语和行为的变化,并根据观察结果来进行判断幼儿的游戏情况。4.行动研究法:让幼儿愉快地参与到民间游戏中去,在游戏中促发展。教师则对这一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5.经验总结法: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通过幼儿民间游戏实践,课题组成员阶段性地组织总结、反思,撰写研究经验。七、课题的实施我们课题实施过程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的:1.对民间游戏进行挖掘“加工”,实践“收集——分类——改编——创新”的途径。收集——民间游戏种类多样,有适合各种年龄层次人员玩耍的游戏。我们通过教师、家长向社会广泛了解搜集各类民间游戏,我们本着“安全、健康、适用”的原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筛选、整理,从收集一百多个民间游戏中筛选、整理出适合我们幼儿园开展的内容。分类——民间游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按照民间游戏的内容我们将其分为体育游戏类、益智游戏类、语言游戏类。体育游戏类26个,如跳房、木头人、滚铁环、二人三足等,这类游戏可以提高幼儿运动技能,增强体育锻炼能力,有益于身体发育;益智类游戏10个,如翻绳、挑小棒、四路爬、五路跳等棋类游戏,这类游戏可以让幼儿既动手又动脑,增强大脑智力开发和潜能激发;语言娱乐类游戏12个,如拍手歌、抄黄豆等,这些都伴有儿歌,让幼儿在活动中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在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中提高对语言的兴趣。改编——在诸多的民间游戏中,有的内容不健康,有的存在安全隐患,有的脱离孩子的生活,有的需要特定的游戏场地等原因,我们在这些存在问题的民间游戏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进行改编,并加入适宜的新内容,尽最大可能利用各类民间游戏,实施教学,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我们把民间游戏“炒蚕豆”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了改编,让小班的孩子也能玩这样的游戏。创新——民间游戏内容丰富、灵活多变,许多民间游戏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我们为幼儿充分提供同伴之间共同游戏、探索
本文标题:活用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6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