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发育理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吴亚文添加标题近代发育学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20世纪格赛尔、Halverson、McGraw40年代设立标准年龄的发育阶段50年代试验研究阶段认知发育研究60年代回顾人体发育学的研究历史曾有过三种发育模式,其中主效应模式源于格塞尔的成熟理论和Watson及Skinner的学习理论,相互渗透模式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育理论。对发育研究有重大贡献的理论主要有:成熟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社会理论、认知发育理论。(-)主效应模式(main-effectmodel)这种模式孤立地强调单一因素决定人体的死亡与发育。生得说、前成说、预定说;强调环境因素的学说有:养育说、后成说等。一、发育模式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onalmode)这种模式认为人体的发育取决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比例关系,是两者加减的结果。相互渗透模式(transactionalmode)这种模式认为人体的发育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同时发生作用。一、发育模式格塞尔通过观察和分析婴幼儿不同吋期行为和动作发育的变化,研究总结了不同的年龄阶段行为和动作发育的规律性,以此来判断儿童神经生理学发有的成熟度,提出发育成熟理论。二、成熟理论格塞尔在大量的观察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的行为发育涉及到五个方面的内容:1.适应性行为:主要包括儿童的知觉、定向行动、手指操作能力、注意、智力等发育指标2.大肌群运动行为:主要包括姿势、移动运动等粗大运动能力发育的指标3.小肌群运动行为主要包括抓握和放开动作、手指精细操作、眼手协调运动,以及双手手足甚至全身的协调运动等精细动作和调控能力的发育4.言语行为:反映了儿童对人或事的模仿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以及相互理解沟通的能力二、成熟理论二、成熟理论个体和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对他人的反应、对所属民族文化压力的反应,对家庭生活、集团生活以及社会习惯等的反应及态度。二、成熟理论•(二)动作行为检查的意义•对婴幼儿进行动作或行为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度和统合能力。•完成某一任务或动作的顺序性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二、成熟理论•抓握动作发育的规律:•出生后16周婴儿尚不能触摸物体•20周时出现对身边物体的原始抓握反应,•24周左右双手出现了抓握的形状,•28周能够掌握用手或手掌抓握,•32周会采用带动手指的手掌抓握动作,•36周能够采用手指远端抓捏动作,•52周能用手指尖完成抓捏动作,至此基本的抓握动作已经发育完成。三、精神分析理论•(一)潜意识理论•在早期研究工作中,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区分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层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没意识到的心理现象的总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深层领域。•意识则是最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主体所知觉的日常心理,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并可用语言表达。•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间层次,就是前意识,也就是人的暂时在意识之外,但可以不受阻碍地进入意识的记忆和欲望。三、精神分析理论三、精神分析理论•(二)精神结构理论•意识的结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是指人的原始本能和驱动力,在出生时与生俱来即主宰人类。•自我是指心理过程中有计划、有理性的一部分,是使个人能与环境维持适应状态的一种心理功能,包括感觉运动粹制记忆情感、思考等。•超我是指个人心理上的道德规范和理想精神,即一般人所说的良心。•认同作用是自我逐渐掌控本能的理论过程,通过认同外界的人与事,获得高强度的心理动力。三、精神分析理论•人的精神世界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组成的。•本我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部分,是遗传的、生来就有的;•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代表人们在满足外部现实制约的同时又满足本我的基本冲动的努力,可以保护个体免受来自挫折的焦虑。•自我的活动在于同时满足本我、超我和现实的要求,协调它们的要求;•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主要是在漫长的儿童期受父母的影响,是儿童以成人自居,内化成人的价值观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限制自我对本我的满足。三、精神分析理论(三)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发展经历五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满足过多或过少,都可能产生固着现象,即发育停滞在某个阶段、延迟甚至倒退,也可能产生病理现象。•1.口唇期(0~1岁)口腔周围是快乐的中心,婴儿主要通过吸吮、咀嚼、吞咽、咬等口刺激活动获得性的满足。2.肛门期(1~2岁)儿童从排泄获得快感,肛门周围成为快感的中心。3.生殖器期(3~5岁)性器官成了儿童获得满足的主要来源,表现为喜欢抚摸或显示生殖器官以及性幻想,儿童在行为上开始出现性别之分。4.潜伏期(6~12岁)性活动在这一阶段受到压抑,对性缺乏兴趣。5.生殖期(12~20岁)以青春期为界限,开始出现性冲动,性的冲动面向异性。三、精神分析理论•(四)防御机制理论•自我克服焦虑的方式就被称为自我防御机制(Ego-Defense-Mechanisms),它有五个主要特征:•①是人们用来控制本能和情感的一种主要手段;•②处于潜意识;•③每种防御机制都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④是动态的、可逆的,尽管它们常见于主要精神疾病;•⑤它们可能是病态的,但也可能是适应的过程。三、精神分析理论•(五)本能理论•弗洛伊德假定,只存在两种基本的本能:爱欲本能和破坏本能。•爱欲本能的目标在于不断地建立并维护更强大的统一体,是亲和,它包括自我保存本能和种族保存本能,它的全部有效能量存在于仍没有分化的自我-本我之中,这种能量被称为“力比多”。•破坏本能也被称为死本能,它的目标是取消联结,是毁灭,是将勃勃生机变成无机状态。•埃里克森(美国精神分析医生)认为在人格发育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作用。•提出人格发育有八个阶段的理论,即人格的发育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固有的社会心理危机,如果解决了冲突,完成了每个阶段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否则将形成消极的品质,以致产生心理障碍。四、心理社会理论四、心理社会理论具体的八个阶段为:1.信任对不信任阶段(婴儿期)(0~1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形成“希望”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希望解释为对热烈愿望的实现怀有持久的信念,尽管存在标志生存初期的那种隐晦的迫切要求及愤怒(1964,第118页)我们可以说,得到信任的儿童敢于希望,这是一个注重未来的过程,而缺乏足够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所以他们被目前所束缚。四、心理社会理论具体的八个阶段为:2.自主性对羞怯疑虑阶段(幼儿期)(1~3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埃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1964,第119页)。四、心理社会理论具体的八个阶段为:3.主导性对内疚阶段(游戏期)(3~6岁)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1959,第76页)。埃里克森把目的解释为: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尽管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幻想,被内疚、被对惩罚的丢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挡(1964,第122页)四、心理社会理论4.勤奋对自卑阶段(学龄期)(6~12岁)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埃里克森1963,第259页)。能力……是不为儿童期自卑感所损害的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埃里克森1964,第124页)。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四、心理社会理论5.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阶段(青年期)(12~20岁)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谈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同一性(有时也称自我同一性)这一术语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埃里克森1959,第118页)。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使忠诚得到持久和保证的能力,尽管不可避免地存在价值体系的各种矛盾(1964,第125页)。四、心理社会理论6.亲密对孤立阶段(成年期)(20~40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的实现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双方对永久抑制遗传导致的分工作用的对抗性的相互献身(1964,第129页)。四、心理社会理论7.创造对停滞阶段(成熟期)(40~60岁)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体验关怀的实现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埃里克森把关心定义为是一种对由爱,必然或偶然所造成结果的扩大了的关心,它消除了那种由不可推卸的义务所产生的矛盾心理(1964,第131页)。四、心理社会理论8.完善对沮丧阶段(老年期)获得完善感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只有回顾一生感到所度过的是丰足的,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而那种回顾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看起来似乎令人奇怪,但是体验到失望并不象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敢于面对死亡,因为前者在一生中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的目标。埃里克森把智慧定义为以对人生本身超然的关心,来面对死亡本身(1964,第133页)。五、认知发育理论•现代的认知发育理论受皮亚杰的影响最为深刻,皮亚杰从认知构造的质的方面来论述发育的过程,皮亚杰称认知发育是整个人体发育的均衡化过程。五、认知发育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认知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图式: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主体用已有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是图式的质变过程。•平衡:就是同化和顺应的均衡。五、认知发育理论•智力•皮亚杰从根本上反对根据在一份所谓的智力测验卷上正确回答的题目数来定义智力。在皮亚杰看来:智慧就是生物体能最有效地应付环境,在客观现实条件下创造最佳生存条件的品质、能力。这样一种观点充分体现了生物进化适者生存的思想。五、认知发育理论•图式(Schema)•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拔浪鼓时,伸手去抓,握住后摇晃拔浪鼓。这系列的动作包括视、听、抓握及晃动等,这样一个行为模式显然是有其神经系统生理基础的,完成这一行为的神经系统生理基础即是一种图式。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能的成熟,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五、认知发育理论•同化(Assimilation)、调节(Accomodation)•同化与调节是皮亚杰用于解释儿童图式的发展或智力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本质上是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调节是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就是认识的适应,也即是人的智慧行为的实质所在。五、认知发育理论•运算(Operation)•对于
本文标题:第二章-发育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63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