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北京大学自然辩证法整理
自然辩证法内容设置第一部分、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界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特征。第二部分、科学哲学: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第三部分、科学史: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四部分、科学社会学:科学的社会运行。第五部分、科学进入中国:西方科学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和社会文化涵义。第六部分、当代中国科学:中国科技政策与技术创新。授课计划第一讲、《自然辩证法》导论第二讲、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第三讲、科学发展的历程第四讲、科学的社会学特征第五讲、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第六讲、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及社会文化后果第七讲、中国科技政策中的选择和平衡问题第八讲、中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分析知识单元分值知识点总论4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根据自然科学的成就阐明辩证法的规律在自然界也是普遍存在的,从而论证辩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普遍有效的方法,自然科学家必自觉地学习辩证哲学2.自然辩证法学科内容体系: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内容包括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四个方面学科现状及相关学科群,课程性质、基本内容、现状与问题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22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科学的四个层面及基本特征,器物层面:科学通过技术所物化的产物。解释层面:科学事实、定理、理论。精神层面:科学方法、精神、原则、思想。体制层面:科学活动的组织制度。文化的结构:技术系统、社会系统、思想意识系统。科学的不同层面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器物层面——物质文化:技术系统。体制层面——制度文化:社会系统。解释层面——观念文化:思想意识系统。精神层面——观念文化:思想意识系统。文化的定义:人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中所使用的超有机体的方式和手段组织形成的一种复杂机制古代科学为科学大厦挖地基: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探索科学大厦的第一根柱基:欧氏几何学最具科学特征的古代科学成就:阿基米德力学用数学来解释自然的第一项重大科学成就:托勒密天文学希腊科学衰落时期的最好成果:盖仑医学中世纪科学中世纪古代科学的衰落十字军东征和西欧封建城堡制的瓦解古代世界的知识向近代传递过程中阿拉伯人的贡献亚里士多德主义在中世纪兴起和被改造(重新发现古希腊,大学的创立,新教的出现)现代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科学革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最大事件科学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0西欧封建城堡制的瓦解A.手工工场与技术进步B.远航探险和地理发现C.文艺复兴促进科学解放科学革命的主要成就科学革命主要特征的获得科学活动定量规律科学知识增长的指数规律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规律科学家人数、年龄与科学成果数量规律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20归纳主义:1.科学基于如下表述的归纳原理:如果大量的A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被观察到,而且如果所有这些被观察到的A都无例外地具有B性质,那么,所有A都有B性质。2.归纳注意科学观:科学从观察开始观察提供科学知识赖以确立的可靠基础科学知识用归纳法从观察陈述中推导出来3.归纳主义的困难不能证明科学原理从观察中归纳出来观察不能提供可靠的基础科学并非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证伪主义:1.科学理论:面对问题提出的可证伪假设,目前未被观察和实验证伪而尚未被淘汰,由于新事实新问题的出现终将被淘汰2.可证伪:理论的标志可证伪度、明晰性、精确性科学进步:经受更多证伪、说明更多现象假说不断取代经受较少证伪、说明较少现象的假说的无止境过程3.为避免某一理论被证伪而新增加的假定或对现有假定作新的修改,如果不能产生新的可检验推断,这种新增加的或修改的假定被称为特设性假定4.一种推测经受住了观察或实验的检验未被证伪就叫被确证5.证伪主义的难题:证伪的易谬性,检验的复杂性,与科学实际不符研究纲领:1.任何一套科学理论都有一套指导其研究发展的研究纲领研究纲领:向科学家们指出不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不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包括研究纲领的硬核和保护带硬核:不得摈弃或修改的基本假定,整套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保护带:用以保护硬核不被证伪的辅助假说和初始条件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如何补充硬核、扩大和修改保护带、发展适当的数学和实验技术等范式:1.库恩的科学演变图: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2.一门成熟科学由一种范式支配对科学的不同理解方式(对客观主义理解方式的支持)1.对科学的三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主观主义,约定主义,客观主义科学理论与实在世界的关系1.实在论:科学理论是对“世界实际情况”的好一点或坏一点的描述.是从观察中推导出来的2.工具主义:理论并不是世界实际是什么,而是一组有用的虚构.3.多元实在论:存在一个实在世界,好的理论是对实在世界更深的理解科学的社会学研究4SSI,“科学的规范结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SSK,“知识社会学强纲领”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反身性SSP,科学实践社会学:强调自然的作用科学实践社会学特征一:研究科学具体实践科学实践社会学特征二:自然与社会同等重要科学实践社会学特征三:取消社会/自然、主/客观二分法宏观取向的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与管理的社会现实需求,提供了推动宏观研究的基本动力科学建制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和科学实践社会学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更有学理深度、更具成型范式的宏观研究打下基础尤其是在科学实践社会学阶段发展起来的丰富的研究纲领和研究方法,已成为宏观性、政策性研究的基本工具西方科学进入中国24中国近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三阶段及其标志性事件、时间、完成的主要内容,•1.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三阶段1.1.启蒙期(1528年)时间: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的交叉标志性事件:异质文化进入-利玛窦主要内容:从传统的心态到现代的心态转变1.2.体制形成期(1928年)时间:完成心态转变标志性事件:科学体制在中国的确立主要内容:体制模式转变1.3.现代发展期(1956-1967,12年)时间:完成体制模式转变标志性事件:苏联模式的确立主要内容:动力转变•2.中国科学启蒙三部曲2.1.外国传教士的科学输入2.2.洋务运动的科技引进(言技,器物层面)2.3.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启蒙中国科学启蒙三部曲、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后果1.三段式的总图式言技,言政,言教2.与日、俄比较中国科学启蒙尚未完成(燕南园)3.科学在中国社会文化中所发生的特殊形变科学演生的文化含义导致对科学的歪曲。科学思想文化功能正常发挥的条件:保持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之间的合理张力和紧密关系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科学含义的偏差:全方位的科学/“赛菩萨”;启蒙目的的限制:以启蒙为目的(启蒙是其他一切的前提)/启蒙只是救亡的手段;启蒙方法的错误:渐进式启蒙/急功近利的革命。4.社会文化后果4.1科学在中国发生形变的典型表现4.2科学观念在中国发生改变的三部曲4.3科学形变引起的四个层面的变化4.4以破代立的中国现代文化传统中国科技政策与技术创新26中国科技政策中的选择与平衡,•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特点与功能基础研究的特点和功能基础性:三层含义。基础研究工作是整个科学基础大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经济的最终基础中国国力发展竞争的基础先导性:经济效益的间接性、潜在性,成果的公开性、无偿共享特性。创造性:成果的实现更难把握和预测、工作更富理论抽象性、更依赖科学家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三次革命问题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依赖的基础理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阿基米德时期的东西,所有关于力的理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为基础到电动机出现从法拉利算起到麦克斯韦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之后应用研究的特点与功能应用研究直接指向技术应用和生产实践。应用研究同各国国情密切相关。应用研究是影响国家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技术开发的特点与功能(科技是生产力)技术开发成果是科技生产力的承载者:技术成果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管理方式。技术扩散比发明更重要:生产力作用通过技术扩散才能体现出来。技术发明创造者与成果拥有者分离:技术专利与技术转让。•2.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结构分析结构分析:谁用了多少钱国际上的结构分析投资结构总特点。1)基础研究投入越来越多2)发达国家投入更多当前投资结构的发展趋势。基础研究投入为其他经济发展水平与投资结构。不同类型国家的投资结构的历史变动。国内平衡状况基础研究水准相对较高。改革后在降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应用研究薄弱。•3.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协调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意识和政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结构调整方向。国家加强应用研究、企业注重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定义的及5种形式,熊彼特的创新概念199?年的时候创新这个概念流行起来,熊比特认为经济增长中有长短周期,同时技术的革新也由这种波动,两者比较时发现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有关联,发现技术这个要素具有能动性,生产要素的组合促进了经济增长,而技术是最优的要素,它能够促动组合。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生产要素组合的五种形式(生产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控制原材料的新工艺来源、开辟新市场[技术扩散]、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技术创新中的几对现实关系,技术的利用(重要)与技术的获取。技术利用比技术获取更加重要首创创新与改创和仿创创新(不同条件重要性不同)。技术利用比技术获取更加重要重大的根本性创新与渐进的演化性创新(占主导)。重大的根本性创新:(如果一个公司拥有现有工业门类中的主导产品,有两种是该公司创造出来的不多见,)不现实不可取,创业初期可能会有渐进的演化性创新:公司不注重的话会失败大公司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与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就是和其他生产要素进行组合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创业中的企业,只要一个企业的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搞不好是会失败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结构模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静态模型(DOC1)企业创新系统。生产要素的组合(创新主体,企业)由企业执行,由企业决定、生产、市场、研究开发(使用者、生产者)需求牵引系统。金融、租税、政府拨款→(根本)建立市场经济技术供给系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学教育创新基础设施。文化、学习、制度、人力、竞争中国国家技术创新结构观念意识中的结构:线性模型(政府→科研→生产)现实存在的结构:创新主体移位。中国四类创新政策及其评价不同创新阶段政策模式创新阶段主要政策课题相关政策及条件实施技术引进引进国外技术提供贷款保护国内市场进口替代及出口消化、模仿政府出资建立研究所零部件及设备国产化扩大技术普及面依赖自主开发改进及自主开发国家研究开发事业解决共同的技术难题向尖端技术挑战产、学、研合作当前创新政策分析政策类型受惠对象政策手段实例列举与指令性科技计划相关的创新政策独立科研所、高等院校政府确定项目内容、提供全部经费并负责组织实施攀登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与指导性科技计划相关的创新政策企业为主政府提供少量经费和其他优惠政策并参与组织星火、火炬、新产品/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一般性创新政策所有企业的科研院校财税政策和科技奖励政策对新产品\中试产品\技术收入\研究经费政策特殊性创新政策特定对象税收、土地、进出口、人事管理、产品价格等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第二类计划属于创新政策(星火、火炬、新产品/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效果显著,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第三类政策是我国最缺少的,因为我国经济体制不完善。第四类政策是当官的最喜欢的,要慎重使用。
本文标题:北京大学自然辩证法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7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