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1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考生注意:Ⅰ.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Ⅱ.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岳麓版必修Ⅱ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9课。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图6为明代《天工开物》一书插图。可见当时()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B.精耕细作方式继续沿用C.畜力成为农耕的新动力D.筒车开始应用于农业灌溉2.《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1975年岐山董家村裘卫诸器出土后,人们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解释其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这一变化()A.丰富了对井田制的研究视角B.质疑《礼记·王制》的真伪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价值D.重估宗法分封制的内涵3.隋唐大运河到元代大运河的路线变化说明(见下图)()2A.西部地区日渐落后B.经济重心逐步东移南移C.北方地区不断衰落D.东部南部成为政治中心4.元狩四年,汉武帝“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任命)故盐铁家富者为吏”,“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即在左脚带上六斤重的铁锁),没人其器物”。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C.加强官营手工业的地位D.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5.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6.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这一观点认为()A.中央集权之下商品经济难以发展B.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C.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D.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7.唐代曾有“钱荒”现象,即铜钱欠缺,民间在进行商业交易时没有铜币可以使用。历史学家说成因之一是人们将铜币熔化变成铜金属。对于这个现象,如何理解较为恰当()A.纸钞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他器物以牟利B.飞钱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他器物以牟利C.当时发生铜币面额低于金属价值的现象,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他器物以牟利D.“钱荒”原因不可能是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它物,如同现代人不可能将纸钞变成纸浆,是历史学家误信史料8.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引进外来物种B.保护农田生态环境C.需要政府合理作为D.全靠兴修水利工程9.《汉书·食货志》载:周初,姜尚规定“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礼记·王制》3强调凡是不符合规定长度和幅宽的产品,不能用它纳贡和上市售卖。该材料可说明周代()①丝绸商品规格制度已出现②丝绸可作为重要的货币使用③丝绸贸易的兴盛④丝绸经营模式中以官营手工业为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10.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写道:“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伪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从中我们得到的历史信息是()①批评东汉后期舍本逐末的社会现象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③东汉虽有抑商法令,但经商的人不少④是当时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1.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说:“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成因为()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明清时期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C.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大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12.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时间(时代)弘治(1488~1505年)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吴江县3市4镇7市4镇10市7镇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江南城市的发展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13.利用自家的宅院空间发展家庭经济是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之一。管子说,“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具备,……则民富”。可见,此种做法()A.体现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特点B.适应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需要4C.反映了古代农民生活的极端艰难D.体现了男耕女织中分工生产状况14.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民营手工业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15.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A.铁农具的推广程度B.牛力等畜力使用程度C.封建政府重视程度D.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16.“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人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这不仅缓和了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而且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三结合。”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专卖制度B.重利轻义观念C.土地私有制度D.工商皆本思想17.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布或纱,清晨入市,易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且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A.浙江农村出现商品经济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C.棉纺织业的中心已形成D.商人控制手工业生产18.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后“以天下定造弓箭扰民,令工匠轮班赴京成造”,但到嘉靖元年(1522年),则奏准“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布政司,并南直隶苏州等府,岁额弓箭弦征价解部,于军器局雇匠团造”。定造弓箭方式的变化客观上()A.标志着官营手工业的最终解体B.推动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C.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冲击的结果D.意味着工匠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终结19.下图是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5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②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成为世界工厂③英国世界殖民帝国地位开始确定④自由放任政策促进海外贸易发展⑤坚船利炮作为后盾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②④⑤20.1776年,亚当·斯密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对文中“法律制度”的诠释不符合史实的是()A.包括僵化落后的土地制度B.包括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C.包括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包括国有形式的井田制度21.《全球通史》称:“1600至1763年期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与文中的“首要意义”相符合的是()A.西北欧的世界霸权地位由此开始确立B.西北欧各强国在世界范围内加紧殖民扩张C.西北欧成为世界上唯一有影响的地区D.西北欧国家的实践和制度逐步引领世界潮流22.尼尔·福格森在《文明》一书中说:“到1913年,西方帝国主宰了世界。仅占世界土地面积10%的11个宗主国,管辖着超过一半的世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侵略与扩张B.第二次工业革命增强了西方国家的实力C.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的变革加强世界联系D.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列强主导了世界23.读1789~1900年美国专利技术增长情况表,由此得出史论一致的是()年代1789~1800年1850~1860年1890~1900年专利增长数(项)27625200200000A.科技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B.美国知识经济的产生发展C.美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6D.美国拥有最大的海外市场24.马克思、恩格斯说:“当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便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蒸汽机的发明B.火车机车的创制C.工厂制的出现D.汽车的发明25.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出现了巨大飞跃C.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D.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琦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孟子·尽心上》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7(3)比较材料三、材料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7.(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这里(东京),街市首次作为中国都城中的一种主要存在,并发育成为一种机能多样,形态丰富,相当成熟的城市功能要素,在根本上影响到城市整体,导致了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态,制度及性质作用上的嬗变。商业突破了传统市制在时空上的束缚,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增加。——《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材料二我们以为,16至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尽管它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体现是,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和海外贸易的扩张。——唐文基《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材料三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日常食用消费却用之于追求雕琢、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郭德利《中国全史·商贾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促进东京城商业繁荣的政策性因素。(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的表现。(8分)(3)材料二称中国商业革命“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的含义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分析其“未完成”的原因。(5分)28.(18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大国崛起之路就是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超越之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欧洲前往东方的通路为控制整个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势力所封锁,对欧洲人来说,地中海是一所牢狱,而不是一条大道……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
本文标题: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1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