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1本溪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24道题,共48分。1.“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B.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C.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2.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A.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3.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A.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4.宋代手工业制作和商业流通脱离了“用物”的初级阶段,分别向“竞作机巧”“竞通珍异”的方向发展。此变化()A.深受官营手工业产品影响B.说明民营作坊追求品牌效应C.阻碍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手工业者的技术创新5.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A.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数学著作B.元朝郭守敬的《夏小正》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C.氾胜之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D.中国古代医药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6.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2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7.欧洲历史学家指出:“古代雅典与当代欧洲的民主之间的联系是脆弱的。民主并没有在它的诞生地盛行起来。在一千多年中它几乎被遗忘了。”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雅典民主制度()A.是近代欧洲民主政治产生的先决条件B.只是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观念上的影响C.与近代民主政治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D.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在实践层面的再现8.“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A.不受立法机构的制约B.创制过程具有较强的伸展性C.不必执行皇帝的敕令D.在世界法律史上占重要地位9.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以后,议会多次呈交权利请愿书进行抵制,宣称:“议会的自由、选举权、特权和司法权,是英国人自古就有而无可置疑的天生权利……。”可见,议会革命的目的是()A.保证资产阶级革命成果B.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统治C.要求民主政治D.捍卫议会主权10.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A.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B.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C.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D.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11.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B.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C.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D.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12.一般认为,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对专制,确立民主制度,但研究近代史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专制王权“为现代化的开端创设了一个方便的虽说是专制的契机”。能说明这一3观点的事件是()A.新航路开辟B.《航海条例》的颁布C.代议制的确立D.英国工业革命13.沃尔特·李普曼说:“人们已经发明了做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做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这种现象体现了()A.科学的重要性显著增强B.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C.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D.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14.创办于1872年的《申报》,1874年5月日本兴兵侵略台湾,为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发表了具体生动的《台湾军事实录》等战地通讯;从1874年1月6日开始报道到1877年4月7日止,连续三年多报道轰动朝野的“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材料中《申报》的作用表现()A.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B.客观记录了近代史的发展进程C.发挥了舆论导向推动事件进展D.影响清政府对事件的有效处置15.1880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1887年展筑至芦台,1888年又展筑至塘沽和天津,时称“津唐铁路”。“津唐铁路”的修建()A.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B.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D.目的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16.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说明()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17.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又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力。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可见,《钦定宪法大纲》()A.是“中体西用”理论的具体实践B.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C.是民主和科学思想传播的结果D.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8.“清廷虽覆,而我竟陷于为列强殖民地地位矣”,“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4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也”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利于()A.结束清朝专制统治B.反对军阀复辟帝制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稳固抗日民族阵营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成就斐然,其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A.确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在各地普遍推行村民选举制度C.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D.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20.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这一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A.50年代初期B.60年代初期C.70年代初期D.80年代末期21.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22.“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是()A.允许部分企业私有化B.全面恢复私有制C.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D.禁止私人贸易23.1992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中说的:“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加利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A.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使全球化发展有了组织保障B.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确立C.跨国公司的力量不断壮大成为全球化的中坚力量D.欧洲共同体逐步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24.“历史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莫过于和平缔造者”,这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69—1974年任总5统)的墓志铭。尼克松在任总统期间,改善了中美关系,结束了越南战争,同苏联强调谈判代替对抗。尼克松缔造“和平”的实质是()A.美国对外战略目标的根本改变B.以和平为幌子推行霸权主义C.淡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D.实力相对下降下的战略调整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52分。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40年以前,中国贸易是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展开的,很长时间内都是在以中国为主导的朝贡贸易体制下铺展的,显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在周边国家中的优势地位。随着中西方贸易的展开,早期西方国家为了得到中国的茶、丝、瓷器等物品,不得不从国内输送大量的白银等贵金属到中国……导致西方国内白银等的减少,与重商主义等理论、实践不相吻合,促使西方商人开始寻找新的贸易媒介。在此过程中,从16世纪就开始垄断东方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摸索出以中英印为核心的茶——棉织品——鸦片三角贸易。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中西贸易中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物物交换制,即“进行交易的商人或是运货来售,或是回航时运走土产品,或是订购土产品而以英国货物支付”。如此方式,外国商人自然无法立即获得现金收入,双方的交易活动变得极其缓慢,“一般总需要十二三个月才能贩得货物回国,又得六个、八个乃至十二个月才能把货售出”。材料三建国时至1978年,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尚实行配给制,采用计划经济制度。外贸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农副及矿产资源型产品构成了出口商品的主流,贸易关系受制于外交政策和国家关系的变化……1978年底开始,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实践探索阶段,外贸体制改革和外商直接投资极大地促进了外贸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上升至90%以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逐步代替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成为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国家之一。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近代与古代贸易状况有何不同,并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前后中国贸易状况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0分)6(3)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贸易地位的变化概括分析这给我国当今发展对外贸易有何启示。(3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有“两分法”(1945—1972年,1973—现在);“三分法”(1945—1955年,1955—60年代末,60年代末至今);“四分法”(1945—1949年,1949—1960年,1961—1968年,1968—今天);“六分法”(1945—1949年,1949—1955年,1955—1962年,1962—1972年,1972—1979年,1979年以来);等等。——张脉强《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1994年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围绕“政治格局与阶段特征”自行选择一个分期法或提出新的分期法,并就所选分期法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选择其中一种分期法,也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期法加以分析说明,阐述及说明须有史实依据)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946年1月10日至31日,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黄炎培作为民盟9名代表之一出席会议,参加了施政纲领组的讨论。他主张将施政纲领称为和平建国纲领,并批驳了国民7党有人把政协会议说成“分赃会议”的谬论。政协会议后,黄炎培往来沪宁间,协助国共两党南
本文标题: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29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