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辽宁省沈阳市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辽宁省沈阳市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1.下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时期时间起止诸侯国数量变化战争爆发频率(次)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没有战争的年份(年)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123—22031.85990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27—11501.527105A.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减少,战争爆发的频率和次数也减少,没有战争的年份也逐年增加,结合所学,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故选择A选项;春秋战国时候各国争霸,和平发展不可能成为时代主流,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不能看出富国强兵和战争规模扩大,故排除C、D选项。2.《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彰显君主以德治国B.加强社会道德教化C.维护封建纲常秩序D.促进家庭和睦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可知,统治者大肆宣扬陈纪是为了宣传三纲五常,维护封建秩序,故选择C选项;以德治国的含义是偏向封建君主的个人道德的范式来“感化”黎明百姓,材料体现的是君主用他人事例宣扬封建纲常,故排除A选项;加强道德教化、促进家庭和睦稳定是维护封建纲常秩序的表象,故排除B、D选项。3.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有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A.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B.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C.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D.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可以唐朝时对外贸易发达,政府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故选择C选项;政府在城内划出蕃坊,可以“列肆而市”,并不妨碍普通居民区的坊市制度,故排除A选项;蕃商受到了政府的管理,不会侵犯我国领土,故排除B选项;从“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可知,蕃商可能会造成因与本土公民的风俗不同而引起的矛盾,故排除D选项。4.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可知,王阳明认为庶人百姓也都拥有良知良能,有利于庶人百姓意识的觉醒,故选择D选项;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维护了封建伦理纲常,故排除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自由思想,故排除B选项;程朱理学是明清的主流思想,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5.1909年上海万国禁烟会议期间,中国禁烟专员唐国安谈到:“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国际问题,因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严重地受到这个问题的影响……凡是对这个问题有过较深研究的人,没有人会怀疑,吸鸦片恶习和鸦片交易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进入新关系并产生谅解的一种严重威胁……”。这表明,清政府A.以国际视野维护主权B.以道德力量捍卫利益C.以民族意识促进禁烟D.以经济实力保障禁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吸鸦片恶习和鸦片贸易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进入新关系并产生谅解的一种严重威胁……”可知,中国运用国际视野角度维护中国的主权,故选择A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清政府运用道德力量,故排除B选项;民族意识的觉醒主要在五四运动后最为突出,故排除C选项;20世纪初,民族经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镇压发展缓慢,经济实力低,无力保障禁烟,故排除D选项。6.梁启超在1921年出版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时代思潮”这样阐释:“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由此可知,1921年方兴未艾的时代思潮是A.实业救国思潮B.民主科学思潮C.三民主义思潮D.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探索和追寻,故选择D选项;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泛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民主科学思潮在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中兴起,故排除B选项;三民主义在1905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选项。【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各阶段的思想主张,需掌握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7.下图是张乐平发表在《抗战漫画》(1938年1月创刊于武汉,同年6月停刊)第9期的题为《候敌深入,一鼓歼灭》的漫画。该漫画从侧面体现了A.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B.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C.国民政府全面抗战的决心D.中日战争胜负的前景明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可知,作者将日本侵略者必做蜘蛛,当蜘蛛深入时再一网打尽,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心,故选择B选项;结合所学,在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标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1937年中国已进入全面抗战时期,故排除C选项;当时中国与日本的兵力、军事力量对比悬殊,前景并不明朗,故排除D选项。8.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A.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B.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出台D.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并结合所学,1953年中国开启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国家工业、生产力分布做出了规划,提高人民素质,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人才条件,故选择B选项;1978年,中国的扫盲教育基本完成,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选项;1995年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故排除C选项;提高公民素质,是政府按照当时中国国情提出的,没有完全效仿苏联,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发展的政策及为发展工业的一系列措施。9.据记载,伯里克利重建雅典卫城耗资巨大,保守派以浪费公款为名,让伯里克利下台。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指出,重建卫城已为城邦带来了繁荣,如果雅典人认为他太过浪费,他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费用,但是刻上名字后的建筑物是属于他私人的,不再属于雅典人民。雅典人非常满意伯里克利的答复,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这一事件表明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B.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C.权力监督推动雅典民主制完善D.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费用,但是刻上名字后的建筑物是属于他私人的…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可知,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故选择B选项;材料只是提出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提出问题,并不能说明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故排除A选项;保守派并不是权力监督的主体,故排除C选项;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主要局限性是行使公民权的只有少数自由人,重要官职没有掌握在普通公民手中,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选项。10.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相互制约,消费在社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英国学者尼尔·麦肯德里克等人认为,18世纪晚期,英国开始迈向消费社会。据此可知,英国进入消费社会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增长B.社会各阶层收入及消费水平提高C.高效便利的交通网络提供了条件D.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资本积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世纪晚期,英国开始迈向消费社会”并结合所学,1765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消费水平猛增,故选择A选项;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但并不代表社会各阶层收入提高,故排除B选项;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广泛运用,蒸汽火车的出现,但速度较慢,不可能提供高效便利的交通,故排除C选项;黑奴贸易主要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的变化,做题时需掌握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11.1930年5月,纽约警方向社会公布了一批揭发材料,声称苏联政府企图通过援助美国共产党来颠覆美国政府,虽然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据此可以推知A.美苏争霸加重政治紧张局势B.意识形态对立阻断国际人口流动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受挫D.美国政治经济困局造成政府敏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并结合所学,1918年苏联退出一战后,美国对苏联开始敌视政策,美苏之间存在着政治经济困局,故选择D选项;美苏争霸发生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收紧了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可知,美国政府只是限制苏联的人口流动,并没有阻断国际人口迁移美国,故排除B选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在指导苏联开展经济建设,并没有受挫,故排除C选项。12.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最高级别会议。表为历史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和主要议题。这反映出时间地点主要议题1993美国亚太地区经济展望、促进APEC内部和区域间合作以及有关机制和手段1997加拿大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以及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2005韩国区域内贸易协定及自由贸易协定、经济技术合作、反恐合作、APEC改革2010日本增长战略、人类安全、区域经济一体化、多哈回合谈判、APEC未来发展A.经济和安全问题一直受共同关注B.冷战后期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C.成员国存在共同利益是合作基础D.发达国家仍然掌握会议主导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历史上APEC会议的主要议题都是围绕各国的共同利益进行的,故选择C选项;经济和安全问题会影响到各国的共同利益,选项A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选项;结合所学,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选项B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不能看出发达国家掌握会议主导权,故排除D选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义演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慈善活动,伴随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进程而演进,受到商业演出的启发而发展。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等思想理论,突破了中国古代慈善文化本意上的乐善好施、赈灾救民、扶贫济困、尊老爱幼、苦乐共享的狭隘范围,而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存亡和富强联系在一起。义演活动的组织与举办,有社会不同阶层及团体的参与,如各类慈善团体、大小商会、青红帮、宗教团体、艺人、票友、学校教育机构等,参与组织者和主要演员多数为社会知名人士。同时,义演的各类形式与演出内容也从传统逐步走向时尚。义演的捐赠方式多样,特别是慈善捐赠所救助的对象也呈多样化,从对艺人团体贫弱互助的自救,发展为赈济灾害、扶助贫弱、助医助学、保家卫国等。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慈善义演表现为零星、偶发事件,似乎是少数人的作为,但在重大灾难发生时,义演会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回应”。义演传递情感、呼唤爱心,其社会功用与效果不仅在于人们从中获得“仁爱”与“慈善”精神的感染,而且对传统艺术与时尚艺术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材料摘编自郭常英《慈善义演与近代中国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慈善义演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慈
本文标题:辽宁省沈阳市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30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