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孟子评述《春秋》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说明孔子著《春秋》旨在A.匡正封建秩序B.有闻必录C.道德教化D.彰显儒学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说明孔子著《春秋》坚持恢复社会秩序,惩恶劝善,这说明孔子写《春秋》旨在道德教化,故C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出匡正秩序和彰显儒学地位,故AD项排除。2.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同天下”“一心定而王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表明各家纷纷阐述如何定“天下”,天下一统成为各家的共识,故B项正确;各家分别强调“仁”“同”“心定”“令”,主张不同,故A项错误;儒家地位提高是在西汉,故C项排除;材料叙述了各家对定“天下”的看法,道家和法家不能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排除。3.下表是中国古代某时期教育系统的形象说明。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私学开始兴起B.古代教育体系完善C.儒学教化功能被强化D.书院得以兴盛【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教育分官学和私学两部分,其中官学中有“太学”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武帝时期的教育;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儒学的教化功能加强,故C项正确,B项排除;A项是指春秋时期的孔子,不符合题意;D项是从宋朝开始兴盛的,排除。4.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经典话语的解释权力,排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B.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C.理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思想内部危机重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唐代初年的统治者”“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中可以看出唐代思想文化领域中政治色彩比较浓厚。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唐朝·唐朝的思想5.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此观点A.蕴含了近代西方议会政治的理念B.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C.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理念D.全面否认君主专制的合理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否定以皇帝的是非作为评判标注,主张发挥学校的作用,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C项正确。黄宗羲的观点具有早期的民主色彩,但不是蕴含了近代西方议会政治的理念,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东渐的信息,而是强调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排除B。D项错在“全面”,而是强调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6.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入参天地”。这一思想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C.强调了期应自然的重要性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答案】C【解析】材料“(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说明中医强调要顺应自然,故C项正确,AB项错误;《黄帝内经》开始于战国,故D项错误。7.北宋面家黄休复提出绘画的“逸美”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得之自然,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第二是“笔简形具”,形神兼备。“逸美”观点出现的背景是A.三教合一,影响画家创作B.理学兴起,绘画注重意境C.文人入仕无望,借物言志D.市民阶层兴起,影响绘画风格【答案】B8.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A.注重演绎历史故事B.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D.具有伦理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君臣”、“母子”、“夫妇”、“朋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作者认为杂剧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伦理教化作用,D正确。作者强调元曲不仅具有演绎历史故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伦理教化功能,A错误。本题未涉及戏曲高峰,B错误。从“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可知作者认为金之院本有世俗化、娱乐化的功能,没有涉及杂剧,C错误。9.魏源曾在著作中描述某国政治制度:“公举一人首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B.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C.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D.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答案】B【解析】材料大意是,民众选举一人作为国家元首,不世袭,四年一届。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美国的民主共和制,A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C错误。D项夸大了魏源认识的作用,排除。魏源开眼看世界,突破了传统的守旧观念,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B正确。10.下表为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文章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其创办的主要目的是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194.2%A.希望得到西方支持B.向国人介绍西学C.揭露列强瓜分阴谋D.为变法制造舆论【答案】D【解析】《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无法说明希望得到列强支持,故A项错误;向国人介绍西学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揭露列强瓜分阴谋的信息,故C项错误;《时务报》是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阵地,而从文章类别上看,“列强在中国”占了主要部分,目的是警醒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更好的宣传变法思想,故D项正确。11.近代有人指出“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家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此人应该属于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D.民主科学的提倡者【答案】D...........................点睛: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是十分激进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持绝对否定态度,与材料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一致。12.孙中山在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的学说输入中国来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A.调和劳资关系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C.没收外国资本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涉及到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的问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调和劳资关系不适合社会主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生产资料收归国有不适合民生主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没收外国资本不适合民生主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13.毛泽东的某文献如下论述:“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该文献应该发表于A.国民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材料关于中国革命性质的论述属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这篇文章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14.1958年8月底,河南遂平县10个基层公社创办了各种“大学”570多所,学员达到10万多人,基本上做到了每个社员都上大学;河南登封县在两天之内建起了44所“大学”。教育领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全国扫盲运动的客观需要B.“双百方针”的积极推动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D.国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冒进的倾向,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造成的,故C项正确。扫盲教育不会要求建立“大学”,而且不需要如此多的“大学”,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是文化和学术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题意不符,所以B项错误;义务教育的普及是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的要求,与题意不符,所以D项错误。点睛:关键信息“1958年8月底”;从题意中10个公社创办570所“大学”,每个社员都能上大学等即可看出大跃进运动的典型特征:冒进。15.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当时这一讲话的现实意义是A.引发真理标准问题讨论B.实现了建国的伟大转折C.发展了毛泽东思想D.有助于打破精神枷锁【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B项错误;C项是理论上的意义,排除;邓小平的讲话成为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故D项正确。点睛:材料“1978年6月2日”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从中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16.智者学派指出,“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绝对正确或错误的东西一一对一个人是正确的东西或许对另一个人就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应该是能觉察并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对此评价正确的是A.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B.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C.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D.提高了雅典公民的道德修养小【答案】A【解析】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智者学派肯定了人,是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A正确;B项错误,错在“主流价值观”;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的是苏格拉底,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过度注重人的主观感觉,忽视道德建设,故D项错误。17.“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作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这段话主要体现A.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B.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主张C.宗教改革王权至上的思想D.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精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体现了“人人生而平等,品德是衡量人与人差距的标准”这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A项忽视道德,排除;C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18.16世纪初,英王亨利八世刚刚即位时是一位度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金玫瑰”。但时隔不久,他就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英国国教替代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此举的深远影响是A.英国国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B.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C.英国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答案】C【解析】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的是清教,排除A;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是直接影响,排除B;英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有利于英国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故C正确;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早于题干时间,排除D。【名师点睛】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19.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盘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胸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A.符合当时学术界
本文标题: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3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