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导论1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1956年胡弗《区域经济学导论》(1)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空间:经济区域。(强调空间)①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多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点、线、面结构的功能区。如:地域生产综合体、行政—经济区、核心—边缘区,通常为异质区。②人们出于研究的目的划分的经济区域,通常属于同质区。(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强调经济活动)①区域经济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活动。②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的组成部分。③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基本属性。④国家尺度以下的地方经济,以及城市经济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⑤在中国,区域经济往往还特指行政区经济。2经济区域的特点。(1)、有限的空间。(2)、往往包括在一个国家的疆域内。(3)、经济上完整。(4)、在经济系统中具备专业化分工的职能。3古典区位论的缺陷。(1)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2)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往往不一致(3)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导致区际间不平衡(4)研究方法局部均衡,静态(5)单纯考虑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区域早期区位论:重商主义贸易观古典贸易与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古典的区域经济学时期——古典的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的发展: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出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具有应用型的区域模型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区位与区位决策的含义。(1)区位:指可以供(经济)活动选择的位置或者是(经济)活动位置的确定过程。区位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最有利的有限空间范围。(特定空间,寻找最优空间过程)(2)区位决策:人类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不得不为自身或所代表的机构(企业、社团、政府等)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在这些选择之中,凡是要涉及到地点、距离、范围等区位因素的,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称作为区位决策。2区位决策的主体和区位决策主体的决策范围。(1)厂商——在其市场区域范围内。(2)居民——在有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3)政府——在其行政管辖界限内。3厂商的区位决策(厂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位决策)(1)草根企业(Grass-rootsEnterprises):是指那些经营活动集中在它们的起源地、主要面向本地市场的小型厂商。草根企业建立的最直接基础,是它们在自己的诞生地能够支配一定数量的经济要素、特别是包括自然资源和土地等不动产在内的不可移动的经济要素,并且在它们可以达到的市场范围内存在着对其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关注社会关系,不注重成本)(2)独立工厂:仅在一地拥有生产工厂,但产品的销售可能远在本地区之外。在工厂所在地以外的其他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地点建立相应的营业机构(技术支持、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机构),则正是厂商更好地接近市场、增加跨地区营收的重要手段。营业机构通常会被布局在各个市场区域的中心位置。(一地生产,多地销售)(3)典型公司:在总部以外的城市拥有第二家或更多制造工厂的厂商。典型公司是区位决策研究的核心内容。厂商的制造工厂必然趋向于分布在其中一些制造成本和经营费用相对较低的地区。(生产成本控制,多地生产,多地销售)(4)虚拟厂商:没有制造工厂的厂商(厂商集团)。在厂商的企业空间组织之中,研究开发、培训推广等部门的重要性明显上升。这些部门在布局上与营业机构和制造工厂有很大的不同,分别趋向于向那些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研究开发部门)或合作伙伴的往来便利的地区(培训推广部门)集中。(没有车间,厂商活动外包,只有管理和研发,倾向劳动力素质高,强调人才重要性)①虚拟厂商分支的区位决策:研发中心、代表机构。分别趋向于向那些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研究开发部门)或合作伙伴的往来便利的地区(培训推广部门)集中。②虚拟厂商的伙伴——代工方的区位决策。4厂商的区位决策性质(1)厂商的区位决策同样是以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为前提的。从这一点来看,这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一致的。(2)厂商的区位决策需要在成本最小化和市场最大化之间寻找最佳的均衡点。表现在空间上,中心地学说是最为典型的。第三章西方主要区位理论一农业区位论(名词解释,简答)1提出的时间、文章、背景和作者杜能,1826,《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背景:在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探索合理农业的生产方式。2杜能的假设前提①一个国家:孤立国。②一个城市:城市即市场。③运输费用的假定:运费与运输距离和农产品的质量成正比,由农业生产者承担,运费低于农产品价格。④价格的假定:城市中每种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是一定的。3杜能环含义:为求地租收入极大化,农场经营随着与城市距离远近成同心圆式的空间配置。结构:第一圈:自由式农业。第二圈:林业。第三圈:轮作(不休耕)。第四圈:谷、草、休耕轮作。第五圈:三圃式(距城市最远、最粗放)。第六圈:畜牧(距城市51-80(250)公里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4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命题运费决定产品的成本,单位产品的利润与三个变量有关:P=V-(E+T)其中:P—利润;V—价格;E—生产费用;T—运费结论:距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利润减少,直至为零5区位地租理论区位地租: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利润,即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后的净收入区位地租的计算:由于各地的生产成本是相同的,因此区位地租只与运费有关:R=E(P-a)-Efk其中:R—区位地租E—单位面积产量P—单位产品的价格a—单位产品的生产费f—产品的运费率k—距城市的距离杜能环图示: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逆杜能环: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环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逆杜能环。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小考点)1提出时间、文章、背景和作者AlfredWeber,1909《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背景:产业革命,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企业以成本极小化为原则决定设厂区位。而成本因素中只有运费和劳动费和区位相关→进一步专注于运费最小地点的计算。2假定条件(1)、原材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是既定的(2)、产品的销售地与规模是既定的(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移动(4)、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劳动力可无限供给3布局指向性韦伯根据布局指向性将产业分为运输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电力指向型、水源指向型等类型。4运输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运输指向型产业:又称运费最低点指向型产业。当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由运费的高低决定时,则这类产业的最优区位在运费最低点上,称为运输指向型产业运输指向型产业又分为原料地指向型、燃料地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如果只在原料地和市场区之间进行选择,用原料指数来判断如果在原料地、燃料地和市场区等多个点中进行选择,用区位多角形来确定5原料指数区位重量=局地原料+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Mi1或区位重量2为原料地指向型,如甜菜糖厂,Mi=8Mi1或区位重量2市场指向型,如可口可乐,Mi=0.02Mi=1或区位重量=2既可在原料地,也可在市场区,如纺织业6原料地指向产业的特征(选择)1)原料指数大于12)原料在加工过程中虽不会失重,但却会使体积缩小,体形变得更标准,便于运输3)原料易碎、易腐、易爆,而成品却无此问题4)市场区分散,而原料地集中三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六边形(1)中心地理论是关于一定区域范围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相互作用及其空间结构规律性的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中心地的等级:不同商品服务范围不同,昂贵的商品服务范围大,提供该职能的中心地也能提供廉价商品,提供职能越多,中心地等级越高,反之越低。(3)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中心地的等级来确定市场区的空间组织结构。(4)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4次一级中心地移至六边形边的中点上。(交通最优)多种商品的中心地系统K=3(市场最优)(六边形六个边的交点)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7(行政最优)管辖范围内适合新开发区、地形地势特殊的地区(5)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第四章西方主要发展理论1.均衡发展论述大推进理论英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在研究战后东欧和东南欧落后地区工业化问题时提出的一种均衡发展理论。大推进的三个理由—三个不可分性不可分性之一:生产函数不可分不可分性之二:需求不可分不可分性之三:储蓄不可分资金来源:国内投资:不降低生活水平—投资—收益的相当部分用于储蓄—投资—生产率提高—收入提高国外投资:引进外资—投资—新增收入用于储蓄—投资—生产率提高—收入提高投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轻工业部门手段:计划手段2.如何使一个落后国家脱贫(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两个恶性循环:1、收入水平低—储蓄不足—资本缺乏—投资不足—生产率低下—收入水平低2、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市场规模有限—缺少投资诱惑力—投资不足—生产率低—收入水平低解决办法:同时、全面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投资,使各部门同时扩大生产规模,从而相互利用便利的生产销售条件,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评述大推进理论及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一)投资重点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产品与发达国家交换。(二)片面的强调政府计划的左右3.非均衡发展增长及理论重点掌握名词解释增长极:20世纪50年代提出,增长极是指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单位,也称推动型单位。(论述时候用到)推动型单位和被推动型单位的关系:1、支配效应2、连锁效应3、推动效应极化效应—促进增长极形成—扩散效应—带动其他邻近地区发展(多选、简答)增长极形成的三个条件1、强调创新:人;企业(区位经济)2、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3、相关条件和环境增长极的功能:极化效益,扩散效应1.极化效应的结果是产生了聚集经济效益,并出现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2扩散效应扩散的原因:客观原因导致的扩散—经济因素主观原因导致的扩散—政府评价增长极理论只注意到增长极对区域的积极影响,忽略了其对区域的消极影响。3.(多选)下列哪些是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核心区—边缘区)、倒U型学说、梯度推移理论4.(名词解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弗农以技术差距理论为基础,把生命循环论引入区域经济学中,提出了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创新阶段:影响因素是科学和工程技术和集聚经济,区位选择在大城市。发展阶段:影响因素是管理和资本,区位由大城市向外扩散到外围城市。成熟和衰退阶段:产品市场饱和,技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影响因素是廉价的劳动力,区位向落后地区转移。区域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由汤普森提出,克鲁默和海特发展。(针对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城市的变化)主要观点:工业区像生命有机体一样,存在规律性的演变,从年轻到成熟再到衰老。年轻时期:成熟时期:衰老时期:梯度推移理论(二)梯度推移理论的主要内容(1)梯度存在的客观性(2)高梯度地区是产业创新的发源地。(三)梯度推移理论的演变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动态梯度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广义梯度推移理论5.可持续发展:名词解释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5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