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金贝尔美术馆-路易斯康
KIMBELLARTMUSEUM金贝尔艺术博物馆-----ByLouisKahn(路易斯·康)路易斯·康简介:美国现代建筑师。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新历史主义:以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材料、功能、精神为表现手段和目的,在建筑风格上,构图的“基本元是以简单几何形---正方、矩形、圆,规则三角形等为主,具有现代和古代共有的特征。但在建筑艺术归属上,又接近20世纪的的现代风格,在空间组合上则重现了某种历史上已有的等级空间序列手法。路易斯康的言论:“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ArtandArchitecture》“自然光是唯一能使建筑艺术成为建筑艺术的光”-----《MasterofLight》“材料是消耗了的光”----普林斯顿大学的讲座“所有自然物质,山,水,空气和我们,皆是以耗费了的光所构成,这一大堆称作物质的东西皆有阴影,属于光明.因此,光明确是万物之源。”------《BetweenSilenceandLight》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筑背景时间:1966年~年1972地点:美国田纳西州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位收藏家。金贝尔在福特沃思城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金会用来建造一个收藏馆,他希望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1966年由基金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金贝尔术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直到1969年中期才开始破土动工。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筑分析1.明确的构图轴线2.以简单而最有表现力的几何形作为构图单元金贝尔的特征元素是长条型的圆拱:初始每个拱的平面尺寸是150x25英尺,后来由于造价的限制,将整个建筑体型进行压缩,拱的尺寸调整为100x22英尺(30.48x6.7m),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每个拱单元由四个2英尺(0.61m)见方的柱子支撑,这样一来平面的展览空间内没有柱子出现,为室内布局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两拱之间是混凝土平板,平板下面是布置通风管道和轨道灯的位置。3.材料的天然质感和人工肌理混凝土和变质岩板为该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康重点运用了灰白色的现浇混凝土、灰米色的天然钙华石(Travertine)和像木。这些材料是康的常用手法,他认为这些材料在质感上有其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在太阳光的作用下会有不同的微妙变化。路易斯·康的建筑语言4.光是此建筑的重要乃至主导元素“金贝尔美术馆是康对光的献礼”——《静谧于光明》总平面①建筑环境金贝尔艺术馆位于一个绿树成阴的公园内。建筑平面呈n字形,其西面开口朝向公园绿地。n字形平面凹入部分铺满沙砾,上面是一片棋盘式的小树林,状如公园的绿化嵌入博物馆之中,使公园与博物馆两者的环境浑然一体,相互通融。然而,树林下的沙砾铺地却又不同于周围的公园草坪,它暗示着这里已进入博物馆的入口广场,公园内的步行观众由此抵达博物馆入口。②建筑布局入口前棋盘式树林博物馆公园绿地南侧下沉广场水池北侧下沉广场停车场③朝向与自然光照的关系东西朝向有利于光线最大限度的从天窗均匀射入。2.平面①平面形态沿轴线两侧对称平面呈凹字形②功能与流线分析567893217744二层平面1.敞廊2.入口3.门厅4.展厅5.售书6.报告厅7.室内庭院--“光井”8.厨房9.图书室主要功能空间流线示意12349687一层(地下层)平面1.门厅2.管理3.储藏4.工作间5.研究室6.讲堂7.机房8.画廊9.采光井3.立面与剖面摆线形曲线形立面分析采用组合元方式,以一个四根柱子支承的摆线形拱壳为单元,来组合成美术馆各个空间。摆线形拱顶比曲线形拱顶低,跨度较大承重能力较强,同时利于室内光线的漫反射。采用摆线形拱顶,具有古典特征。东西向剖面图拱顶端部的墙顶和拱曲面之间开了一窄条弧形玻璃窗,以强调墙体不承重。拱顶之间在拱脚高度上设一条平顶过度带,也是管道空间4.结构与型体分析结构体系拱形结构的特性是,高耸的房间之间是低处拱脚高度上的空间。低空间从高空间间接采光。高耸的房间,没有隔段,是一个完整的房间。房间的特性在于它总具有完整性。型体分析博物馆由3组连续平行的拱壳组成,每个拱壳6.5米x30米。连续平行的拱壳造型看似简单,灰白色的变质岩板填充在混凝土的拱形框架之中显得异常朴素,整个建筑犹如德克萨斯州大地上平凡的谷仓,给人以自然质朴的美感。5.采光设计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最为成功之处:一是具有特设的自然采光,二是采光与建筑内外形象的完美结合。经过多方案的比较,康在每个拱壳中间,做了一个0.9米的通长天窗。天窗下面铝制穿孔把反射板顶棚呈人字形造型十分优美。这样使展室内既得到柔和的自然光,又避免了眩光的困扰。同时康还在拱壳与山墙交接处设计了一条细长的弧形采光带。这给建筑朴素的外观增添了一分细腻,又使拱顶产生一种悬浮感,室内也因此而显得生动。康还设计了三处光井,使观众参观时处在室内室外变换着的视觉感受中,由此而消除了疲劳。光井的位置拱形的光带康在拱顶开了一条光槽,用弧形的反光板将太阳光漫射到室内。在C型内庭朝西的入口处有玻璃墙面的位置,康设计了一组方形几何排列的东青树阵,以避免西侧太阳光对室内的直接影响。在这些方案中,不变的特征是覆盖了建筑跨度的拱形屋顶,有一个拱顶在中心处被打破,留出一个狭长的缝,可以让自然光进出。布朗和康一直认为博物馆应该有自然采光作为主要的采光光源:经过阻碍使光线散射,不会直接照在艺术品上。镂空的铝板是最好的材料,可以制造路易斯康所设想的银色光线。这种阻光结构,被他称之为“滤光器”。“滤光器”的工作原理定稿的剖面图“我正在德克萨斯设计一座博物馆,在那里我感到自然光的作用下混凝土拱的室内光线会有银的质感……这种光感会均匀地洒在室内而不是直接落在展品上,同时让人舒适地体会到自然光线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LouisKahn博物馆空间的自然光运用①自然采光能满足展览空间中的观者与自然接触的深层心理需要,自然光的引入会使人们在较长的参观进程之中始终能保持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满足人们的“定位感”和“安全感”,使参观者不会产生迷失感也不易产生疲劳。路易斯·康就认为,观众在美术馆内欣赏美术作品时,不应受眩光现象干扰,同时也不应完全与外界隔绝。②绝大多数艺术品的创作都是在自然光的条件之下完成,为了忠实地再现展品的原貌,在展览空间之中引入自然光当然是最佳选择。但是有不可过多的引入自然光,因为强烈的紫外线对艺术藏品有着极大的损害。绘画:油画例:肯贝尔艺术博物馆?例: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一楼展厅根据陈列品的感光性决定适宜的照度雕塑:除室内环境照明的扩散光外,并根据雕塑设主、副直射光补充。浮雕宜用大角度侧光或顶光。全雕一般用斜上方的高侧光。应注意观众影子不要影响陈列。雕塑例:川崎冈本太郎美术馆雕塑石膏博物馆根据陈列品的感光性决定适宜的照度实物:一般无特殊要求,通常用顶光或顶侧光照明。陈列柜:柜内照度应为一般照度的2~3倍。注意隐藏光源、扩散光线及通风散热等问题。陈列品周围照度较高,反应出展品的特质与成色,供参观者更好的品鉴室内光环境较暗,凸显出展品的特色,且避免对参观者造成视觉影像根据陈列品的感光性决定适宜的照度立体空间陈列品在利用扩散光的基础上,设置补充直射光来使展品的光环境得到提升室内环境照明以扩散光为主,避免产生眩光,也满足了最低使用要求竹木制品:潮汕木雕例:广东省博物馆珠江新城新馆实物:家具例:VitraHausTHANKS
本文标题:金贝尔美术馆-路易斯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334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