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1.1-百家争鸣(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名词解释: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百家争鸣形势图课后思考: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提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山东济宁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1994年“三孔”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孔子那里吸取智慧。”•(一)孔子及其思想体系•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一、早期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1.孔子的道德观•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思考: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如何实践“仁”?“礼”是关于做人处事的规范和制度。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2.孔子的政治观•材料二•子贡问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读材料,概括孔子的政治观。•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3.孔子的教育观孔子讲学图结合图片名称,从讲学的地点、对象、位置分布,可能讲的内容及影响等角度解读图片。•(二)孟子及其思想学说•材料四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读材料,归纳孟子的政治观。•提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材料五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读材料,归纳孟子的伦理观。•主张“性本善”(仁、义、礼、智即“四心”)•(三)荀子及其思想学说•材料六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材料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读材料,归纳荀子的天道观。•1.提出“天行有常”,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材料八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性恶》•读材料,荀子的伦理观和孟子的有什么差异?•主张“性恶论”和“化性起伪”(通过礼仪和法律可改造成君子、圣人)。•知识链接:荀子的派别争议•荀子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他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先有霸道。荀子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惯例,亲自到只讲霸道的秦国去考察。他当着秦王的面,赞扬秦国治国有方,劝其更上一层楼,实行王道,但秦王没有接受他的建议。•秦长期以法家思想治国,秦国宰相李斯和法家代表韩非,均是荀子的学生。所以,许多儒家学者不认同荀子属于儒家学派。二、老庄道学•老子,又称老聃、本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始祖。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道德经》又称《五千言》,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外译本(一)老子及其道家思想1.道法自然: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于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二)庄子的思想•1.逍遥论:人应该看破事物间的差异,不做物质和欲念的奴隶,便可以达到精神的逍遥和快乐,是一种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2.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宇宙万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三、法家刑名之学•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并且对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法家思想进行了总结。韩非因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洋洋十万余言。韩非画像•读材料,结合课本,归纳法家的主要观点。•“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3.加强君主集权(法、术、势)。1.顺应历史发展,变法革新;2.注重刑赏;四、墨家的主张(一般了解)•1.创始人:墨翟•2.基本特征:推崇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3.思想主张•(1)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有别于儒家重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4.主要贡献:认识论、逻辑学。墨子画像•讨论交流:战国时期有“非儒即墨”之说,儒墨两派最有实力。墨家学派为何能在这一时期成为显学?•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家“非攻”“尚贤”等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易中天学者易中天•总结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政治前提。•第三:“士”阶层的崛起。•第四:私学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总结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1.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本文标题:1.1-百家争鸣(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37363 .html